配色: 字号:
分界线 罕见 老虎尾 典型
2020-03-05 | 阅:  转:  |  分享 
  
分界线罕见老虎尾典型 文/周代红车承川左正红摄影/刘新斌2007-06-04www.dlxww.com 来源:大连日报

黄、渤海分界线清晰可见。

?



远眺老虎尾。



科考队员在观看黄、渤海分界线。



佛手礁远景。

科考纪实

5月下旬,科考队一大早从市内出发前往旅顺口园区的第一站便是位于辽东半岛尖端的老铁山。

老铁山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其间的老铁山水道是我国最凶险、最涌急的水道。老铁山灯塔就建在老铁山角上,海拔86.7米,是清廷海关当局于1893年请法国人制造,由英国人修筑的,虽历经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和1904年日俄战争,仍保存完好,至今仍为过往船只导航。

在老铁山灯塔下方,是险峻陡峭的悬崖峭壁,它与山东蓬莱的理论对角线即为黄、渤两海分界线。为了观看到黄、渤海分界线,沿着长长的阶梯我们向山下走去。道旁有两尊大炮,一名定海,一名镇海,都是道光二十一年制造的,不过大炮上新刷了油漆,已经找不到历史斑驳的痕迹。

走到台阶半路的平台上就看到了黄、渤海分界线,此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海面上的风较大,只能看见海面上有一条比较浑浊的海线,据专家说由于风大,今天黄、渤海的分界线有些偏移。为了更好地观察黄、渤海分界线,我们继续向下。

正走着,队里有人喊道:“快看那块礁石,多像一只手啊!”在老铁山岬旁的海面上露出一块微黑的礁石,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样平摊在那里,每根手指都那么清楚,这块礁石就叫“佛手礁”,在一处台阶上还写着:“佛手礁最佳观看点”。

下到山脚下,黄、渤海分界线看得更清楚了,只见一条宽宽的黄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薄雾中,将黄、渤两海清楚地区分开来。在旁边的峭壁上挂着“辽东半岛最南端”几个有力的大字,海边的石碑上刻着“一山担两海”的字样,更是突出了老铁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沿着石头甬道转到一块大礁石的后面,有两只大脚印。这里是横渡渤海海峡的英雄———张健下水的地方,为了纪念他的那次横渡,特制了张健铜铸脚印。

目前,老铁山已成为旅顺旅游观光的新热点,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两个旅游团在这里参观。

进入旅顺城区,最显眼的标志就是白玉山和白玉山塔了。我们科考队第二站就是要到白玉山顶去看“老虎尾”。此时雨已经越下越大,我们冒着雨冲到白玉山塔下,观看雨中的“老虎尾”。只见一条狭长的半岛伸入海面,就像一条微微卷曲的老虎的尾巴,“老虎尾”也就是因此得名。它与西侧的黄金山一起,在黄海海面上围合出一个天然良港。如今白玉山顶已经成了观看“老虎尾”的最佳观看点。

科学认定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黄、渤海分界线

从老铁山远眺,在老铁山附近天然地划分出黄、渤海两个海域,一黄一蓝,两海分界线有时泾渭分明,有时时隐时现。专家说这种景观全世界都罕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观?为什么分界线的形状不固定?为什么分界线有时很清晰,有时却很难分辨?专家一一解开了关于黄、渤海分界线的诸多疑问。

黄、渤海自然分界线的形成因素很复杂,潮差和污染物颗粒、泥沙含量的不同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潮差简单说就是相邻高潮与低潮的潮位差,黄、渤海两海域的潮差时间段不一样。而使分界线看上去如此明显、易于识别则要归功于污染物颗粒和泥沙含量的不同。流入渤海的河流多,这使渤海泥沙含量较黄海更多;渤海受到的污染也更严重,因此渤海看上去黄,而黄海则较蓝。此外,分界线还受到海底地形和沿岸流的影响。渤海较浅,而黄海较深,这使水面本身形成高低差。水流的影响和风向的作用,也使两海海水向此流动。

由于风向、潮汐大小的不同,所以分界线的形状并不固定,时而呈直线、时而呈s形。

可是分界线有时看上去不是那么分明,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主要是阳光照射角度与观察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不一样,并非分界线本身的改变。随着阳光照射角度和观察者所处位置的不同,黄、渤海颜色的差异也会发生变化。观察者处于一个合适的高度时,泥沙正好把阳光折射与反射入人眼中,这时看得最明显。所以,观察分界线并非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有时沿着老铁山的石阶走下,反而没有在高处明显,正是这个原因。一般来说,早晚阳光斜射,易于分辨。而在正午时,阳光直射,泥沙反射的光无法进入人眼,因此海水颜色的差别不那么明显,从而也就影响了对分界线的识别。

海浪雕刻出的佛手礁

在老铁山南侧岸边,有一块酷似手掌掌心向上平摊开来的礁石,从高处看更加明显,五个手指、指缝清晰可辨,这就是佛手礁。为什么这块礁石的形状会如此特别呢?

专家解释说,佛手礁是由于海蚀作用而形成。海蚀崖受波浪侵蚀不断后退,在其前方形成了向海微斜、近乎平坦的海蚀平台,佛手礁就位于海蚀平台上。

近于直立的厚层石英岩是形成佛手礁奇特形状的主要原因。构成佛手礁的岩石是距今8亿年左右沉积的石英岩,石英岩抗侵蚀能力很强,而岩层层面抗侵蚀能力较弱,风化速度快。在波浪的作用下,慢慢的岩层层面就被剥离出来,形成了如手指缝般的外观。其实,佛手礁的“手指”就是石英岩岩层,而“指缝”则是岩层层面的缝隙。

海浪堆积成的老虎尾沙嘴

老虎尾沙嘴位于旅顺口军港西南口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深入海中,呈狭长的、反“s”形转弯的堤坝状地貌,因此形象地被叫做老虎尾。老虎尾沙嘴在海积地貌中是比较典型的。

老虎尾沙嘴的形成是海浪侵蚀、搬运和堆积的结果。海浪通过冲刷、研磨和溶蚀作用不断侵蚀附近海岸,对岩石产生强烈的破坏,从而携带了大量被侵蚀下来的泥沙。当海浪进入港湾时,受到港湾前面西鸡冠山的阻挡,致使波浪破碎、失去能量,从而流速下降,于是海浪携带的泥沙就在这里堆积下来。由于粗大的泥沙会先沉积,因此沙嘴越靠近尾部越细。

因为潮汐带来的浪击面以下的泥沙少而细,老虎尾沙嘴的规模和比较粗大的泥沙颗粒都说明,形成老虎尾的泥沙主要是海浪不断侵蚀附近海岸带来的,而不是潮汐带来的。

老虎尾沙嘴又为什么呈反“s”形呢?这和这里常年的主要风向有关。由于这里的风以东南风为主,当从东南方来的海浪,被港湾西南口前面的西鸡冠山阻挡,就使泥沙顺着波浪进来形成的水流方向自然堆积下来。如果海浪不是从东南方向来的,而是正对港口,那么,就会在两侧形成两条近于直线型的沙嘴。

沙嘴堆积的速度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和海浪携带的泥沙多少就有很大关系,携带的泥沙越多堆积得就越快。如果老虎尾沙嘴不在黄海而在渤海,由于渤海泥沙多,堆积得就会比现在快。此外,还和季节改变造成的风向变化有关。冬季,以从陆地吹向海洋的西北风为主,所以堆积的速度就会减慢;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风则会加快堆积的速度。

老虎尾沙嘴从大约8000年前开始形成,以后,这个作用还会继续,当到一定程度时,沙嘴尾和陆地连接,呈封闭状态,就变成了泻湖。老虎尾沙嘴形成目前的规模就用了大约8000年的时间,所以形成泻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认定专家

李永化:北京大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88年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气候地貌与沉积,现主要从事第四纪泥石流及环境灾害研究工作。



单学东: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现供职于辽宁省地质勘察院。毕业以来,长期从事野外地质专业工作,尤其在大连地区从事过多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沉积地层、沉积环境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获得过“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能手”等荣誉。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