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失眠的诊治(各种类型的失眠,看看有没有符合自己失眠)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3-05

第 1380 期

作者 / 1吕书奇 2何华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2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

编辑 / 赵馨 ⊙ 校对 / 刘刚

失眠亦称不寐,是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中医学称之为“目不瞑”“不得寐”。由于心神不宁、神不守舍从而导致失眠。“神”的定义,广义来讲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狭义来讲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总众神也”,即统领人体的精神思维意识与一切活动。故“脑”与失眠密不可分。

1 脑与失眠的关系

“脑”位于颅内,处于人体的最高部位,起着统摄全局的作用,脑控制着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思维意识、行为活动、生产生活。脑对外界环境反应极其灵敏,是所有神经的中枢,会在不同状态下通过神经信号做出相应的行为。脑为元阴元阳之腑,综合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脑对支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为中医理论中“神”的抽象理解之一,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及其外在表现。例如:“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精与神留于体内,什么病都没有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精神状态与生命盛衰密切相连。精神失调则神不守,导致脑活动失常,从而睡眠受到影响,脑与睡眠的关系密切。

2 失眠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脑,多与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有关,其病因为七情内伤、饮食失调、体弱劳倦等等,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的失衡、气血失调,导致心神不宁。《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脾胃居于中焦,上交于心肺,与肝胆相邻,下注于肾,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提出了脾胃“持中央以运四旁”的理论。据内经理论,失眠的根本病机即阴阳的不交与不通。阴阳不交失眠的原因:阴液亏损、阳气过盛致阳气外浮;外邪阻滞而阴阳不交。失眠还因营卫失和,心神不安,脏腑失调,情志失调,体质不同等。

3 失眠的中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来源于第 7版《神经病学》):(1) 患者主诉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频繁觉醒、多梦、早醒或醒后再次入睡超过30 min,总睡眠时间小于 6 h。有上述情况1项以上,同时伴有多梦、醒后有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2)社会功能受损:白天有头昏、乏力、精力不足、疲劳、昏昏欲睡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认知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3)上述情况每周至少发生 3次,持续至少1个月;(4)排除各种神经、精神和躯体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中医诊断(来源于第 9版《中医内科学》):(1) 不寐,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2)可伴有头昏头痛、心悸健忘、心烦、神疲等;(3)常有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病后、体虚等病史。

4 中医治疗失眠

4.1 内治法 何华教授多从脾胃论治失眠,故多以健运脾胃为则,以保和丸合经典方加减。

4.1.1 肝郁化火证:平素抑郁、多思多虑,如:小事生气、吵架等,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则化火生热,热扰心神,心神不宁。症见:不寐多梦,头晕、胀,口干苦,目赤耳鸣,不欲饮食,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数。治当理肝清火,镇心安神。何华教授多用丹栀逍遥丸合保和丸加减,方药组成:牡丹皮15 g,栀子15 g,炒黄芩10 g,泽泻 15 g,柴胡 10 g,当归 10 g,赤芍10 g,陈皮10 g,竹茹 12 g,炒鸡内金20 g,甘草 6 g。

4.1.2 痰热内扰证: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生湿生痰,日久则聚痰生热,化火扰心,心神不宁。症见:心烦不寐,头重目眩,泛恶嗳气,舌苔腻,脉滑。治当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何师多用黄连温胆汤合保和丸加减,方药组成:黄连 6 g,炒枳实 10 g,竹茹 12 g,茯苓 15 g,陈皮 10 g,清半夏 12 g,炒鸡内金 20 g,炒莱菔子 15 g,甘草6 g。

4.1.3 心虚胆怯证:平素胆小怕事,易惊易恐,胆主决断,心胆气虚,神明失守。症见:虚烦不寐,胆怯心悸,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治当补气健脾,镇惊安神。何师多用安神定志丸合保和丸加减,方药组成:党参 15 g,石菖蒲 10 g,制远志 10 g,茯苓 15 g,龙骨30 g(先煎),茯神15 g,川芎 10 g,炒酸枣仁 30 g,陈皮10 g,炒鸡内金 20 g,炒莱菔子 10 g,甘草6 g。

4.1.4 心火炽盛证:偏食辛辣刺激之物,有火内生,心经火旺,热扰神明。症见:心烦不寐,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数有力。治当清心泻火,宁心安神。何师多用朱砂安神丸合保和丸加减,方药组成:朱砂6 g,黄连6 g,当归10 g,生地黄15 g,陈皮10 g,竹茹12 g,炒鸡内金 20 g,炒莱菔子 15 g,甘草 6 g。

4.1.5 心脾两虚证:平素脾胃虚弱,纳食少,营养不良,心主血脉,脾统血,两者皆虚,脉络气血化生不足,运行失司,导致神不守舍。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神倦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脉细弱。治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何师多用归脾汤合保和丸加减,方药组成:党参10 g,白术20 g,黄芪15 g,当归 10 g,茯神 15 g,制远志 10 g,炒酸枣仁 30 g,木香 10 g,茯苓 15 g,陈皮 10 g,炒鸡内金 20 g,炒莱菔子 15 g,甘草6 g。

4.1.6 阴虚火旺证:先天不足或者年老体弱,肝肾不足,阴虚则热,心与肾相交,肝肾亏虚则导致心神受乱。症见: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何师多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合保和丸加减,方药组成:熟地黄10 g,山药 10 g,酒萸肉 10 g,茯苓 15 g,泽泻 15 g,牡丹皮10 g,肉桂 9 g,黄连 6 g,陈皮 10 g,连翘 10 g,炒鸡内金 20 g,炒莱菔子 15 g,甘草6 g。

4.2 外治法 从古到今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有日常生活中的,也有具有中医特色,包括针灸、推拿、食疗、足浴、体育锻炼等方法。

(1)针灸安眠从古代已有记载,意在调理人体阴阳,扶正祛邪,疏经活络,从而改善睡眠。主穴:神门、内关、百合、安眠。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以宁心安神;百会穴位于颠,入络脑,清头目宁神;安眠穴为经验有效穴。作用于人体安眠穴位有很多,除了主穴以外还可选配穴,辩证分析,选取适当的穴位配伍运用,效果更佳。

(2)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促进睡眠。患者俯卧位,用各种手法施术于患者背部两侧膀胱经和腹部,一指禅推法着重特殊经验穴,推面部,环头顶及额部,分抹面颊,之后双手置于患者枕后重点点揉玉枕附近的阿是穴。点按睛明穴可以缓解疲劳,揉眼眶可以使眼睛视物更清晰,可以使失眠时改善日常状态。捏脊不仅能够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治疗小儿发热。提捏颈部可以缓解从而帮助睡眠。

(3)食物也可安眠。如:小米含色氨酸和淀粉,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色氨酸进入脑内的数量,从而安眠;大枣含维生素、有机酸、铁、钙、磷等,可补血安神,有催眠疗效,尤其是老年人。所以生活中的小米粥、红枣山药粥等,不仅能够促进睡眠,还可以养胃和脾。其实食疗是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小米和红枣能够帮助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一样能够调节睡眠。

(4)足浴:以养心安神为治则,用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茯神、远志等中药为主,还可配以活血舒经之红花、路路通、郁金等,于睡前用煎汤熏洗双足,促进皮肤吸收,血脉流畅,达到安眠的效果。足浴在现代生活中十分方便快捷,药液比普通热水的药理作用更能够缓解疲劳,改善其睡眠质量。

(5)着重体育锻炼可延长睡眠时间,快速进入浅睡眠及改善睡眠质量。比如慢跑、跳绳、游泳等,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还有益身心健康,塑造体型。

5 总结

我们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进步,随之而来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也就更紧张,失眠症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传统中医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副反应小,备受推崇。但中医治疗失眠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辨证的统一性,对药物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致中医在国外发展步履艰难;研究方法设计缺乏严密性,疗效评判标准不统一,降低可信度。我们更应该深入的研究传统中医,促使得中医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