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网洛书城 2020-03-05

导读: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 , 武宗暴卒 , 其生前头号宠臣兼义子江彬在三月十八日被捕 , 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一件大事。 关于江彬被捕的原因 , 众说纷纭 , 其中以江彬因谋反被捕一说影响最大。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明武宗朱厚照

但其实如果细究的话,会发现这件事如果是因为谋反被捕一说的话,以果推因则会显得极为反常。那么,明武宗尸骨未寒,义子江彬便被拿下,是自保、谋逆抑或是偶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史籍对武宗死后江彬行为的不同记载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 , 武宗暴卒。对此变故 , 江彬有何反应 , 史籍所载出入极大 , 概论之 , 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来自百度百科的江彬形象

  • 1.江彬对武宗亡故毫不知晓。支持这一看法的是来自《明史纪事本末·江彬奸佞》的记载,在这里的记载中,江彬就是个完全蒙在鼓里的“憨憨”,从头到尾都被杨廷和等人瞒着,甚至连明武宗早已暴毙都不知道,稀里糊涂的就被拿下了:

'武宗崩 , 时彬偶不在左右 。皇太后召杨廷和等议 , 恐彬为乱 , 秘不发丧 , 以武宗命召彬入。彬不知武宗崩 , 并其子入 , 俱收之。'——《明史纪事本末·江彬奸佞》

  • 2.武宗猝死前 , 江彬就已调兵遣将 , 以备不测。支持这一看法的人占据着绝大多数,他们都认定江彬正在调兵遣将,很明显,就算江彬不知道明武宗已经暴毙,也已经心知肚明自己一旦离开了明武宗什么都不是,所以为了自保,自己应该布置军队控制京城,然而机智的杨廷和擒贼先擒王,设计诓骗江彬前来宫里,一举拿下来这位先皇头号宠臣:

'时上已不豫 ,彬自知罪大 , 欲将所统边军把守皇城诸门 , 意出叵测 ... 杨内阁以彬手握重兵 , 恐其惊觉 , 乃与张永密议 , 假与相好 , 延至坤宁宫 。上崩 , 即启皇太后 , 传懿旨 , 将彬擒拿 , 并党与男妇不走脱一人。'——《继世纪闻》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杨廷和的画像

  • 3.江彬图谋不轨 。支持这一看法的人则认定江彬对明武宗驾崩的事情心知肚明,因为江彬与太监是儿女亲家。自己就是在等明武宗驾崩,里应外合,而自己谋朝篡位的时机就在此刻——结果被太监出卖,加上自己犹豫不决,最后被果断的杨廷和诱骗活捉:

《明史·孝宗孝康皇后张氏传》 载:'武宗之崩也 , 江彬等怀不轨' 。

《明史 ·杨廷和传》 : '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 , 知天下恶之 , 心不自安 。其党都督佥事李琮尤狠黠 , 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 , 不胜则北走塞外 , 彬犹豫未决 。于是廷和谋以皇太后旨捕江彬 , 遂与同官蒋冕 、毛纪及司礼中官温祥四人谋 。'

明武宗暴毙后的“封锁消息”始末

据《明武宗实录》 载 , 武宗亡故当日 , 即传 '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 。同时传慈寿皇太后懿旨 , 谕群臣曰:'皇帝寝疾弥留 , 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 , 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

'司礼监温祥等八人 , 御马太监谷大用等三人 , 同传奉慈寿皇太后懿旨 , 令臣等钦遵遗命 , 撰写诏书 , 颁发各王府及中外文武等衙门并天下臣民知。'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按照这种记载,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也没有任何 '秘不发丧' 之举 。可是大家都清楚,从武宗暴毙到颁发遗诏和懿旨之间 , 对外确实曾一度封锁武宗暴毙的消息 , 其目的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为了防止江彬知道吗?

...云 :̀朝廷亦无他事。'吏部扬言云:`外面满街俱传言取白衣 , 安得无事 ....

....诸司礼至阁中具言之 ,且戒守阁门 , 勿纳一人。议定 , 奉所拟懿旨并大行皇帝敕书入启毕 , 出就左顺门宣谕 , 朝臣知之 , 众皆跃然大呼曰:̀ 天下事大定矣!'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嘉靖皇帝影视剧剧照

作为当事人 ,杨廷和的这一记载说明封锁武宗暴毙的消息其实并不严密 , 早已在外界传播 ——外面满街俱传言取白衣 , 安得无事!只要江彬不聋不瞎,就应该很清楚他的皇帝陛下已经驾崩了,所以江彬不可能始终是无知的状态,也就说明了对外确实曾一度封锁武宗亡故的消息 , 难道真的是为了防止江彬谋反吗?其实并不是,只是为了顺利而快捷地选出新君 。其实 , 对于江彬在武宗死后的一切行为 , 杨廷和早就心知肚明:

'旋闻晏驾之变 , 十五日彬不出 , 十六日出听遗诏。'——《明史·江彬传》

事实上很明显人家江彬就算知道武宗暴毙之后,也一直乖乖的没闹事情,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能够表明他想调兵遣将,倒是杨廷和等一干人在武宗暴毙当日 , 杨廷和等一干人就在忙着调兵遣将、遣散边军

'拟旨散豹房官军 , 命太监张永、张忠、武定侯郭勋 、安边伯许泰 , 兵部尚书王宪提督优恤;命威武团练营官军各回原营操练;各边镇守太监各回本镇管事;原调各边并保定官军各回本镇...

'及帝崩 , 大学士杨廷和用遗命分遣边兵 , 罢威武团练营 。彬内疑 , 称疾不出 , 阴布腹心 , 衷甲观变 , 令 (许)泰诣内阁探意 , 廷和以温语慰之 , 彬稍安 , 乃出成服。'——《明史·江彬传》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上晏驾后 ,既遣散边兵:帝崩 , 杨廷和用遗命分遣边兵 , 罢威武团练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武宗实录》 上却写着这么一句话:'上晏驾后 ,既遣散边兵 , 彬与诸子所从家卒尚众。'也就是说,此时江彬仅仅是与诸子所从家卒尚众,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面对边军遣散的情况,江彬仅仅选择增加了部分家卒护院——

虽然在《明史·江彬传》里用词很是诡异:彬内疑 , 称疾不出 , 阴布腹心 , 衷甲观变(话说都把江彬的边军全部遣散了,他仅仅增加了点护院,这真的算不正常吗,正常人都要怀疑才对啊),然后杨廷和几句好话一说,江彬又很安心了,“廷和以温语慰之 , 彬稍安”。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明代武人的影视剧照

到底是谁在调兵?百姓都说是江彬!那就是他了

那么,江彬既然很清楚武宗暴毙了,又明显不打算谋反,难道天真到想要凭借着几百人的家丁来自保吗?如果真是这样,既然江彬不会谋反,智商也就这样,干嘛还非要急着在先帝尸骨未寒的时候就把他给活捉呢,江彬怎么说也是先帝宠臣,这样真的不会落下一个吃相难看的骂名吗?

实际上,在武宗暴毙后 , 江彬等幸臣尤其关注自己在新朝的命运。毕竟江彬 '非有他能 ,特倔强勇悍庸材耳 。其能恃权宠、作威福之至极者 ,投武宗之间耳 , 非智略之过人也。'所以啊,在明武宗暴毙之后,江彬内心不管从什么角度都希望与杨廷和等人和解。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朱厚照:好了,朕知道了,都是我的错,你们不要难为他们

比较有趣的是 , 武宗在临终前似乎对身后政局将要发生的变化亦很清楚 ——他在遗言中发出了忏悔,似乎打算一人扛下所有,让江彬等宠臣得到原谅,当然了,对此遗言 ,还有另一种说法, 说是因为武宗近侍恐朝臣追论其罪 , 故矫传此命以托为解免之:

'皆由朕而误 , 非汝众人所能与也 。'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遗言确实在为明武宗曾经的亲信开脱罪责,从客观上讲的话,也确实具有稳定政局的积极作用 , 可使其亲信不致因担心被治罪铤而走险:比如人家江彬,只是在惶恐不安以及静观其变 , 以期免罪,对于杨廷和的调兵遣将权当没看见——只要有一线希望 , 江彬绝不会以卵击石 , 自取灭亡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明代军卒的形象

然而诡异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在武宗去世当晚 , 本意是为了确保京城的安全与稳定 , 杨廷和以遗旨的名义调兵遣将 ,却被不知内幕京城居民 ,误认为是江彬等人趁机布置兵力 , 准备发动叛乱 :

是日晚 , 调西官厅参将宋赟三千人防守各门 , '京城街市间人马介介有声 , 意以为江彬部曲 ,人心皇皇 , 竞夕不寐 , 以为彬且反矣 。'

就这样 ,从杨廷和调兵开始 , 江彬谋反的谣言便不胫而走,且愈演愈烈。而如果外界将江彬谋反与杨廷和的宽纵联系起来 , 对当时正急于重塑个人形象的杨廷和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退一万步讲,万一人家江彬真的想不开要飞蛾扑火呢?朝廷重臣杨廷和成了什么人了?必定是同党啊!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越传越离谱的谣言

所以杨廷和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来平息舆论 , 与江彬划清界限。换言之 , 尽管杨廷和深知江彬并非如外界所言已策划谋反 , 但为了稳定京城居民的情绪 , 只能向已失去警觉的江彬动手。

那么 , 以何种罪名逮捕江彬呢 ?显然 , 谋反之罪不能成立。由于杨廷和等人没能掌握江彬谋反的确凿证据 , 故只能在武宗生前和江彬的所作所为上大做文章。为此 , 阁臣与太监们进行了秘密的讨论 :张锐疾言:彼何有罪?杨廷和说:“江彬挟着皇帝着处巡游 , 安得无罪?”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江彬挟着皇帝着处巡游 , 安得无罪?

很明显, 逮捕江彬是因杨廷和等人调兵加强京城防守一事而直接引发的 。面对汹汹人言 , 杨廷和不得不首先拿失去靠山和警觉的江彬做典型,杀一儆百 , 以安定处于惶惑之中的京城居民

诓他来,再活捉:“打虎将”江彬被擒记

江彬勇武过人,当年甚至在明武宗豹房猛虎暴起的时候挺身而出,亲自和老虎较量了一番,救下了明武宗,所以要想抓这种人,风险还是蛮大的——要是让他靠着家丁的掩护跑了,他万一真去边地召集旧部,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打虎将”江彬的光辉往事

不过好在江彬之前 , 从未发生过武将单独起兵反叛的事例 ,所以文武百官都很自信。杨廷和明确指出:'朝廷何负于江?江以何为名而欲反邪? 江即欲反 , 虽其家丁亦不肯从 , 与谁同反耶?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武宗一死 , 江彬弄权的支柱早就轰然倒塌

要不怎么说读书人的心思最深呢,事实上,杨廷和的分析完全正确,从之后的“打虎将”江彬被抓的结果来看,“打虎将”江彬养的那帮如狼似虎的家卒没一个人愿意闹事,乖乖的领罪受罚——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武宗一死 , 江彬弄权的支柱早就轰然倒塌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东厂太监一向是对皇帝忠心耿耿”

不过杨廷和还是做了一些准备的,比如说对宫里的宦官进行警告和安抚:'与江彬同恶相济者 ,止李琮 、 神周二人也 , 他无与也。' 这就消除了太监们的疑虑 , 使得他们能够严守机密 , 一致参与了逮捕江彬的行动 (江彬和宫里的宦官有姻亲关系)。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影视剧中妥协的明代宦官

阁臣与宦官联合而迅速地拘捕江彬一事 ,集中反映了武宗死后朝中各种势力的聚合与分化。江彬作为一名边将而能够在朝中狐假虎威 , 恣意妄为 , 完全在于武宗对他的倚信和放纵 。但是 , 江彬无法嵌入明代宦官内阁体制当中去,这是致命的破绽 。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朱厚照:本将军的时代过去了,堂弟你好好看看这帮人

如果说调兵的误会是逮捕江彬的直接原因 , 那么 , 江彬与宦官和阁臣的矛盾冲突则是江彬率先受到打击的根本原因 ——阁臣和宦官联合逮捕江彬 , 客观上也是清算武宗朝弊政的开始 。

结语

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一事件看上去很是简单——江彬图谋不轨,被及时掐灭。然而如果仔细推敲,却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证明了其实是杨廷和等人的秘密调兵 , 不仅没有增强京城居民的安全感 , 反而引起了更大的恐慌 , 使人们误把杨廷和的调兵看成是江彬谋反前的准备。面对因调兵而引起的民心不稳 , 杨廷和等人只得率先向江彬开刀 , 通过拿下江彬来安定人心 , 稳定政局 。

在武宗死后 , 江彬也许的确有过自我防备意识 , 但由于边兵被及时遣散 , 江彬身边仅剩一些家卒 , 故无反叛实力 , 也不足以威胁政局 , 所以 , 江彬自我本能的防备意识不可能上升为必然的反叛意识 , 更不可能出现反叛行为 。

历史谜案:正德暴卒,江彬伏诛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朕真的好累,为儿孙规划了这么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见当时的明代朝廷在失去皇帝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地控制政局 ,这就说明 自朱元璋以来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仍能在此时有效运转 , 区区江彬不可能失去靠山武宗后在此体制内继续兴风作浪。江彬的轻易被捕 , 也恰恰说明明代政治体制的稳当非凡 , 这与后来崇祯皇帝轻易除掉魏忠贤的情形基本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