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代军事设施烽火台和挂符桥
2020-03-05 | 阅:  转:  |  分享 
  
明代军事设施烽火台和挂符桥 文/图本报记者李天然2006-12-03www.dlxww.com 来源:大连日报

1.烽火台。



2.“挂符桥”石碑。



3.吴青云向记者介绍。

??城址让今人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是怎样的,而墓葬又让我们找到有关祭祀习俗的蛛丝马迹,佛像和石塔则传承着千年不变的宗教信仰。那么关于军事,历史又留给我们哪些古迹,去见证硝烟弥漫的战争呢?

据史料记载,14世纪末、15世纪初,倭寇常常骚扰我国辽东及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明洪武永乐年间,倭寇的掠夺就不下数十次,辽东人民饱受侵扰苦难。在明代,随着金州卫的建立,大连地区不仅修建了金州、复州那样的砖城,成为辽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还修建了军事设施。在古代,烽火台就是一个报警台,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大连地区,建于明代的烽火台共有千余座,其中著名的有金州区二十里堡烽火台、石河烽火台和普兰店市的永安烽火台、瓦房店市的排石烽火台等。在本期踏访中,记者将带读者到金州二十里堡烽火台去看一看,回顾当年的历史。

???一个信号决定战争胜负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记者随同市文物考古专家吴青云、王成宇和金州区博物馆馆长王明成一同开始了“寻找”烽火台之旅。在金州通往沈阳的老高速路旁,有一条小路,汽车顺着这条土路又行驶了几分钟,眼看就要到尽头了,可是记忆中的台山却始终没有现身。无奈,大家只好求助当地的百姓,一位正在院子里干活的妇女很热情地为我们指路,看到我们还是不确定方向时,她就从院子里走出来,把我们送到上山的小路边。可路上杂草丛生,大家又在下一个路口“迷失”了方向,只好在长满各种树木和半米多高的草丛中行进。半个小时后,大家仿佛成了刺猬,浑身粘满了小毛刺。不过,让人高兴的是,经过一番努力,烽火台已然依稀可见了。

二十里堡烽火台位于台山顶,立面呈梯形,由台体和围墙组成,材料全部是石头,残高约7米、底边宽约8米、上边宽约5米。看到树影斑驳的烽火台,记者很难想象,早在明代的战场,它曾经承载过怎样的重任。

吴青云看到烽火台,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明永乐年间,刘荣替父参军,改名刘江,朝廷派刘江抗击倭寇,任辽东总兵,他来到这里后修建了很多城堡和墩台防御敌人。历史上有名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永乐17年(1419年),刘江的军队驻扎在金县亮甲店,倭寇准备从海上登陆亮甲店前,王家山岛(今广鹿岛)的烽火台上狼烟四起,刘江知道这是倭寇即将入侵的信号。他迅速组织兵将,采用伏击的方式,给了倭寇一个沉重的打击,杀死、杀伤倭寇千余人。这场漂亮的大胜仗在明史中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次战役后倭寇再不敢窥视辽东一带,刘江也因此成为辽东地区有名的抗倭英雄。

???建桥工艺让人惊叹

从一段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除了烽火台外,这里还有一个通往烽火台路上的小桥,作为明代沈阳通往大连的必经之路,它也曾经在战争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同一条高速路的另一侧,同样有一条小路,路旁矗立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符桥”的石碑。可是桥在哪里?“在公路的下面。”吴青云说:“这条高速路修建时必须经过挂符桥,但是为了保护文物,有关部门对桥进行了加固,而且至尽仍被很好地保存在公路下面。”刚爬完山,这次又要下“河”了,原本桥下是一条小河,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水了,长满了青草,一行人好不容易下到“河”里,桥下的风景是那样让人惊讶。

挂符桥是辽南地区仅有的一座明代石桥,长5.7米,桥面距离沟底7.1米,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至今仍坚固如初。记者看到挂符桥是用石头砌成的拱形,吴青云介绍说,桥的建筑结构很独特,石块之间采用子母榫铆的镶嵌方式,中间没有任何用来固定的辅助材料,记者不禁为古人的高超建筑工艺所折服。

据了解,挂符桥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寓意的:明代战时,兵马都要从这里经过,“挂上神符”可以保佑平安,蕴含着人们的一种祝福。不过,后来被当地居民谐音俗称为“寡妇桥”。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