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器时代,赋予食物以灵魂

 朱晓剑 2020-03-05

食器时代,赋予食物以灵魂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有一本美食刊物这样定位。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状态是当然是吃喝玩乐,这虽看上去很世俗,却正是生活中的常态。人与饮食的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食与器。夏日炎炎,一个人泡茶,看王绍强、赖秋萍在这本《食与器》中,对这二者予以美学、设计方面的解构,让我看到食与器所构成的和乐生活。

有过乡村饮食生活的经验,自由奔放的菜式与食器(在苍蝇馆子里也是如此),总是焕发出一种生机。当走进餐厅,所体验到饮食生活就与此大不相同。或者说布餐就像一场演出,每次的用餐都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餐桌上的美感和食物是否美味,一样重要。这种讲究在最初体验饮食时会有拘束感。随着进入餐厅的次数增加,也才渐渐地使用这样的环境。不过,就食器而言,可以说是食物最好的伙伴,一刀,一叉,一匙,一筷,一杯,一碗,一碟,顺手拈来。这些食器总是默默无闻,循规蹈矩地充当着时光的配角,纵使说不上是视觉的盛宴,但一定是温暖的画面。这样的解读可能更容易让人接近食器的本质。

在《食与器》中,分为食器人和食器故事两部分,通过十三位国内外设计师、创意人的作品让我认知食器的故事。作者所强调的是一日三餐的视觉味道,从手稿、手作过程到器物成品,窥探最真实的食器诞生过程,领略从传统到创新的独特魅力,分享设计师和创意人的生活态度。若是从设计师的角度看食器,可能并不仅仅是追求视角效果,更多的是讲求自然、有型,不管是瓷器,还是陶器,乃至于木器;也不管它是自然还是意外之美,它们都系食器的当中的一员。有意思的是,书中所收录的设计师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很显然由不同地域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食器会是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都是食器文化的一部分,由对食器的设计、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发现不同的“食器观”:在从食到器的旅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

可是,食器之所以称之为食器,是食物与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体现。欧阳应霁却认为,所谓设计,所谓生活方式和态度,绝对不是个别设计师、创作人、媒体人的奇思妙想,一定得与当时国际和本土社会政经大小事连环互动,那才是有所负担承载的器,才是人间烟火的食。简言之,设计并非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各种智慧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观设计,在探索设计样式的可能性时,就需要更多深入人间烟火的思索。

不过,赋予食器以灵魂,让食者能够感受到食与器所营造出来的和美氛围,譬如家的味道,或许才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当各种被称为“美好”的因素充斥在我们周围,此时所需要的就是朴素、自然的感觉了。

前不久,朋友送了两只她自己烧出来的茶杯,古朴、可爱,用这茶杯来泡茶,就不免想起她与陶器的故事来。是的,当我们坐在餐桌前,吃着这样那样的食材,欣赏着食器,这样的时光也许最让人怀念。再想一想食器故事,岂不是一种享受呢。

《食与器》

作者:王绍强/赖秋萍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6月

定价:59.0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