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典婆婆摆闲画 来源:典婆婆摆闲画(ID:dian-popo) 立--开始,春--生长。立春为节气之首,意味着新一轮回已开启。 古人对岁首很重视,立春之日要祭春神、立春幡以表对新岁的祈福。 ▲ 剪绢纸成春幡戴头上以示迎春,禳凶求吉。 气温回升、乍寒乍暖,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是反映降水的节气。 春雨贵如油,雨水之后,万物开始萌动滋长。 ▲ 洗春弹新雨,绿我杯中水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而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劳动人民也进入春耕农忙。所谓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 春雷唤醒了睡足了整冬的小萌宠 春分日,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12小时。 春分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放得好,那就是“纸鸢跋扈挟风鸣”,放得不好,那就要“手提线索骂天公”。 ▲ 春光和熙,蝶飞燕舞 清明兼自然与人文,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正值春回大地,扫墓之余一家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生气始盛,吐故纳新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这天大家走村串亲,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以祈康健。 ▲ “准备好袋子,咱主子说今天会下谷子雨!”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雷雨增多,炎暑将临。 ▲ 一把好蒲扇,凉快一夏天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有祈蚕节。 古代把蚕视“天物”,为祈“天物”宽恕和养蚕好收成,故而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 好一盆肥肥嫩嫩不敢碰的天物 “芒种”二字谐音,也称为“忙种”,“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 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芒种》 ▲ 最乡,最香 夏至以后易形成雷阵雨,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又到了解嘴渴的冰甜时节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热在三伏”,小暑便是进入伏天的开始。 ▲ 傍晚夏夜里的一碗凉品,多美好 夏令炎热易伤津耗气,可食补苦味缓解热病。 ▲ 最到暑热多食苦,小娃一见拨浪鼓。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 立秋,啃秋,啃住,不放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相继成熟的时节。 ▲ 鸟食来,鸟食去 天气渐转凉,昼夜温差开始增大,清晨时可见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 宫斗戏总有采集甘露的桥段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一场秋雨一场寒,手头针线开始干。量量小宝的肩头,比去年宽了几指。 ▲ 一场秋雨一场寒,手头针线开始干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秋意渐浓,蝉噤荷残。万物随寒增长,逐渐萧落,该把厚衣取出啦。 ▲ 光了一夏天的脚丫要捂起来了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树叶在秋霜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秋意正浓。 ▲ 落叶被抓住如被幸运亲吻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是进补储藏体能的时候了。 ▲ 吃一肚子肥肉也不被看见的季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 ▲ 小雪是孩子冬天最期待的礼物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是耕种人的祈愿,而孩童来说,玩一场雪仗是从天而降的游乐场! ▲ 舀一盆雪打包回家珍藏(典婆是南方孩)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冬至养生因为“气始于冬至”,生命活动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 参与制作食物比食物本身更有意义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其实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 从来大寒需要大暖来烘托 ▲ 好吃不过糖葫芦 大寒是廿四节气中最后一个,是时常与岁末的重合。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 春节是中国红的秀场 作者:典婆婆摆闲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