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3-05

清中后期,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几大家族最为著名,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他们对中国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文房的收集与鉴赏,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继2016年、2017年12月分别成功举办“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与“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特展后,苏州博物馆(以下简称苏博)于2018年12月15日推出“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之三“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潘氏家族

苏州潘氏作为晚清到民国苏州地区著名的收藏世家,从乾嘉时期开始,以科名重于乡里,子孙中人才辈出,不少都具有诗人、学者、收藏家等多重身份,其中,潘世恩(1769—1854)和潘祖荫(1830—1890)祖孙二人是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乾隆五十八年(1793),潘世恩状元及第,揭开了“贵潘”家族“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闻名于世的望族篇章。他历任六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仕途风顺,一生富贵,可谓极尽人臣之殊荣。

在四朝元老潘世恩的孙辈中,潘祖荫上承父辈曾沂、曾莹、曾绶、曾玮之爱好,下开后辈收藏之风气,实为承前启后之代表。他于京邸设攀古楼与滂喜斋,分别存放青铜器和古籍善本,精善堪称一时之冠。潘氏常与吴大澂、王懿荣、赵之谦、李慈铭等济济一堂,以金石考订、善本赏析为乐。潘祖荫身后,连同大盂鼎、大克鼎、宋刻《金石录》十卷、宋刻《梅花喜神谱》等,一并由弟潘祖年(1870—1925)运回苏城,保藏数十年,未尝有失。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大克鼎款识拓本》,苏州博物馆藏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大盂鼎款识拓本》,上海博物馆藏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后山居士文集》,宋蜀刻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民国以来,潘氏后人中,祖荫堂兄祖同之孙潘博山(承厚)、潘景郑(承弼)继承乃祖竹山堂旧藏,续事搜罗,深具慧眼。博山经营实业,重振家风,对书画、名人书札、古籍善本、古墨等皆有专藏,可惜他中年殒逝,由胞弟景郑继承其志。后因丁丑之难,苏州陷落,攀古楼藏器、滂喜斋藏书经潘达于与潘博山等掩护、转移,才得以安然无恙。1951年后,经潘博山夫人丁燮柔、潘达于姊妹二人之手,潘氏五世收藏陆续捐予国家,现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钮家巷。嘉庆十四年(1809)潘世恩购下此地后改建成私第,前为三路六进住宅,后为园池。宅第用材十分考究,工艺精致,尤其是中路第三进正厅“留余堂”及西路第三进纱帽厅,是苏州民居厅堂中的精品。因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寓居此宅,遂又称为“英王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世恩故居散为民居杂院。今日,潘世恩故居已为苏州状元博物馆,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历史的延伸与利用。

潘祖荫故居

潘祖荫故居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南石子街上。潘世恩次子潘曾莹在改造南石子街老宅时,模仿京城御赐宅第格局,营造成坐北朝南、三路五进,四座四合院组合成的大型古宅,因而带有些北方特色。同时,潘宅的江南民居特色也很鲜明,整个院落粉墙黛瓦,房子开间窄而深长,内部屋顶都是砌上明造,梁架直接暴露,并且有众多精美木雕,是南北民居的完美结合。潘祖荫故居曾一度衰败,2011年底,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首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使得昔日的老宅重新焕发光彩。如今,潘祖荫故居的东路、中路后半部及西路已经被改造成一家园林式文化精品酒店,为古宅保护再利用做出了新探索。

潘氏五世所藏精品

此次“攀古奕世”特展,苏博经过两年多的周密筹划,成功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七家文博机构的潘氏五世所藏青铜器、陶器、书画、古籍、碑帖、文房精品88件汇集一堂。苏博期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在了解以攀古楼、宝山楼为代表的潘氏数代人收藏概貌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寻以潘氏为代表的苏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此次展览分“滂喜斋”“攀古楼”“宝山楼”三个单元,展出内容涵盖了商周青铜器,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绘画,以及潘氏一门手稿等。如大盂鼎、大克鼎的款识拓本,及《徐渭像》《三吴墨妙》《吴门四家小像》《临顿新居图》卷和《潘祖荫日记》等书画、古籍善本。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邢人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钟,西周,上海博物馆藏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潘祖荫日记》,苏州博物馆藏

《梅花喜神谱》二卷

其中两开,宋刻本,上海博物馆藏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梅花喜神谱》是潘祖年在潘静淑的三十而立之年送予她的生日贺礼。潘祖年对女儿与吴湖帆志趣相投,一起作画吟诗、欣赏品鉴所藏金石书画的生活甚为欣喜,而此谱还暗合了南宋景定与这年的干支,情意深重,使吴湖帆与潘静淑夫妻二人喜不自胜,吴湖帆更视此为“奇遇”。感动之余,吴湖帆亲自绘了一幅《梅景书屋图》,也将其寓所定名为“梅景书屋”。今人观吴湖帆书画与收藏,“梅景”之名即由来于此。展览中的《梅花喜神谱》已经吴湖帆改装,由原来的书籍装帧形式变成了现在的书画册页形式。卷首有王同愈题字、冯超然画像、吴湖帆自己添写梅景书屋小景。梅花谱后还有吴湖帆、潘静淑等人的题跋。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吴湖帆题跋

展品中除此件见证了潘、吴两家的世交情谊外,还有《潘祖荫致吴大澂尺牍》《潘祖荫制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三》册及吴湖帆所藏《潘世恩等五状元书扇》等,仿佛是吴氏“梅景传家”特展的延续,让潘、吴两家的世交关系在“攀古奕世”特展上得到了梳理与升华。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册,其中一开,贵州省博物馆藏

文徵明等《三吴墨妙》册

局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五世传承|潘家“半座姑苏城”的收藏重品在此!

《三吴墨妙》即三吴地区精妙的书法,由王世贞将自己所藏的34位吴地(包括吴郡、吴兴、绍兴三地)文人之书法精粹集结成册,是极具时代与地域性的书法合集,其类型多样,兼具诗词歌赋及尺牍。从时代上,远及明初的沈度、沈粲,近至王世贞的好友朱日藩、陈鎏,以及当时赫赫有名的沈周、文徵明、唐寅、李应祯、王宠、徐祯卿、周伦等悉数在列。此套书法册页共34件,现存世26件,潘博山当时只得到了15人的作品及王世贞题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余未归潘博山者,现多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而本次展出中,藏于两处的《三吴墨妙》再次合璧,何其有幸。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即日起—3.17

苏州博物馆

整理|谷屹

图|苏州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019年1月刊。原标题:《一宅贵潘府,半座姑苏城:苏州博物馆“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特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