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畅想古人诗意生活

 昵称32937624 2020-03-05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从传世的古诗中选录出的。这十九首五言抒情短诗出现后,得到了诗论家的广泛赞誉,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其“一字千金”,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推其为“古诗第一”,并做出“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这样的评价,吕本中在《吕氏童蒙训》中则说“诗皆思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人往往将其与《诗经》相提并论。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畅想古人诗意生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创作年代

谈到诗词,首先要说的就是作者和创作时间,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在这两点上却是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当初萧统编选这十九首诗的时候,就是由于无法考证清楚诗的作者和创作年代,因而总题为“古诗”,并以诗的首句为题,列入“杂诗”一类。稍晚于萧统的南朝梁陈间的徐陵编纂了一部诗集叫《玉台新咏》,他将《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八篇题为“枚乘杂诗”,后来甚至有人认为这十九首诗都是枚乘的作品。

对于这个观点,学者在研究后给予了否定。钟嵘《诗品序》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褒)、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说的是五言诗起自李陵,而枚乘的生活时代在李陵之前,那时还没有五言诗出现;而且枚乘是“吟咏靡闻”,就是说他没有从事过诗的创作。

另外,《文选》中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凡是《玉台新咏》中认为是枚乘的作品,均已擬及,如《拟行行重行行》《拟迢迢牵牛星》等;又刘铄《拟古诗》二首,也在《玉台新咏》枚乘诗之内。但陆、刘称其为“拟古诗”,而不是“拟枚乘诗”。陆机和刘铄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徐陵,其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正如钟嵘所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古诗十九首》中每首诗的作者如今已难知其详。当今学界一般认为,这些诗为中下层文人的作品,非一时一人之作。

至于这十九首诗的创作年代,从西晋陆机的拟作我们可以得知,这一类的诗在西晋初期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肯定是西晋以前的作品。从《文选》的排序看,是认为这些诗创作于汉代,但不确定是西汉还是东汉。当今学者研究认为,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并综合现存的汉代诗歌来看,不到东汉末期,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出现像《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五言诗,这十九首诗虽然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但却是同时代的产物。

《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渊源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在其《渔洋诗话》中说:“《风》《雅》后有《楚辞》,《楚辞》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文学现象,就是《古诗十九首》与《诗经》《楚辞》乃至乐府诗有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弄清这个关系,对我们理解这十九首诗是很有帮助的。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畅想古人诗意生活

有学者提出:《古诗十九首》可以兴感人之情意,可以考见得失,观察流俗。其辞温柔敦厚,和而不流,言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写家庭之情感,陈政治之得失,刺人伦之道,无不赅括,其中多托物比兴,用鸟兽草木为譬,足以资多识。凡诗之性情、倚托、比兴三者,莫不包涵,其所以能独高千古,盖得助于《三百篇》之遗意。《三百篇》指的就是《诗经》,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的继承关系,无论是题材内容、情感抒发、诗歌风格还是写作手法都有《诗经》的遗风。

就题材内容来说,《古诗十九首》是以游子怀乡和思妇怀人为基本内容的,这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多有反映。如《诗经·小雅·采薇》就是一首典型的思乡诗,“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古诗十九首》还反映了士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人生观的转变。这类诗歌在继承《诗经》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汉代士人阶层的生命意识,是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思想改变。

就情感表现方式来说,《古诗十九首》语言质朴凝练,有《诗经》之遗风。诗的作者还擅长引用和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典故。比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提到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出现了:“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就叙事和抒情手法来说,《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就是托物比兴。

就诗体来说,《诗经》以四言为主,《古诗十九首》对此有所突破,以五言为体。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人们情感的增加,四言的形式已经不能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了,于是必然要产生新的形式。这反映了文学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辩证统一。

再说《古诗十九首》与《楚辞》的关系。《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等为代表,从主题来看,主要反映了被流放之人的失意、求索、怅然,以及去国离乡的悲伤苦闷之情。《古诗十九首》同样是汉末失意文人的抒情作品,同样反映了去国怀乡的流离之苦以及被时代贻误的哀怨苦闷。这是与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相符合的。当时,宦官、外戚把持朝政,社会动荡不安,卖官鬻爵之风盛行,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由于没有门路,只能游宦于世,用诗歌将自己的失意、愤懑表达出来。

以《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为例。第一句“涉江采芙蓉”中的“涉江”就是《楚辞·九章·涉江》的题目,同时也活用了《涉江》的本意,即诗人起早贪黑在江畔求索,采鲜花和芳草,以寄托所思。后面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活用了《楚辞·九歌·山鬼》中的诗句“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句意相同,并且在诗中都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畅想古人诗意生活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的关系。

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重设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继承了乐府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平浅自然的特点,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等句,亲切而又朴素,浅近而又真切,无需注释,今人也能知道它所描述的意境和内容。同时,《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还具有凝练和蕴藉的特点,契合了古代文人创作的习惯,其凝练来源于典故的运用,其蕴藉来自于真情实感的流露。

《古诗十九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质朴之风。明代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古诗归》中则说“苏(武)李(陵)、《十九首》与乐府微异,工拙浅深之外,别有其妙。乐府能著奇想,著奥辞,而古诗以雍穆平远为贵。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然其性情光焰,同有一段千古常新、不可磨灭处”。这是道出了《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在格调、境界上的差异。

从诗的写作手法上来看,乐府诗长于叙事,《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前者多采用铺叙的手法,其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后者侧重融情于事,人物形象带有普遍性。前者多以事情本身的发展脉络和走向为结构,后者侧重以情感的起伏转换为线索。

总之,《古诗十九首》从《诗经》《楚辞》、乐府诗中汲取了充沛的营养,同时又有所发展,从而使五言诗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人诗体。

《古诗十九首》的叙事内容

纵观这十九首古诗,其叙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生命价值的叙事。

《古诗十九首》中不乏对生命的描述,像《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就描述了人生命的短暂。对前两句诗,后人注解称:“前者就颜色言之,后者就形体言之,都是永恒不变的。用以兴起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回车驾言迈》中“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表达了作者见到花草树木容易凋谢,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易逝,而自己还不能功成名就。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还有作者提出了不必因生命的长短而放弃人生乐趣的观点。如《生年不满百》中所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又如《驱车上东门》是诗人游经北邙山时,远远望见一片墓地,突发的感叹。诗中最后两句“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达了作者对求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反对,和对及时享乐的赞同。应该指出,这是诗人在东汉末年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难免带有消沉、消极的色彩,我们今天在读这些诗的时候对此应当有所注意。

其次,是思妇怀夫的叙事。

《古诗十九首》中有各种离别情形,夹杂的也是不同的思念。以一個遭“弃捐”的女子的口吻写的《行行重行行》一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一连四个“行”字,写出了丈夫远行的漫长,也意味着归期未定。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将对丈夫的思念、埋怨统归于切切的关怀,一片柔肠,令人动容。

思妇的情节在《古诗十九首》中往往呈现为内心的寂寞苦闷,对丈夫的无比思念。如《青青河畔草》一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其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写出了女主人内心的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表明了诗歌的人格魅力和真实性。南宋诗论家严羽也说:“一连六句,皆用叠词,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错论也。”六个叠词,写出了思念的不间断性和延续性。其他像《客从远方来》《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也是关于思妇在家中思念远行丈夫的诗,感人至深。

第三,是对游子思归的叙事。

对于每一个身处异乡的游子而言,回家往往成为一种奢侈。对家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成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的期盼。《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作者睹物思归,看见路边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自己那份浓浓的思归之情。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畅想古人诗意生活

第四,是对士人失意的叙事。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危机四伏,许多士人有能力却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只能苦闷、忧郁、彷徨、苦叹,对社会的不公表示不满。《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形,其中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表明诗人不苦恨自己的才华没人赏识,而是恨朝廷不能给有志之士施展的舞台,主人公的苦闷,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腐朽不堪的状态。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方面的创新

1)在意境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古诗十九首》中所塑造的意境,大致具备了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为意境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根据。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一句写分别时的情景,直抒哀怨之起因,抚今而追昔,故能笼罩全篇。这一句明用《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句意。生离与死别都是很悲痛的,强调悲痛莫过于生离,是由于重逢无期,情同死别,故这里说“生别离”犹如说“永别离”,同样是这一句,欧阳修《踏莎行》所写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名句,所创造的这种引人惆怅的意境,正是受了“行行重行行”这句诗的启发;“道路阻且长”用《诗经·秦风·蒹葭》的“道阻且长”成语,而含意有别。《蒹葭》诗里的“道阻且长”是刻画相思者的心境,非实写道路之遥远。今用此成语加一“路”字而变为写实,“阻”字即含有相隔千山万水之意了。

2)在修辞方面的借鉴和创新

“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两千多年前,诗人已知道用杨柳的融和春意反衬离思,以雨雪的凄清景象映照归情。如果说《诗经》、《楚辞》中这类富于辩证意味的表现手法还只是萌芽,那么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出现,就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行行重行行》诗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引用古歌谣中的两个比喻,诗人在这里采取《诗经》中常见的比兴艺术手法,以人应爱恋乡土结束了上文的写运,换韵而转写离别之久与思妇哀怨;《青青河畔草》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在诗的前半部分连用六个叠词句勾画出一幅精美的丽春少妇图,六个叠字是同一手法在遣词造句上的成功表现,且在音调上富于变化,看似单调的叠字却形成了自然而又丰满的音乐形象。

3)句平意远,自然过人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例如说:“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俱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一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见。“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青青陵水柏》),官僚们钻营驰逐的情况可以想见。“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见。写景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双关如:《客从远方来》的“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都是语言方面的特点。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畅想古人诗意生活

4)汲取乐府民歌的营养

“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密切,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同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月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5)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结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西北有高楼》一首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侘傺无聊,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虑的形象。另外“梦冬寒气至”、“可从远方来”等篇也是如此。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形成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特别是进步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古诗十九首》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继承了《诗经》、《楚辞》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应用。《楚辞》的语韵,在“古诗”中亦有所体现,同时,《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滋养自己的创作,使其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这些都启发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总之,从手法,到形象,再到语言,《古诗十九首》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性,这使它成为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吟诵的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