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钟观光发现鹅耳枥
2020-03-05 | 阅:  转:  |  分享 
  




普陀山上的珍奇宝树——“普陀鹅耳枥”

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发现时世上仅存一棵

庄和刚





享有“海天佛国”盛名的普陀山,不仅古刹闻世,香火缭绕,而且环境幽美,气候宜人,更是古树名木的荟萃之地。在12.5平方公里的岛上,绿荫遍布,似华盖如伞荫照,据统计,普陀山上有百年以上古树名木达1300余株,隶属于27科42属56种,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有12株,以朴树、蚊母树、樟树为主,此外圆柏、罗汉松、红楠、铁冬青、银杏等屡见不鲜,还有被誉为“佛光树”的舟山“市树”新木姜子,可谓“海岛树木园”。

凡到过佛教圣地普陀山,登临佛顶山的慧济寺,一定不会忘记寺庙西侧有那株古树——普陀鹅耳枥。因为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种植物,这中国特有珍稀植物,1930年被发现时,仅存一棵,视为珍奇宝树,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因生长在“海天佛国”普陀山的佛顶山上,又被世人视为“圣树”,它与普陀山上的元代“多宝塔”、唐人阎立本“杨枝观音画”,一起被称为“普陀三宝”。



这棵树“奇”在何处?

每每登临普陀山,总是要观赏一番这棵奇树。据普陀山志考证记载,普陀鹅耳枥(学名:CarpinusputoensisCheng),属桦木科,落叶乔木,树高13.5米,主干胸径63.7厘米,侧干32.4厘米,冠覆12.911.5米,树龄约200年。

仔细观赏此树,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叶卵状椭圆形,基部圆形,边缘有重锯齿,沿叶脉常有长毛。而且,此树的树丫一律成双,两叉呈“V”字形,叉腰对对相生,绝无错生,且为雌雄同株,根连着根,又被誉为“夫妻树”。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夫妻树”。“夫妻树”在古代称为“连理枝”,这是树林中与人类夫妻般相依而生的一种现象。四川雅安骑龙树、大理古镇、成都蒲江西来古镇的“千年古榕”、浙江天目山“银杏伉俪”以及台湾高雄“夫妻榕”等等,均有“夫妻树”之称,夫妻如树,“情意绵绵,形影不离;你搀扶我,我依护你;同承雨露,共斗霜雪;天长地久,两情如一”“百年老榕夫妻树,情深但愿同日死”。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已成为普陀山的一个标志性游览点。

这棵奇树最初是谁发现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

钟观光(1868~1940年),字宪鬯(音chǎng),宁波镇海柴桥姚江岸村(今属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者,是近代中国最早采集植物标本的学者,也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



钟观光曾于1905年因患肺癌去杭州的西湖疗养,西子湖畔,一年四季,花草似锦,丰富的植物资源,使他对植物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病情好转后,他即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开始进行探索研究,从此走上了“绿色之路”。1908年以后,钟观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开始研究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工作。曾立下“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的誓言。钟观光的足迹遍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河南、山西、河北等11个省区,钟观光先生不仅为北京大学建立了植物标本室,而且开创了我国学者自己采集和制作标本进行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新时代。

192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谭熙鸿调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钟观光被聘为该院教授兼仪器标本部主任,又被西湖博物馆聘为自然部主任。钟观光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开设植物分类学课程,并从事分类学的研究。在这期间,已近花甲之年的他,仍旧先后往东、西天目山、四明山、天台山、南北雁宕山以及普陀岛等地采集植物标本7000多号和许多活标本。为了表彰他在植物学研究上的功绩,国际植物分类学组织,钟先生发现的“马鞭草科”一属,命名为“钟君木属”。华南植物研究所把我国只有一属一种的特有的孑遗树种之一,果木花香的兰花科之冠,定名为“观光木”。

普陀鹅耳枥的发现也是一种佛缘。钟观光先生在浙江东南沿海岛屿考察,1930年5月,当他登临佛顶山,在慧济寺西侧发现了一棵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树,这棵树丫一律成双,绝无错生。看到那棵树时,学识渊博、学风严谨的他久久不愿离去,静下心来考证,发现此树每年春季4月上旬开花,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果序上有多数叶状总苞,果苞长椭圆形或卵形,卵形小坚果,生于部苞基部。且雌雄同株,雄花序短于雌花序。因它浅红色的雌花与淡黄色的雄花不是同时成熟,故授粉率极低。由于往往是一棵树种难得一颗种核,种核落地后易腐烂,导致自然出苗率很低。此树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喜肥沃湿润土壤,也耐干旱瘠薄。在我国至今仍是绝无仅有的一棵,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

普陀鹅耳枥属中国特有,自然生长情况下仅存一株,至今还未发现第二棵自然生长的这种树。钟观光发现后,1932年又经著名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万钧
献花(0)
+1
(本文系海浪zhg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