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看看爱顶嘴的孩子,你就知道了

 俊YBWCMT 2020-03-05

德国心理学专家曾说过,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具潜质。

01

中国有句老话:七岁八岁狗也嫌。

这不,最近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宝贝的新朋友》中,备受关注的谢霆锋父亲——谢贤,就因为哄一位7岁的素人小男孩吃东西,结果小男孩不但不吃,还顶嘴说:

'一天到晚就是吃吃吃,是吃货啊!'

向来脾气火爆的谢贤没忍住,朝着小男孩的屁股就是一脚。

当然,也没真用力踢,就是吓唬一下。

而大部分网友的态度都是:小孩对长辈那么没礼貌,是应该教育一下,不能总惯着,踢得好!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顶嘴、反叛时的态度。

甚至有些家长会气呼呼地说:这么小就这样,我是养了一只白眼狼。

是不是白眼狼,娇妈不知道。

娇妈只知道,德国心理学专家曾说过,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具潜质。

02

2012年,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研究结果也证实:经常跟父母顶嘴的小孩,比温顺听话的所谓乖小孩,更不容易出现嗑药、未成年喝酒等不良行为。

所以,家长们在为孩子顶嘴生气时,不要觉得这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而应该把它当做对孩子成长的某一种训练。

毕竟,爱顶嘴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更具以下这十大潜质!

1.爱顶嘴的孩子更聪敏

反驳父母的话,并且回得有理有据,是需要通过思考加工的。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逻辑性培养的过程,一般爱顶嘴的孩子逻辑性都不错,显得更聪敏一些。

2.爱顶嘴的孩子更勇敢

顶嘴,惹父母不高兴,往往意味着会受到惩罚。

但是,孩子还是选择顶嘴,说明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十分具有勇气。这样的孩子往往都不惧权威,显得更具勇气和担当。

3.会顶嘴的孩子更独立

有相关研究表明,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会顶嘴的孩子往往更具独立潜质。

4.会顶嘴的孩子更能理清是非

小孩子的是非判断向来无比准确,他们会遵循内心认为正确的东西。顶嘴,是他捍卫自己立场的一种方式。

5.会顶嘴的孩子更能保护自己

大人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友善。

很多时候,能保护孩子的,只有他自己。能顶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

6.会顶嘴的孩子身心更健康

只要是情绪,就需要一个宣泄口。

一个压抑自己情绪的孩子,往往容易积压成疾。比如抑郁症、狂躁症等。相反,顶嘴,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孩子身心往往更健康。

7.会顶嘴的孩子更有创新能力

顶嘴是思维灵活的一种表现,也正因此,这样的孩子往往更具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更强。

8.会顶嘴的孩子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有分歧,所以才会有争辩。

争辩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会顶嘴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因为这些经验而提高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9.会顶嘴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更强

顶嘴的孩子更懂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为经常说,口语表达能力一般都不差。

10.会顶嘴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

会顶嘴的孩子更懂得观念不同,有争论,但是可以相互尊重,听取对方的意见的道理。这样的孩子往往人际关系都处理的不错,社交能力也相对更强。

总而言之,会顶嘴的孩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却不代表是没出息的孩子!

也正因如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才会说: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03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对顶嘴的孩子放任自流呢?

当然不是。

俗话说: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构建这把戒尺,让孩子能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孩子顶嘴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1.先认同对方的感受,如果当时情绪失控,先向孩子道歉,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感受;

2.双方冷静后,再发表彼此的看法,引导孩子正确沟通;

3.忌对孩子说:你是错的。

有效的教育,与其告诉Ta“这是错的”,不如告诉Ta“什么是对的”。

另外,如果彼此都有理,又不想向对方妥协,那就互相尊重,保留意见,求同存异。

4.父母平时要以身作则,不把自己的意志、感受强行放到孩子身上。

特别是对那些无理取闹的孩子,父母更该如此。

要永远记住一点:与其一直告诉孩子,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如自己就去当那样的人。

言传身教,永远是最高级的有效教育!

04

另外,家长要明白,顶嘴是大部分孩子成长中会出现的正常现象。

孩子成长有三个叛逆期。

2-4岁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会通过“不”“才不是”等来表达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观意识;

7-9岁准大人期: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时甚至有点不讲道理,总认为自己长大了;

12-17岁第三个叛逆期:青春期更不用说,对个体的独立、自由追求更甚,讨厌一切束缚。

面对这三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和宽容。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因为不同步的成长,会是亲子关系中最揪心的痛

纪录片《零零后》里,萌萌长大了,13岁的她开始变得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不喜欢父母安排的事物,甚至排斥和父母说话。

本来是很正常的成长变化,萌萌妈却难以接受。

每次面对现在这个“逆反”“顶嘴”“冷漠”的女孩,她就忍不住想念小时候那个“小鸟依人”“令人怜爱”“无比依赖”父母的小萌萌。

有时甚至看到陪孩子小时候一起走过、路过的地方,一起吃过的食物,眼泪刷刷地就留下来。

可是,她忘记了:人生每个阶段正是因为会消逝,所以每个阶段的存在才会有意义。

而萌萌,因为爸妈的这种反应,一直因为自己得不到理解而压抑,她说:我不明白爸妈为什么要那么难过!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因为现在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快乐。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顶嘴、叛逆、变“坏”了!

而是孩子长大了,可你却停留在TA小时候。

在此,娇妈希望每个家长都可以明白:只有不沉溺过去,才能够有力量与孩子继续前行。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千万别让自己成为拖累孩子成长的沉重包袱。

上周把小叶子送去幼儿园,家里顿时安静不少。爸妈和我说,“这小叶子不怎么乖啊,你当年可懂事、好带多了。”

和还不会坐、很好摆布的小婴儿老二相比,老大确实让刚来深圳的老两口有点头痛,最典型的就是,一天能听到N个“不”,小叶子会通过撅嘴、皱眉、哭、语言来表达她的各种情绪和不满。

想用哄骗或威胁的老方法,让她穿不喜欢的衣服、吃不喜欢的饭、上不喜欢的课?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父母看到的那样,我小时候不知道要“乖”多少倍,基本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不仅很少哭闹,还总像个“小大人”,如果大人吵架了,我甚至还能理性地把他们分开各自劝架。

但这为父母啧啧称道的“好性格”、代表着他们教育方式很成功的好孩子,一路走到今天,发现其实当年的我,压抑了很多东西,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是个“乖孩子”。

说起来,我的父母已然是挺好的父母,至少在那个年代,他们对我的教育没有打骂、并不算压迫、也倾注了满满的爱。

只是,身为孩子的我,会敏锐的观察父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却不是个很好的解释者。

我当年选择“懂事”和“乖”的目的很简单:一,让父母认可;二、避免因自己犯错引起无谓的冲突。

比如他们只是在亲戚孩子“熊”的时候和我无意间感慨,“真不省心,咱们家这些孩子里就你最乖,不给大人惹事。”在看到邻居孩子哭天抢地要吃的时候和我说,“这样的孩子妈妈不喜欢,你就好了,从来不随便要。”

于是,我就会因为怕失去他们的爱,而收敛起我的欲望,去维系一个“好孩子”的标签、效忠于父母定下的标准。

而我因为惧怕看到他们年轻气盛时争吵得很凶的样子,而且发现争吵总是因为有一方有明显过错(比如不服软、情绪化……),也做了个决定,“我不要不乖,不要做错事,不要火上浇油引起无谓的争吵。”

所以我成为了“懂事”的孩子,但代价是,把真实的情绪给隐藏了,好多事明明和自己无关,却要责备是自己不够好。

表面看也没什么,长到30好几,人格“健全”,但只有我知道,我曾经因此非常委屈而压抑:

“好孩子”就像一个魔咒,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和标准,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很多压力;我也曾谈过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情绪、惧怕冲突的恋爱并因此受伤……

在一般爸妈眼里,孩子“听话”,是个特别好的优点,但往往特别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也较多、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或者患上“配角综合症”,也就是在群体的社会角色分配中,“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的配角”。

马伊琍曾经在开直播时,反省过自己的教育方式。

她说,大女儿爱马是个典型的“乖孩子”,早在爱马1岁多,马伊琍就教导她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做错了事会训斥她,只要马伊琍声音稍微大一点、表情严肃些,爱马就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直到马伊琍有次发现,女儿和幼儿园的同学一起玩过家家,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宝宝,爱马其实很想当妈妈,但同学也想当妈妈,爱马被逼着只能当宝宝,心里不高兴却不敢表达出来。

马伊琍本来觉得小事而已,建议爱马“可以拒绝”,但女儿却怯怯地说,“我不敢”,她这才意识到,一个乖孩子,都失去了什么。

原来太严格的管教方式,让孩子过早、过分地懂事,连自己的心里话都不敢表达,她已经习惯于屈从强硬的方式、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经不会说“不”了!

所以在那以后,马伊琍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耐心沟通和陪伴,才让爱马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该有自己的天真可爱,如果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顺从、不反抗、听话,步入社会以后,不仅会失去棱角和个性、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在面对危险权威时,不懂得保护自己。

每个孩子其实都有撕掉“乖”标签的本能,有的会选择反抗,说明他们尚且在寻求与父母的和解,但有的,已然放弃努力,“好吧,我乖”,这样的孩子不是真的懂事,只是关闭了情感之门。

《狗十三》里的少女李玩,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父母离婚了,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总是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在他理解,就是吃穿不愁报补课班,至于李玩心里想什么,爸爸并不在意。

明明李玩喜欢物理,爸爸偏要她补习英文,李玩不高兴,爸爸就简单粗暴地买了条狗哄她开心。

从不喜欢到喜欢,李玩和狗狗处出了感情,狗却被爷爷遛丢了,然而全家想着的不是怎么追狗、怎么和李玩道歉,而是买了另外一条狗,哄骗她是同一条。

李玩的悲伤、愤怒,在父亲看来是使性子,她得不到长辈的感同身受,也等不来他们的道歉,还换来了一身棍棒。

第二条狗的命运依旧如此,可以随便被爸爸抛弃。

无数次心理落差,终于将“叛逆”的李玩驯化成了“懂事”的孩子。李玩变乖了、却也麻木了:她不再表露真实的情感、她屈服于大人所有的安排,甚至到最后,她连路上意外看到自己丢失的第一条狗在别人怀里,也不再争取要回来了。

她只是心冷了:回来有什么用呢?在这个家里,你只是一条狗。

就像深圳宝安那个被妈妈虐打的姐姐,毫无反抗,被打了不哭不闹,她不是没有情绪、也不一定是没反抗过。

只是,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件事,以此来自保、来对抗这过程中的伤痛、孤独与情感缺失。

懂事和乖,是身为家长的“最高赞誉”,却也是孩子的“最深束缚”。

其实,孩子能够在我们面前哭、发泄,恰恰说明孩子对我们、对这个家庭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我们会全然接纳他的情绪。

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纵容孩子犯错,而是让孩子明白,你不必隐藏自己、不必讨好谁、你可以有你的想法、你更可以做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六大主张”,其中两点是: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我深以为然。

当孩子给我们挑战,粗暴压制或是给块糖是再简单不过、可能当下就管用的招数,但我不愿意,我宁愿多去问孩子一句,“你怎么想?”让她保留最可贵的——质疑、表达自己、独立决策的勇气与能力。

是的,孩子,你不必太乖太懂事,我希望你在做孩子的年纪,仅仅就是做孩子。

而如果你没有,当你长大,请记住:

真正的长大,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教育的目标有千万种,也许最差的一种就是”乖孩子“。

一、“乖”会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

我摇摇头说,“不想要。”

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二、“乖”孩子不懂得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的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合格的父母,绝不会以“乖”之名来要求孩子!

三、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 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四、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 X 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这车堆叠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就像google X实验室的创新构想,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

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