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战的两败俱伤——论“铁幕演说”对英国的影响

 浮生偷闲 2020-03-05

1946年3月5日,被赶下权力宝座的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


此次演说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危机一个接着一个。斯大林曾经希望说服西方不要建立独立的、有着自己货币的联邦德国,但未能成功。在艾德礼和贝文的鼓舞下,美国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空运,为遭到围困的西柏林提供补给。到封锁解除时,飞机共27万次飞往西柏林,送去了燃料、食物和衣服。这次既惊人又危险的救援行动大获成功。与此同时,苏联与铁托领导下叛逆的南斯拉夫开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斯大林曾计划暗杀不服从自己的铁托。美国在东盎格利亚部署了核轰炸机,苏联如今也拥有了核弹。在这样的背景下,危险一刻也不曾消退,令人心力交瘁。除此之外,英国在1950年再度陷入了战争,这一次是与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一道。


除了军事史学家以外,没有多少人还记得朝鲜战争,但这的确是一场危险的全球性冲突,英国在其中发挥了虽属辅助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英国军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与一个共产主义大国的军队作战。这场战争既漫长又血腥。由职业军人和年轻的应征新兵构成的英国及英联邦军队,共有超过1000人阵亡,3000人受伤。联合国军的伤亡总数约为14.2万人。这些数字已经够糟糕了,但情况原本可能变得更加糟糕。刚刚从战后日本事实上的独裁者这一职务上卸任的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执意要与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连美国总统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在冰冷、陡峭的山地里,在稻田中,一支以农民为主的军队令美军头痛不已。于是,美军考虑用原子弹在中朝之间炸出一片辐射隔离带。美国总统杜鲁门无意批准麦克阿瑟动用原子弹的计划,但不久之后的1953年,其继任者艾森豪威尔的确考虑过直接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克莱门特·理查·艾德礼


在发给艾德礼政府的一份备忘录中,英军总参谋长用雅致、委婉的语言表示:“从军事角度来看……在朝鲜投下原子弹的主意是不妥的。这一行为导致的后果将波及全世界,并且可能造成极大危害。此外,这还有可能引发一场全球性战争。”工党议员希望核武器仅限于联合国使用(这一想法有些古怪),艾德礼也前往华盛顿,确认杜鲁门无意令世界陷入核战争。倘若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更大的胜利,那么引发核冲突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尽管人们往往(正确地)认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世界最为接近核战争的时刻;但更早之前,在中国和朝鲜,的确曾存在爆发核战争的可能。


当朝鲜军队于1950年6月25日越过边界南下后,英国政府相信,迫于形势,需要派出部队和战舰帮助美军以及摇摇欲坠的李承晚政权。


麦克阿瑟与李承晚


无论是政府还是下议院对此都没有什么异议。与越南战争不同,朝鲜战争是一场在新设计的联合国蓝白两色旗帜下发动的各方一致同意的战争。朝鲜和中国军队共有50万人,到了战争结束时,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士兵数量达到了300万。后来中国向盟友表示,共有40万人在战场上牺牲。联合国军中有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比利时人、法国人、荷兰人、泰国人、埃塞俄比亚人、希腊人、土耳其人、哥伦比亚人,等等。无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憎恨自己如今所处的国度。在前线,冬天冷得刺骨,其他时候则蚊虫肆虐。人类粪便被用作肥料,虽说这种做法在农村并不罕见,但这股刺鼻的气味却永远留在了许多老兵的脑海里。


英国军队在重大战役中表现英勇,但他们却发现,在过去5年间,自己与美国人之间的文化分歧变得更大了。最著名的事例是1951年4月,“光荣的格洛斯特战士”在临津江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当时,与北爱尔兰人、加拿大人和比利时人一道,格洛斯特郡团第1营的士兵突然发现,自己要独力抵挡中国军队发动的第五次战役。这支部队兵力远远不足,缺少重炮或空中支援,很快还被中方先头部队切断了后路。在这种情况下,旅长汤姆·布罗迪请求美军给予帮助,表示英军的处境“有些不妙”。美军指挥官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灾难性”的委婉说法,于是仅仅轻快地告诉布罗迪先按兵不动。第一场战役结束后,850名格洛斯特战士中,只有169人还能应答点名。共有63人战死,约200人重伤,其他人则被俘;中方也有多达1万人战死。经历了4天绝望的抵抗,格洛斯特的战士们实在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当中方再度吹响冲锋号后,英军鼓乐队队长被要求吹响他能记起的所有号声,作为回应。于是,激励士兵战斗的不仅仅有“起床号”,还包括“违纪号”和“军官着装用餐号”。当弹药终于用尽,格洛斯特战士只得向中方投掷加工奶酪罐头,徒劳地指望他们会误以为这是手榴弹。然而这一黑色喜剧式的绝望举动,在重要关头真的拖住了中方进军的脚步。一位研究朝鲜战争的历史学家总结称,在临津江之战中:“世界上最具政治性的军队和最不具政治性的军队相遇了,前者在山地和稻田里推进数英里的尝试,遭到了后者的疯狂抵抗……在整条战线上,中方的第五次战役都失败了。此后,中方再未发动全面战役,因为这毫无成功的可能。


黑卫士兵团


“黑卫士兵团”以及两年之后的威灵顿公爵团也都有着英勇的表现。威灵顿公爵团的士兵四分之三都是年轻的应征新兵,周薪仅为1.62英镑。在一座被称为“钩子”的山岭处,他们抵挡住了中国军队的冲击。尽管未满18岁禁止踏上朝鲜战场,但还是有很多人谎报年龄参加了战斗。英军表示,在朝鲜战场上,薪酬最低的两支军队,一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支就是他们自己。当然,在战争期间制订战略的是美国军官和政客。杜鲁门终于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这或许是美国上层在战争中采取的最重要、最有远见的举动。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之时,返乡的英国军队,包括备受煎熬、营养不良的战俘,却发现公众对他们十分冷淡。中方曾试图对英军战俘进行思想改造,但只对两人产生了效果:一人是间谍,后来他暴露了身份;另外一人是苏格兰士兵,他或许是回想起了20世纪50年代初苏格兰的社会氛围,才选择留在了红色中国。尽管有些中方政治工作者能够说流利的英文,但双方之间的交流却寥寥无几:浓重的英格兰东北、西南及苏格兰口音似乎令他们完全无能为力。


朝鲜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有一些可比之处。前者有联合国授权;二者都是英国辅助、美国主导的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一样,半个世纪之前的公众同样认为英国的地区盟友既不吸引人,也不民主。李承晚政权一样专横,且更加残暴,还极为忘恩负义。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一样,英国记者也在努力传播关于这场战争的真相,促使人们清醒。才华横溢、声名卓著的左翼记者詹姆斯·卡梅伦,因为揭露了韩国政治犯的悲惨处境,丢掉了在当时很流行的《图画邮报》的工作。他后来写道:“他们只是一具具骨架。他们只是有着人皮的木偶,肌腱是他们的牵线。他们的面孔呈现出恐怖的、近乎透明的灰色。他们就像狗一样,畏畏缩缩。”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一样,英国也挣扎着运用自己仅有的影响力。艾德礼飞往华盛顿,试图说服杜鲁门不要使用原子弹,就如同布莱尔飞往华盛顿,试图说服小布什努力争取联合国的支持一样。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一样,英国军队在艰巨的条件下表现英勇,回国之后却发现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

东德领导人曾吹嘘称,朝鲜战争之后,西德将成为下一个武力解放的目标。斯大林当然希望将西德、西班牙及意大利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与幕僚讨论过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袭击的问题。1950年10月,他向毛泽东表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一定可以避免:“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就立刻开打,而不是等到几年之后。”在西德,约8万名英国士兵驻扎在条件舒适的前纳粹党卫队与德国空军兵营里,德国人为第三帝国的战士配备了双层玻璃窗、中央供暖、运动设施以及电影院。这些士兵为苏联红军突然来袭做好了准备。和朝鲜战场一样,他们中也有许多是应征新兵。英军的许多坦克早已陈旧过时,例如制造于1939年的瓦伦丁式坦克以及破旧的丘吉尔式坦克。苏联战机从上方掠过,试图考验西欧防线;白厅却认为,一旦袭击发生,北约凭借常规部队只能抵抗几天时间。这就如同1940年的故事再度上演,但存在着一处重大区别:要想避免遭受苏联的闪电战攻势,西方必须尽早发动核打击。随着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政客和评论人士将对其技术细节越发着迷。



此后由美国主导、英国和法国紧紧跟随的大规模重整军备,对英国造成了沉重打击。作为联合国和北约的创始成员,英国自认为仍是全球大国,仍要承担全球责任,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朝鲜战争本身并未导致财政吃紧,官方历史学家表示:“这场战争的总花费与同一时期英国为北约重整军备的开销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然而,这毕竟意味着工党政府需要匆忙地将用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资源转移到军装和战机的生产上;而且在劳动力短缺的当时,每年却有约30万男性不得不离开就业市场。意想不到的后果还在于,英国迫切需要西德制造的机械,这使得西德迅速恢复了元气。很快,陈旧过时、管理不善的英国工业在其他领域也将遭遇由西德发起的严峻挑战。然而,重整军备在英国国内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恐怕还在于它重创了当时人们的士气,或者说是精神。冷战塑造了战后的欧洲;在英国,冷战则迅速扼杀了曾短暂兴起的关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



1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