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已至,看看48岁的诗人韦应物在这一天都干了什么?

 江山携手 2020-03-05

作为长安城里有名的望族,韦氏家族的先辈们从西汉时就已经迁入这富饶的关中。韦氏子弟也没有辜负老一辈人的期待,在仕途上也算各有所成。可以说在长安城只要提到韦家,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有的人还能再说上个关于韦家的小故事呢。

到韦应物这一代,家族声望依旧很盛。15岁的时候他便做了玄宗皇帝身边的近侍,经常出入宫廷还跟随皇帝一同出游。年少得名的人,都不懂得珍惜,容易娇纵。因为家庭环境优越,加之又在皇帝身边当差,早年间的韦应物可没有太好的名声,老百姓们见到他都是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西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都是会变化的,这话用在韦应物身上一点错都没有。安史之乱来得太猛烈了,玄宗弃了长安直奔蜀地,为此韦应物也没了官位。或是因为感受到了人生变故,韦应物有点良心发现,自此后立志读书,想有一个机会,做一个“好人”。好好读书之后,韦家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韦应物

国家战事稳定后,韦应物也有了一份自己的官职,虽大多是地方官但也符合他的心境。让这个曾经在繁华长安城娇纵的少年,也接一接地气到地方上感受一些真实的生活总归是好的。毕竟作为一个成年人又是百姓父母官,责任与稳重很重要。

德宗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这一年韦应物已经47岁了,人生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算算时间离他上一次享受闲居生活已经过去三年了。在这几年里朝廷都安排他在尚书部任一个从六品上的官职。直到这年夏天,朝廷主管人事的部门通知他准备到滁州做刺史一职,秋天就要到任,在级别上比之前要高属于正四品下。

滁州地处长安以东,在收拾好行囊后韦应物就出发了。等到目的地刚好入了秋,现在他可是这个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了。这里未来的发展都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官职越高,担子越重。他必须的好好了解这个地方,好做一番规划。

过完春节,入了春,眼看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就要到了,刚下完一场微细的春雨,空气里还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早上起来,韦应物推开窗看到庭院里,那个梨花树下已经发出了嫩嫩的绿草牙。老话说:“春雷惊,万物生”对于百姓来说,惊蛰就是要开始春耕农忙的信号。韦应物心想自己何不趁着这个机会,老百姓的田间地头看一看做个实地调研。心里对这里的农业发展好歹有个数,于是他换上便装,叫了个官衙小吏,径直出城向田地里走去。

刚到田间的小路上,韦应物就看到农民们都在田野里准备春耕,基本上都是一家老小齐上阵。有的家庭为了增加粮食收入,连自家的场院都改成了农地,种上了蔬菜。中午趁着人们休息的时候,他找了个农夫简单说了几句。农夫告诉他,最近百姓们都是早出晚归,地里的活要干到太阳落山后。回家还不能直接休息,要及时带着牛犊去西边的山涧喝水。家里的粮仓早都空了,日子很苦,但是惊蛰的一场雨让人看到了来年丰收的景象。唯一让大家担心的就是朝廷的派差有些多,导致大家没时间农忙了。

农田

听完这些话,韦应物看着眼前的田地久久没有说话。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自己从小家境优越没吃过苦,第一次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让他感慨万千。在问农夫讨的一碗水喝后,他便起身回府。

到府中已是下午,在吃过一些简餐后他来到书房。在书案展开了一方净白的宣纸,又自己研了墨,顺势用蘸了墨汁,开始作诗。

只见他在纸上先写了三个字:观田家。而后一笔抒成一诗。全诗为: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晏:晚

劬:过分劳苦

膏泽:贵如油的春雨

禄食:俸禄

闾里:乡里

原来自田间看后,韦应物看到老百姓们辛苦劳作的生活,心生怜悯。便将惊蛰之日所见写成的这首《观田家》。诗的最后他说自己深感惭愧,因为像他这样不用耕种之人的俸禄可全都出自这些老百姓的辛苦劳作。

这是一首简单易懂的田园诗,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惊蛰带给农民的喜悦,也看到了封建王朝下百姓的真实生活。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韦应物,在惊蛰这一天他对生活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少年,如今也有了成熟稳重的一面。《观田家》就像他在惊蛰这一天写的日子,他将所看所想如实的表达了出来,也正是如此,一个有情义的韦应物才被世人熟知。

只可惜韦应物在滁州只任职了一年之久,到公元784年的冬天就离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