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昵称65qRNKjB 2020-03-06

心理学家弗拉于1948年做了一个实验,他给所有学生做了一项人格测验,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该学生的人格特征。其实,弗拉的人格测试只是装模作样的,而他最后给学生的分析结果,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一段话: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但尚未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这段话其实是弗拉从关于星座、性格等的小册子里摘录出来的,和真正的人格测试结果毫无关系。但是,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段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特性。


弗拉的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