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趣味断句小故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xqjhr 2020-03-06

有位书生到亲戚家串门,顷刻间外面就下起雨来,这时天已将晚,他只得打算住下来。但这位亲戚却不乐意,于是就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书生看了,即刻明白亲戚的意思,却又不好明说,就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加了几个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亲戚一看,这句话的意思完全反了。也就无话可说,只好给书生安排了住宿。

其实,这句话除了书生标的这一种。还有三种标法,可分别使它变成陈述、疑问、问答三种句式,亲戚的陈述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疑问: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问答: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二)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时留住客人,但主人自白心声,天虽要留人,我不愿留客人。)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时留住客人,客人自问天意要留住自己吗?客人的决定是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时留住客人,客人自问自答,老天爷是否要我留?客人自答:对,正是要我留下。)

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此时天雨,老天爷在留客人,客人自己在犹豫著老天爷的真意为何?)

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正是留住客人的时候,不论天意留我或主人留我,我就是坚决不留?)

6.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正是个留客的日子。客人问「主人不肯留我是吗?」客人偏要留下。)

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正是个留客的日子。客人自己问自己,主人是否会留我?)

(三)

扩展资料:关于断句的趣味小故事:

中国的文字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情况非常多,因此不同的断句方式意思可以大相迳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关于标点符号的有趣故事。

1.留客

明朝有个才子叫徐文长,有一次外出访友,正是黄梅季节,阴雨连绵,他只好住在朋友家里。几天过去了,朋友看徐文长毫无回家之意,想逐客又难开口,于是就在客厅写了一张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里想:你这个徐文长看了纸条还好意思赖着不走吗?

不一会儿,徐文长信步来到客厅,看见了纸条,心中默念到:“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他明白了主人的用意。他随即想了想,然后在字条上加了标点,变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字未变,意思完全相反,主人见了反而脸红了。

2. 纪晓岚的智慧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叫大学士纪晓岚在他的御扇上题一首诗。纪晓岚就写了一首唐诗在乾隆的扇子上。那是王之涣的《凉州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位大学士那天不小心把第一句末尾的“间”字漏掉,写好后就交给了皇上。

乾隆看了一眼,然后对纪晓岚说:“把你写的读给朕听听”。纪晓岚接过来一看,知道闯下大祸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纪晓岚灵机一动说:“微臣写的是一首词”。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完乾隆哈哈大笑,明知他是胡扯,但念其才思敏捷,便一笑了之。

3. 先生的合约

相传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有一次,他聘请一个教书先生,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但要求立一张契约。那个富翁满口答应。教书先生就写了一行字:“每天膳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看着这张合约,细读一次:“每天膳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就欣然在合约上签了字。

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叫起来:“怎么尽是青菜,没有鱼肉呢?我们不是约定每餐要有肉食的吗?”讲完后,对着富翁将合约读了一次:每天膳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这个富翁听后,哑口无言。

4. 老翁的遗书

从前有一个老翁,花甲得子,兴奋异常,结果中风不起,在床上拖了5年。临终前,他给5岁幼儿和女婿,留下了一份遗书。遗书上这样写着:“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数年以后,幼子成年,要与姐夫分家。家产田园归谁呢?两人争执不休,只好去衙门打官司。女婿申辩道:“岳父大人遗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幼子则说,父亲的遗书是这样写的: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后县令把遗产断与了幼子。

5. 酒店的对联

有一个人开酒坊同时也造醋,而且用下脚料养猪,但是此人以吝啬闻名。一次他请了一位秀才给他的作坊写对联,要求祝福作坊的生意兴隆,也要保佑他家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秀才写了没有标点的上下联及横批,读给他听: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此人听了很高兴,但是却不肯按照事先讲定的价钱付款,只给了一半。秀才并不与他讨价还价,拿着钱走了。

第二天,许多人围在酒坊的门前哄笑,此人出门观看,发现对联已经加注了标点,可意思全反了,气得他直翻白眼。上面写道: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6. 游子的家书

有个年轻人出外做生意,半年未归,家里老父老母分外牵挂。终于有一天,父母收到了孩子的信。儿的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

母亲读后伤心落泪,但父亲读完却喜笑颜开。母亲读的是:儿的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而父亲的解读是:儿的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

7.“禁止”变“邀请”

某一条巷子里的一户人家,在靠路边的一面墙角下,常常有人在那里小便,于是主人在墙上写了一句话:“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没想到,过了几天,有人在句子上加了标点,变成了“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主人一看,气得脸色都变白了。

8. 丈夫的信

某人出外做生意,写一信并寄钱回家。信上写道:寄钱三百吊买柴烧孩子小心带和尚田租等我回去收。

其妻不识字,请一识字者帮读,此人一读:寄钱三百吊,买柴烧孩子,小心带和尚,田租等我回去收。

还没有读完,其妻已经急晕过去了,幸有一秀才路过,见状忙再看信,将正确的意思读出来:寄钱三百吊,买柴烧,孩子小心带,和尚田租等我回去收。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扩展资料: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是中文一句著名的无标点符号句子,在没有标点符号下,这句句子有数种拆解方式,两种意味,而意思却是完全相反,所以常被用作讲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2、这句句子已经流传已久,源自清人赵恬养的《增订解人颐新集》。而后人在研究这句句子时,作出七种不同的拆解方式。

3、不同的拆解方式,体现着不同的含义。见于刘玉琛《标点符号用法》: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趣谈断句魅力

2017-03-11  晓峰书阁   

   我国古代文章并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无论是看还是读,要弄懂它的意思,就必须学会自已断句。断句一般是在一句话的末尾用“。”断开,这叫“句”;在一句话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唐·韩愈在《师说》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即为熟悉断句。

   这就客观存在一个问题, 明辨句读,必须要有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但由于各人古文基础深浅,水平高低不一,自然理解有异,断句也就会有所不同,往往会直接影响对文章意思和主旨的正确理解。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支脚,你相信吗?”孔子说:“夔是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他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而独有音乐天赋。尧说:“夔有这一个特长就够了”,故任命夔为乐礼官。所以君子说:“夔有这一个天赋,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的意思。”笔者译)这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名词“足”活用为形容词“足”的问题,形容词“足”应为“足够”之意,古汉语词性活跃,类似的这样例子较多。还有被动语式的问题,“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这样的标题新闻,谁胜谁败,别说不懂一点汉语基本知识的老外们,即便是讲汉语的中国人,也恐难免不一头雾水…

   故小时初学文言文,面对满纸之乎也者哉,黑压压的无任何标点的古文,先生为提高我们的兴趣,特意讲了几则断句的小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一说明朝苏州城有位恶毒的衙门师爷,狗仗人势欺压百姓。才子祝枝山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但酸秀才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写字作画,军事斗争不是老祝的长项。无奈只好舞文弄墨改用文斗。正好机会来了,新年来临又遇到恶师爷老婆要分娩。老祝给师爷送上对联一副,上联是: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宝进门,下联是: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儿好女。师爷当然急眼,逮着祝枝山便质问,你凭什么骂人,说什么“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宝进门”;还“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儿好女”? 祝枝山见恶师爷上当,就语带讥讽地回答说,这就是师爷你学业不精,不会断句。这副对联分明是说: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宝进门;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儿好女。你师爷好生无理,不识好人心,反倒要加罪与我! 这里,家门有无财宝进项,夫人产子是人是妖,全由断句定夺。

   二说某地有一酒楼,楼侧有一无人居住的死胡同,因为较隐蔽,行人经常在此方便,久之,弄得异味扑鼻,尿气熏天,急厕者只须寻味而行,便可解内急。店家自然叫苦不迭,因为直接影响酒楼生意。迫不得已,店小二在此处写了一告示,曰:“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后面再画个乌龟,意思是此路不通行,大家不得在此小便,谁要随意在此方便,谁就是个乌龟。但似乎作用不大,店小二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恭请教一秀才。秀才瞄了一眼笑曰,“此乃断句之为也”,你原意为:“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而众人却以为是:“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岂不南辕北辙,意思全反?店小二只得摇头扼腕自叹息…可见断句之魅力。此外,还有“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历来均为断句的举例精典,记得先生任我等乱断,只是风趣的说,如何断句自无标准答案,须记中华民族传统的待客之道,留与不留,全在诸位笔下……

    当然,白话文一般不存在断句问题,因为都有标点符号。但也不是绝对没有断句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长的句子。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天,某领导宣读文件,把“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读成了“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台下哗然。还有某领导率队组织参观旅游,布置任务时说:“上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参观;下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参观”,这种不注意语境、语势与断句的口语化的随口溜,曾当场笑倒了几人…

    以上几则故事虽有趣,但却不怎么高雅,清新雅致也有。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山海关长联,上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不断句这上下联意思和趣味全无,各位都试着断断吧? 古文里,潮=朝,涨=长。加标点后就可以读成: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这就容易明白了。更妙的是,我们还可以把“长”看作等同于“常”,读出不同的花样来。

   再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音节和谐圆满,描绘自如,毫无造作之痕。景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写景寓情,情景交融,向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却有人另辟蹊径,断出另种清新境界,摇出了一电影中那朦胧而浙沥的春雨,疲倦而落魄的赶客,蓑笠下牧童悠闲自得的神态,高悬酒字的茶楼,杏花掩映下村庄的特写镜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另一种版本却将诗断成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长短句相结合,读起来曲径通幽,回味悠长,韵律十足,别是一番情趣在心头……

   当然,给古文断句,本来便是很难的事,因为你要站在作者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循依作者惯有的思维轨迹,来揣测文章的大意。故从古以来,断句争议之处亦很多,歧义也不少,但多是公婆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比如《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则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如果人民的素质好,就要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生存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好,就要努力教化提高他们。)

   有人说其一断法,是宣扬愚民权术的,不是孔子的本意;其二断法充满民本思想,才是他老人家的本意。因为他又是一位倡导“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饭的文人。

   谁是谁非?为此,史学界曾展开了一次“愚民”还是“民本”的大争论。

   这又涉及到文言文的翻译问题,古文译法历来强调“信、达、雅”三位一体,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三位中“信”是最要紧的,不忠于作者的原意,“达”和“雅”只是空中楼阁。用此标准来衡量,以上二种断法谁最符合孔子的本意呢?其二断法强调“民本”,虽说有一定道理,但要说三千余年前的孔子没有一点愚民思想,我也底气不足。因为他老人家毕竞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只有女子与小人是很难与之相处的,近之不知恭敬,远了又埋怨不已)之类的话啊!因为占人口一多半的“女子”(春秋战国间,战争频繁,男性伤亡严重,故应女性多于男性),和数量恐不少的“小人”都难以教化,这民本思想还有群众基础吗?靠得住吗?

   实话实说,我也吃不准… 就此打住。

   此外,《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以为也有两种断法:

   其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这些,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啊!”)

    其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这些,你明白了吗?知道了,知道的就会有许多不知道,不知道终究也就会知道啊”。)

   其一说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正确最权威的断法,其二断法是我杜撰的,但绝非随意句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理取闹。因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不知道的知识必然也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象一个圆,圆越大所接触到的不通晓知识的外部空间也越大。只有知道了你才会追求探索你不知道的,反之,你不知道的也刺激地去钻究了明白不知道的,况孔老夫子当年亦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就是我断为“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缘由…

   当然,孔老先生当年是否这般说的,我无从得知。但我想作为圣人,他应该这样想,也应这般对由说……

2009年11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