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城市水文站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020-03-06 | 阅:  转:  |  分享 
  
城市水文站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岭前水文站简介:岭前水文站始建于1987年6月,位于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河沿巷,东经121°39′,北纬38°53′。处于自由河下游,集水面积为6.76平方公里,距离河口2.5公里。该站是国家基本水文站,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负责向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送信息。岭前水文站历史最高洪水位9.78米,最大洪峰流量每秒69.9立方米,发生于1998年9月。

在历次大洪水中,岭前水文站不但出色的完成了抢测洪峰的任务,还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和水文预报服务,为各级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防御大洪水做出突出成绩,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表彰。

自由河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河长7.81公里。

马栏河流域面积94.2平方公里,河长28.0公里。

《实施意见》提出:“补充调整和完善行政区界、重要水功能区、地下水、跨界河流区域和城市水文监测站网,着力增强防洪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水功能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水文监测能力。”

每到雨季,城市内涝都会成为一大焦点,2011年6月中旬,武汉、重庆、长沙、南京等地接连遭受大到暴雨侵袭,使得多座城市变为“水乡”,成了“积水潭”。?城市功能越来越强大,人员越来越多,使得城市在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越来越脆弱。在各地暴雨中体现出了一些部门对预警信息判断不准确,采取措施不到位。

目前,在绝大多数城市中没有设置水文监测站点,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水文的服务也必须跟上,城市水文站网建设也将逐步开展起来,城市水文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1.3河流与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近年来均明显增加,这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不恰当的城市开发使许多河流的河道越来越窄、河网越来越被分割,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河流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被打乱,严重影响了河流本来所具备的泄洪功能,加剧了洪涝灾害。而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和敷设排水管道,引起径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和增多洪峰流量发生的频次,使城市区域水文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更需要河流有较强的排洪能力。

现代水利周刊: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生了哪些与水有关的灾害?

程晓陶: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洪涝频繁、供水短缺、水质恶化、水域萎缩,日趋严重的水问题对公共安全与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构成极大威胁,成为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

据国家防办统计,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洪涝成灾的城市都在130座以上,2010年高达258座,2013年为234座,其中大多数为暴雨山洪与内涝所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城市占74.6%,其中发生内涝灾害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座,有57座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2010年以来,城市暴雨内涝更是愈演愈烈。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现象的常态化,成为干扰城市正常运行、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必然带来供水量的增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急剧增加,远远超出了天然水体的净化能力,必然带来河湖水系水质的恶化;地表水的污染,使得地下水超采的趋势难以遏制,又带来大面积地面沉陷,加剧地质灾害与内涝灾害。同时,在城市扩张中,河湖水系被挤占,原本具有雨洪调蓄功能的低洼湿地被开发成小区,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扩大、暴雨径流量增加,洪涝因此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可行的有以下途径:

(1)节水

我国许多地区,由于水价过低等原因,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浪费水的现象,所以节水,杜绝浪费,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首要任务。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应发展节水型工业,各种工业宜采用节水型工艺,减少单耗。生活方面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器具质量,加强管理,减少跑冒滴漏。一般城市管道漏损量很大,可达10%以上,所以减少漏损是非常重要的。

节水不仅可减少从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并且可减少供水和给水处理费用。此外,节水还可同时减少排水量和污、废水处理费用。据测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会不断增加,相应地排水量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城市供排水所需费用将增大到国民经济难以承受的程度,只有节水,显著减少城市供、排水量,才能将费用降下来,所以不仅水资源贫乏地区要节水,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也要节水,在国外,这也成为目前发达国家的共识。从战略角度,节水应受到高度重视。

(2)污、废水回用前已述及,污、废水回用可以减少城市由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所以污、废水回用也是节水的重要方面。可行的污、废水回用有多方面,工业企业'');">企业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是应用最广的一种,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

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需要进行比排入天然水体更复杂的水处理,但对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它在许多方案中仍是比较经济合理的一种,在国外已是一种成熟技术,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潜力是很大的。将城市污水回用于公用设施和住宅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景观用水,浇洒道路等,一般称为中水道技术,也是很值得推广的。

(3)优质优用、合理调配

城市附近的农业灌溉用水,用水量很大,大都取自天然水体。城市用水为满足人们生活饮用需要,也要求取自天然水体。在水资源短缺地区,这就形成了城市和农业争水的矛盾。如将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将原来用于灌溉的水供给城市,就能缓解争水矛盾和水资源危机。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但有的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或虽经处理但水质尚达不到灌溉要求的水灌溉,结果使农产品受到污染,是有待改进的。如将城市污水经适当处理,使其水质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则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是可以得到迅速发展的。

(4)海水

海水可大量用于工业冷却用水,从而减少城市对淡水的需求。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利用海水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5)雨水

雨水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现代大城市市区面积很大,大部分地面为不透水铺面覆盖,遇到暴雨会形成洪涝灾害。如将雨水部分贮积起来,则可获得可观的水资源。对年降水量为500mm的半干旱地区,1km2年降水体积为50万m3,例如100km2市区面积,年降水体积可达5000万m3。在城市住宅小区或适当地方贮积雨水,可用于浇洒绿地、道路、水景以及下渗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并缓解水资源危机。

(6)饮用水除污染

由江河取水的城市,若水质受到上游城市或其他污染源的污染而不宜再作水源时,称作水质型水资源短缺。现代的饮用水除污染技术,能将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源水处理到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为此只要在现有城市自来水传统处理工艺基础上,再增加除污染处理设施就可以了,为此当然需要增加一些费用,但比城市污水的处理费用要低。饮用水除污染,可以缓解水质型水资源危机。但要完全解决水质型资源危机,需要大力治理污染源,即需要对城市排出的污、废水进行处理。对一个水系而言,上游城市由水系水体取水,用过后又排入水系,下游城市再由水系水体取水,这可称为水的间接回用。现代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已使水的这种间接回用达到很高的比例。例如,对美国这样水资源充沛的国家,80年代已有40%的水被城市和工业用过一次,所以对排入水体的城市污、废水进行处理,是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重要环节。

我国城市污水的二级处理率至今仅为不到15%,再加上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污染源,致使城市水域90%受到污染。所以城市水质型水资源危机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测算,即使到205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由于城市污、废水量相应增加,那时水环境污染状况仍得不到根本改善,如果不进行饮用水除污染,人们肯定难以接受长达数十年饮用受污染水。所以,饮用水除污染与污染源治理应该同时给以重视。但现实是,污染源治理已受到高度重视,而饮用水除污染却重视不足,特别是未给予资金支持,致使我国城市受污染水源的饮用水除污染率仅为1%左右,不能不说是一个偏差。

若将水的间接回用作为水的社会循环的一部分来看,上游城市污水处理的程度与下游城市取水的水质有关。所以,在经济上存在一个上游城市污水处理与下游城市饮用水除污染处理总费用的问题。显然,上游城市污水处理程度愈高,即费用愈多,下游城市的饮用水除污染处理费用就会愈少。极端情况是,上游城市污水处理的程度使排放的水质达到天然水体的水质,下游城市只需对源水进行常规处理而不需再增设饮用水除污染设施,但这时上游城市污水处理费用会高到经济发展现阶段无法承受的地步。将上游城市污水处理程度和费用适当降低(当然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影响),这时排出的污水对水体水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下游城市就需要增加饮用水除污染费用,但总费用会比上述极限情况低许多,可能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方案。所以,饮用水除污染应是整个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一环。

(7)远距离调水

当城市出现水资源危机时,也可以由远处的水体调水。当然远距离调水需要比较高的费用,且与调水的距离相关,即调水距离愈长,费用愈高。远距离调水应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若不节水,用水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必然要调更多的水,并且调来的水也会有相当部分被浪费掉,不能充分发挥调水效益。调水愈多,城市污水增加的也愈多,不仅增大调水费用,同时也增大了污水处理和排放的费用,若不能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还会加重对水体的污染。

远距离调水应与节水及污、废水回用进行经济比较。城市节水及污、废水回用在许多情况下比远距调水经济。对水质型水资源短缺,远距离调水应与饮用水除污染进行经济比较。据测算,在城市自来水厂因进行饮用水除污染而增加的投资约和25~50km输水投资相当,即当调水距离超过25~50km时,其投资将比饮用水除污染工程投资要高。为降低远距调水的成本,有的工程采用明渠输水,据调查明渠输水大多数会受到污染,调来的水也需进行饮用水除污染处理,使水的成本更高。

水对于人类社会,虽然是不可替代的,却是可以再生的。水在城市用水过程中,不是被消耗掉了,即水量上不发生变化(理论上),而只是水质发生了变化,失去了使用功能。用水处理的方法改变水质,使之无害化、资源化、特别是再生回用,就能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既减少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又减少了水的排放,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一举两得,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美国工程院在世纪之交,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评选标准,评出20世纪20项最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水处理”在电气化、汽车、飞机之后,排名第4,足见其重要性。

远距离调水,对水资源有限的地区,只能愈调愈少,是资源消耗型的做法。水如再生回用,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才是资源节约型的做法。只有将远距离调水与水的再生回用进行经济上的、技术上的和工程可行性等全面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才是合理的。

鉴于人们决策时对城市节水及污、废水再生回用的认识不足,有必要制定优先进行城市节水及污、废水再生回用的政策,促使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工业发展步入节水型的轨道。



11··

2011年4月

王玉芳,任金刚,黄磊,等: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市暴雨径流及防洪、排水,城市水资源及供需平衡,以及城市水质评价及水污染控制为主,着重探讨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中的设计标准问题、城市流域暴雨径流模拟、城市供水及优化调度、城市污水排放及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3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3.1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将显著影响水文循环系统中降雨、蒸发、径流等要素。

3.1.1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城市化使城市气温明显偏高。一般来说,城市中心气温最高,逐步向周围乡村递减,郊区递减速度最快。这种城市热岛效应对水气蒸发、空气对流运动产生了显著影响[5]。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对空气运动的阻碍作用直接影响空气对流、人工热源的影响以及城市下垫面热力属性改变带来的影响等等使得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城区降雨增多。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章农(Changnon,1971)等人在美国圣路易州1万km2上布设了250个雨量器,观测研究表明,城市的降雨量较大,不透水面积上的洼蓄量低于青草地区的洼蓄量[6]。通过对天津市区及海河干流区水文资料的分析表明,城市化使市区暴雨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使市区各时段设计暴雨量较郊区明显增加,降雨年内分配呈现微弱的均化趋势。

3.1.2城市化对蒸发的影响

由于城市范围内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地表下渗能力越来越弱。城市地表下渗能力的减弱直接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径流及土壤含水量降低,蒸发量也相应减小。同时,城市地区建筑物密度增加,下垫面糙度显著增大,使城市市区风速比郊区低、无风日增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蒸发速度,使蒸发量减小。

3.1.3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发展改变了原来的自然地貌和天然排水系统,对径流过程产生较大影响。首先,大规模建造房屋、铺砌道路,使下垫面不透水层增加,下渗量和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和径流总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并使洪峰流量加大。其次,城市排水系统管网化增加了城市排水能力,使暴雨径流很快排入管网,从而改变了城市原先集水区域形状,使城市径流的流态、洪水过程线形状及洪峰流量均发生变化,导致洪水汇流速度增加,洪量集中。另外,城市发展侵占天然河道洪水滩地,减少了洪水滩地储洪容量和泄洪能力,使城市遭遇大洪水时河道调蓄能力减弱。

3.2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3.2.1

城市化加剧水资源的污染人类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遭遇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而集中排放,使河流、湖泊等受纳水体遭致严重污染。医院中带病菌的污水、垃圾经水淋融的脏水、各种机动车辆散失的废油、轮胎和道路的磨损经水淋洗后进入循环系统,都能引起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这就造成靠近城市的江河湖海形成了近岸污染带,有的水体甚至频繁爆发蓝藻、赤潮等,这都是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7]。

3.2.2城市化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展使地面不透水面积增加,地面下渗能力减弱,地下水补给减少,影响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同时各种污染的排放和汇集严重影响地表和地下水的水质,使原本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供水受限的严峻局面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可供水在质与量上的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需求都在迅猛增长,重复用水率不高,这就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8]。

4对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城区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小、暴雨径流汇流时间短、洪水峰高量大、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如何既能让人们安享城市文明带来的高效便捷,又能有效解决由此引发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10余年水文工作实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此项工作:

4.1设立必要的城市水文站

要想解决城市化引起的城市水文问题,开展城市水文研究,重要基础工作就是水文资料的收集。设立城市水文站,经过对降水量、径流量以及水质和地下水观测资料的收集,研究城市化对径流量、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情况,了解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径流的相互作用、流域降雨损失量、降水径流关系等,开展城市降水径流实验,为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服务以及为城市防汛预报、抗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水文信息。

可以在原有水文站网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布设有代表性的城市水文站,加强对城市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城市水文规律,有效解决城市化12··引起的城市水文问题。

目前,深圳、山西运城、浙江义乌等地已率先在设立城市水文站、研究城市水文问题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4.2加强雨洪资源利用

雨洪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改善及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目前,有些国家在设计住宅时考虑设置简易的储水设备(供冲洗之需)及入渗装置(收集雨水,使其流入过滤设施,为增加入渗水之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地下水补给,还能起到削减径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完善,雨洪必将成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4.3实现污水资源化

目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重复利用率不高,应当加大污水集中处理力度。合理布设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厂应当安装相应污水处理装置,不能将废污水直接排入管网,污染地表和地下水水源。

现在部分城市的新建小区都建有再生水利用的管网,以后应当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回用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

4.4研发设备、完善管网,实现污水感应式分类排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政配套设施的加强,应当在污水感应识别方面研发新的专门设备,使其能够通过初步识别按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如果污染程度轻,则输入一种管网,在输送过程中经过过滤、沉淀等简单处理即可再次利用;如果污染程度较重,则输入另一种管网,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建筑工程在地基开挖时经常会有基坑排水,大量的并未使用的水直接从基坑排入下水管网实在是可惜;还有近些年新兴的净水机,在制造“新鲜活水”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其实这些所谓的“废水”无毒无害,完全可以直接用来冲洗。故应当建设水资源集蓄管网,连同雨水一块收集利用,经过简单处理即可进行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5增加城市绿地等透水面积如前所述,城市化带来的城区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了一系列的水文问题。要想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须从根源上进行解决———利用居民小区、非主干道路、停车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进行植树种草、铺设透水砖等,增加城区透水面积,有效改善城市水

循环系统。

4.6增加节水器具的使用,增强节水意识通过宣传、培训、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敦促居

民使用节水器具,从硬件上保证水资源的节约;另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环境严峻形势,让人们意识到水危机的严重性,从而树立强烈的节水意识,还可以借助奖罚手段约束人们浪费水的行为,达到全社会都自觉主动地去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5结语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全社会应当正视城市化带来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并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研究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文效应

1基本信息

2产生原因

3排水设计

4研究意义

5雨水管理新技术的特点

6环境问题

中国水污染分布与水污染现状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7严重影响

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日趋尖锐

1基本信息



城市水文效应hydrologicaleffectofcity

城市化所及地区引起的水文过程的变化或影响。

城市化水文效应是一个公众尚未熟知的概念,它是指在快速城市化区域,由于屋顶和硬质地面等不渗透面积的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的雨水汇流特征改变的现象,其表现为洪水总量增多,洪峰流量加大,洪水汇流时间缩短。简单说就是城市化产生的不渗透地面把本应渗入土中的一部分雨水给截留了,从而更易产生洪灾。

2004年7月10日北京的一场暴雨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一个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遇到的问题。这场降雨提醒人们注意快速城市化本身所带来的不利的生态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际上城市化水文效应是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曾经普遍遇到过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应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西方城市开始时忽视城市化水文效应,直到影响城市运转再加以改造的老路。

2产生原因



城市化是促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强大因素之一。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见城市气候)。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如上海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增加20~25%,为此增加了城市及其下游防洪、排涝的压力。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例如上海1949~1980年间,人口增加了1倍多,用水量增加近6倍。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3

4研究意义



城市水文效应是城市人类活动与水相互关系的重要问题,它对局部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各个要素有着明显的影响。在理论上又与城市的气候效应、环境效应、社会经济效应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既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理论问题,又可服务于城市建设。

5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并利用好水。

(三)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2)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3: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

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4: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5:公众参与措施

(1)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搞好大众教育

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四)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总之:节水从点滴做起!

7严重影响



1.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使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据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94年、1995年,淮河干流连续发生的水污染事故,引起淮南、蚌埠、盱眙等市县上百万人一段时间没水喝,当地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太湖近年来蓝藻频发,造成无锡自来水厂取水困难,部分水厂停产。海河流域有不少地区已经成为“污水县",“污水乡",当地群众饮水发生困难。

2.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我国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紧张。而目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待别象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内的广大地区,本来就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水污染使当地缺水矛盾尖锐化,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由于水资源紧缺,7些城市和地区多年来一直用污水进地灌溉,仅海河流域污灌面积就达1000万亩。长期污灌,使得污灌区土壤遭到污染,从而使农作物带有一定残毒,有的甚至无法食用。水污染对渔业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河段已经鱼虾绝迹。

3.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水污染严重的地区,一方面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长期污灌,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填、农牧渔产品等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体健康已构成了威胁。据一些地区居民健康普查结果,污染区居民的肠道疾病率、癌症发病率及婴儿先天性崎变、畸胎的发生率均比对照区有明显的增高。

4.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日趋尖锐

严重的水污染造成一些地区水污染事故频繁,从而引发了许多污染纠纷,其中尤为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危害最大。仅以省界水污染纠纷为例,如山东德州与河北吴桥的污染纠纷、浙江庆元与福建松溪的污染纠纷、江苏吴江与浙江嘉兴的污染纠纷等,这些纠纷直接影响了当地社会安定。























1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