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如何找到恰当的书写结构

 怡然斋qd 2020-03-06

日常电视作业镇楼

左、右。

这两个字,算是我们常用字里出现率非常高的字了,大家不是都常说,男左女右嘛。

虽然我也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个规律倒是记在了心理,于是导致有几次去洗手间习惯性往左转,差点进了女厕所。

虽然这两个字的结构看上去很像,都是横+撇组合,再搭上一个小部件,但是他们的写法是相同的吗?

如果有用心练字的同学,可能会很快发现问题:

《灵飞经》,唐代,小楷

灵飞经的写法中,很明显左字横短撇长,撇为主笔,右字横长撇短,横为主笔。

柳公权《玄秘塔碑》,唐代,中楷

柳楷的主笔,虽然不像灵飞经那么飘逸自由,但是结构上依然能看出差别,就是两个笔画之间的安排是不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之前曾经在字的结构上做过文章,但是事后发现,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并不严谨:

我觉得横与撇的长短关系,取决于下面那个部件的结构。如果是中间稳定的结构(口、月),那就应该把横拉长,整个字组成一个倒梯形;如果是底盘稳定的结构(工、火),那就可以把撇拉长,形成一个三角结构

但事实证明我还是想多了,白龙老师直接用追本溯源的方式,解释了这个结构形成的正源:

我们按照汉字书体发展的时间倒序一下:

王献之《余杭帖》,东晋,行书

这个是小王的版本,应该能看出来,在行书的左右中,笔顺是不一样的。左是先横后撇,右是先撇后横。

文征明《草书千字文》,明代,草书

草书的笔势更加连贯,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笔顺。我们夏训营里也专门强调过,在写行草书时这个笔顺的问题。

《史晨碑》,东汉,隶书

隶书基本上也保持了这样一个形态,虽然从结体和笔画方面都已经远离楷行的特点了,但是撇捺的基本长短关系,依然可以清晰可见。

用白老师的话说,谜底其实就在下面这幅图里: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清代,小篆

清代和民国是碑学迎来复兴潮流的一个时代,出了很多的篆隶大家,包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你们发现没有?在篆书里,左和右的字头方向是不一样的,一个往左,一个往右。

如果我们把它变成楷书的结构,要怎么变呢?

右的字头,需要整体往左边旋转一个90度的角度,才会变成它如今的样子。

作为才疏学浅的我,对白龙老师这个寻根溯源的方式非常赞赏,原来有些问题的思考,其实还是自己看得少,所以懂得少,多听多看多学习,永远是走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

对了,我还把从散氏盘和石鼓文(我们通常归入大篆一类)里找到了一些字作为对比,他们比李斯的秦篆出现的更早:

左《石鼓文》,秦朝;右《散氏盘》,周朝

大家也可以去尝试找一找同类的字,看看它在篆书里的字形到底是怎么样的,从而能够推导出恰当的书写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