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陈正兴 2020-03-06

1997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2011年,经过11年的漫长煎熬,他又成功实现了潜艇的声隐身试验。作为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他长期从事水声工程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在矢量声呐技术、潜艇声隐身技术,尤其是潜艇辐射噪声测量、噪声源识别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声呐技术和水中兵器声隐身工程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5月26日,《光明日报》'光明学人'专版以整版对他进行了报道。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杨德森,1957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系,1998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1978年,杨德森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录取,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由此,杨德森开启了与水声领域紧密相连的漫长学习研究生涯,并成为其奋斗一生的事业。

20世纪80年代末,船舶工业遇冷,出国下海成为潮流,杨德森周围很多人都离开了水声。也有人来劝他离开:'水声专业难,面向又窄,既辛苦,又不挣钱,别搞了,转行吧。'杨德森委婉地说:'经商,我可能不太行。还是在高校里踏踏实实做点事吧。'研究水声领域科学,就成了杨德森一直潜心在做的事。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1997年,杨德森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建立了水下声场的矢量探测模式,矢量声呐由此诞生。

矢量声呐的重量、体积和能耗远低于普通声呐,而目标侦测信噪比却高于普通声呐10分贝以上。它成为新型声呐技术的重要支撑,其诞生也使我国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矢量技术以其难以估量的社会与军事效益,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水声界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使我国声呐技术产生了革命性进步'。

1999年,杨德森到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研修。所里有一艘很出名的实验船KNORR号,这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但是由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使用的实验船,就停靠在杨德森工作的大院码头里,平时有军人在周围站岗。杨德森一直很想去船上看看,他就试探性地问当地华人:'我能不能上船?'得到回复是'你得打报告,但不一定能批准'。那时杨德森就感觉到,在这里他永远只能站在栏杆之外,无法进入核心层。

因此,虽然身边很多人选择留在国外工作,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国了,并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就,是不可能脱离祖国的。在杨德森的血脉里早已已经融入了哈军工的精神基因:人的理想,要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相连。我们的事业,就是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急需服务,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要把自己钉在哪里。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2001年,我国海军决定为矢量声呐技术开展一次实艇考核。杨德森团队在青岛某码头的山顶灯塔处装起一个仅能容下几张桌子的板房,用来接收海上测量传回的无线电信号,除了做试验的几个人有凳子,其他人只能站在山坡上。团队每天清晨上山、晚上回来,几个月的时间如同慢刀割肉,在一段上不去的坡路上煎熬。

最后一天正式考核前,杨德森看着已经累得黑瘦的团队成员,忍不住说了一句:'这次试验不成功,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考核全程由军方操作,不允许科研人员参与,一个团队奋斗了几年的心血,要在几个小时内收到'生死判决'。那短短的几十分钟,比几年还要漫长。

当矢量声呐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屏幕上,团队一下子沸腾了,憋了几年透不过来的气一瞬间在海风之中吐了出来。这次试验的成功是中国水声由标量迈向矢量的里程碑。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杨德森的恩师杨士莪院士评价杨德森:'杨德森就是有那么一种韧劲儿,能坚持到底。'1992年开始,杨德森就试图用一种新方法实现潜艇的声隐身。但苦于测不出理想数据,让这个问题一困就是11年。团队的其他成员都忍不住劝杨德森:'杨老师,这不行啊,算了吧。'2011年年初,杨德森一狠心,和大家商量:'咱们最后再坚持一次,到松花湖做湖试,如果还不成功,我向你们保证这个项目至此结束,这个方向我们就不做了。'谁也没想到,外场的最后一次试验竟然瞬间成功了,面对着漂亮的试验结果跳动在屏幕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时间目瞪口呆,11年的漫长煎熬,瞬间转化为幸福的动力。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2012年1月,为了让矢量水声技术能够实现走向深海,水密问题成了其巨大的障碍,这也让杨德森团队为这个问题困扰了半年之久,却始终得不到解决。有一天,杨德森从家里走路上班,路过学校操场,突然想到大家始终在思考异种材料之间的水密,为什么不干脆换个思路,从全系统的角度整体解决水密问题。结果,新方案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解决了纠缠半年之久的水密问题。

2016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杨德森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他义无反顾回国,突破关键技术填补空白

杨德森说,做科研没有什么神力和幸运,也没有上帝的门和窗子,能吃苦是前提,能坐住冷板凳、能坚持是王道,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点,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旁边的路也能走。能做成一点事的人,就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杨德森院士不但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更体现着哈工程人志存高远、拳拳报国的深沉情怀。

关注'遇见哈工程'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