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家风采|陈初生

 萍胡秋月 2020-03-06

       陈初生,男,1946年5月生于湖南涟源。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1964年至196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刘赜、夏录教授入门习文字学。1970年至1978年,任教于华南师大附中,1978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学研究专业,师从容庚、商承祚教授,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入暨南大学任教,先后在中文系、语文中心、艺术中心从事古代汉语、说文解字研究、古文字学、大学语文、书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1986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2年评为教授;先后担任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语文中心主任,1992年创建暨南大学艺术中心,担任主任,并任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诗社社员、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有《金文常用字典》、《商周古文字读本》(合作)、《陈初生书法选》、《陈初生书法集》、《陈初生书法作品集》、《陈初生临石鼓文》、《三馀斋诗词联语》、《中山王器铭文集联》(合作)、《三馀斋琴铭》、《三余斋丛稿》、《梦里家山——陈初生书法艺术回乡展作品集》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学论文多篇。手抄整理出版岭南古琴文献清代何斌襄《琴学汇成》。《金文常用字典》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中国新闻出版署首届辞书奖,金文八条屏《正气歌》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书法奖,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兰亭奖教育奖评委、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监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大展,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及中外藏家收藏,为多处风景名胜题书刻石,2012年为北京首都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人民万岁鼎书写铭文,是一位学者型书家。精鉴别,富收藏,喜音律。2007年5月被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2008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书法院首任院长。

       湖南省褚遂良书法院顾问。

《三余斋丛稿》序

曾憲通|中大教授

       本書作者陳初生教授,別署三餘齋主、月光丘子、鼎廬、漢琴堂主。1946年生於湖南漣源,196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1978年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字學研究專業,師從容庚、商承祚教授治古文字之學,兼習書法,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旋至暨南大學任教,由講師、副教授而至教授。先後擔任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語文中心主任、藝術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退休後被聘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為首任文史館書法院院長。

       陳初生教授主要的學術成果是編纂了一部65萬字的《金文常用字典》(本人忝任“審校”),該書在容庚先生《金文編》的基礎上,開創了古文字工具書形、音、義相結合的新體例,較為全面地吸收了學術界的最新成果,述中有作,查找方便,被學術界評為“至今為止,仍是一部較為適用的古文字字典”(趙誠),該書先後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首屆辭書獎。

本書《三餘齋叢稿》是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之外,四十年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成果的結輯。《叢稿》共分六個部分:一、論文之部;二、序跋之部;三、演講之部;四、詩聯之部;五、銘刻之部;六、書法之部。茲分述如次:

論文之部

       本部收錄陳初生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古漢語(主要上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校勘學方面的論著,其中《試論西周金文主謂句式的發展》是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主要成果曾改寫成較短的文章公開發表。本書則將全文錄入。該文從漢語史的角度對西周金文中“主謂句式”的發展作了較為深入全面的描述,大大充實了學術界對漢語史研究的內容。如《早期處置式略論》、《上古漢語動詞多對象語的表示法》都有新的發現。又如提出甲骨文中的“三賓語”現象,被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教授在其所著《遠古漢語的語法結構》和《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中加以引用(見郭著《漢語史論文集》)。

又如《部分照三系字上古歸見系補證》一文,在前人“照三歸見”這一學術觀點的基礎上,補充了古文字和方言方面的材料,更加令人信服。而《上古見系聲母發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線索》一文,則在音韻學界“中古照三上古歸見與歸端”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先歸端,再歸見”的新線索(此前邢公畹先生認為是“先歸見,再歸端”)。此文由著名音韻學家李新魁教授親自推薦發表。

       陳初生的主攻方向雖不是音韻學,但他這兩篇文章卻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功力。

       《古文字形體的動態分析》一文,主張用系統論的方法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研究古文字形體,而不能局限于傳統的“靜態分析法”,也頗有說服力。

《古文字材料校勘芻議》一文,搜集並發現某些古文材料中存在訛誤的問題,因而主張建立古文字校勘學。他曾計劃編纂《古文字校勘學》一書,此文即其規劃的框架。其後因擔任行政管理工作,健康也出現了問題,因而未能付諸實施,殊為可惜!

       《學者容庚》則是一篇從人品、學術等多方面綜述恩師容庚教授一生的長文,可作為簡略的“容庚評傳”觀之。

序跋之部

       本部收錄陳初生教授為自己或他人的著作以及某些學術和藝術活動所作的序言或跋語,也有對部分書畫作品的題跋,其中有些雖屬應酬之作,但作者並不苟且應付,亦多言之有物。

演講之部

       陳初生教授曾經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由於工作職責的關係,應邀發表講話的機會甚多,收入本書的是根據錄音整理成文者,其中在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會“中國書法大講堂”上所作的演講較有代表性,從中可以略窺其演講之風格。

詩聯之部

       陳初生自中學階段即開始學習吟詩作對,幾十年來到處遊蹤感懷,一直吟詠不輟,本書所收,大抵記錄了生平活動中的某一事件,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戰國中山王器銘文集聯》104副,是他本人頗為得意之作,著名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馬國權先生特為該書作序,以示推許。有些對聯是應邀為風景勝跡所撰書的,其中大多已被景點鐫刻懸掛。

銘刻之部

       陳初生業餘喜歡刻印、玩樂器,興趣十分廣泛。退休之後拜師學習古琴,同時收藏古琴。每獲一琴即撰銘自書自刻,總數竟達六十多張,相應也就有六十多篇琴銘。加上為琴友所題寫者,竟達七十多篇,編成《三餘齋琴銘》作為嶺南古琴文獻叢書之一公開出版,琴銘原作,已在“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以“文心雕琴”為題展出,前後達45天。琴學活動成為陳初生晚年生活的一個亮點,此外還有硯銘及紫砂壺銘等,可謂滿目琳琅。

書法之部

       陳初生教授自幼即喜書法,舉凡篆隸楷行草,皆在學習之列。1984年他的書法作品參加鄭州國際書法展覽之後,從此步入書壇,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國際性的書法展覽,多次舉辦個展,出版了多種書法著作,他在暨南大學工作的後期,創辦了暨南大學“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專門從事藝術教育,帶書法碩士研究生。社會兼職主要有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收入本集的既有服務於學術研究的臨摹,也有專為藝術展覽而創作的作品,還有著作的手稿,以及手鈔的古琴譜等,未拘一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專門為首都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書寫的“人民萬歲鼎”銘文,更是陳初生引以自豪的傑作。他在所作《國鼎歌》的七言古詩中寫道:“半世研磨未虛度,薄技終能薦北辰。”於此可見一斑。

       本“叢稿”除了上述六部之外,還增輯了學術界、藝術界、新聞報刊等對陳初生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有關的評論和報導,從中可見陳初生在學術和藝術上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先後參與評介的著名學者有李學勤、趙誠、唐鈺明、馬國權、李敬忠、單周堯、陳志平、懷湛、蘇美華、王少明、熊禮匯,以及多家報刊、多家電視臺也曾做過相關的報導,這在書中就無法一一展示了。總而言之,陳初生六部叢稿的前三部屬於學術的範疇,後三部則寓學術於精湛的藝術創作之中,足證作者是個多才多藝的開拓型學者,故其成就非同一般是可以想見的。讀者倘能循本文綱目以觀覽全書,便可登門入室,窺其堂奧之所在,自然會有真切的感知的。是為序。

  ——戊戌之歲冬至後於康樂園之晴翠居

作品选辑

编辑:王亚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