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木·匠造”的释义

 昵称35641324 2020-03-06

大木·匠造

——重拾久远的民居造屋工艺文化

——再现传统木构民居造屋的人文场景



“大木·匠造”的释义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营造方法和智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一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相关文化部门等所重视。四川美术学院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团队从2014年承接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挖掘整理了中国传统村落木结构民居营造工艺内容体系,总结梳理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所遵循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建造思想体系,建立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数据库”、开发App线上传播、与三联出版社合作出版《造屋——图解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传统村落民居营建细部图说》等研究成果,形成了以“研究+创作+传播”的文化宣传展示系统。

图1 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田野调研内容

图2 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田野调研之工匠剪影 

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团队创作大型民居营建艺术场景作品《大木匠造》,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在充分挖掘、展示传统民居营建智慧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的文化现实、技术条件与审美需求,以深入浅出的表达语言,生动、全面地介绍和展示传统民居营造精湛的工艺智慧,展现传统民居营造从材料物用传统工法、营造工具到营造习俗、营造思想、营造风水等较为综合的内容,营造出富于参观性的、鲜活的反映村落民居营建文化的人文场景,在观展体验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文化的魅力,展现匠人精湛的工艺智慧。

图3 《大木匠造》作品全貌之一


先谈大木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立柱架梁榫接成屋。中国传统村落多为聚族而居,大多数区域民间传统民居的结构和材料主体均为木作体系,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在世界六大原生建筑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建筑文明的代表。

伐木丁丁,架木为城。五行中东方属木,木与中国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东方造物思想中物我一体的智慧浑然天成。大木,也隐藏了中国人更大的空间格局和文化。选择用木来搭建房屋,也许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木更符合中国人温润挺拔、坚韧可塑的精神气质。木,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有了特别的涵义,即关乎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也关乎天下百姓。木构民居,围绕家业与人生修养,从最初的遮风挡雨的庇护所逐渐成为中国人心里最具牵绊的精神寄托。

图4 《大木匠造》作品全貌之二

再讲匠造

“大木匠造”作品聚焦传承千年却濒临断层的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成果的基础之,整合了建筑、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艺术创作。

大木工艺包括了民居传统营造中梁、柱、檩、枋等等核心部件的工艺,既循尊规制,也因地制宜,这是一种制作大构件的气魄,也是民居营造中最根本的匠艺所在。“大木匠造”作品从立意之初,集合了当代设计师、陶艺家、工艺理论研究者、手工艺人组成创作团队,凝练民居营建工序与匠意,展开全景式设计,寻求一种建立在科学工艺与艺术展陈之间贯穿的逻辑主线。

创作从宏观角度关注民间造房的社会价值、民俗仪轨和参与生产的人际和谐,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关照工匠个体的生存状态,重拾大木匠作的文化传承。从榫卯的类型到搭建编号系统的考证,从核心工序场景的搭建到240余个捏塑陶瓷人像的角色考量,作品以当代艺术创新的视角进行了民居营建情境还原和艺术提升。依据传统造房的工序,作品构建了动工、排扇、立架、安梁、上椽、排瓦、装修、入住一共八组场景。

图5 《大木匠造》作品草图


    场   景  




第一组  动工




动土是泥工的开工奠基仪式,意在将动工的消息告知土地神和家族祖宗,在未来的施工过程中,祈求他们保佑匠师平安,如期将新房建造完毕。挖出第一铲土谓之“动土”,锯出第一段木谓之“破木”。热闹的场景开始搭建起来,大木匠师根据基址的长宽尺寸、台地的高差及房屋的使用需求,确定房屋的规模和大致形式。匠人们正将预算好的木料搬运到场,验料并将木料粗加工成柱材、枋材、板材备用。

图6  “动工”场景全貌

图7  “动工”场景局部之木料加工




第二组  排扇




排扇场景二十多人,分为四组人物:排料、加工、拼架、摆架。

大木匠师根据绘制好的图纸制作丈杆,木匠们根据丈杆画线并制作柱、梁、枋等木构件。木构件加工过程中需一一编号,并分类码放。穿斗式民居的各类构件加工完成后运至建房基址处按照编号组装成排架,这个过程称为排扇。

图8“排扇”场景全貌

图9“排扇”场景局部




第三组  立架




穿斗式民居立房架的过程称为立架。“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立架场景包括人物30多名,分为架上、辅助、稳基脚、拉边绳、中扛、顶推六种不同工作的人物,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立架由掌墨师傅指挥,负责指导怎么使用力道以及即时纠正用力不当的问题。立架时将绳子系在架子上拉起排架,一部分人用木枋子稳基脚抵住柱脚防止位移,一部分人往上推起排架,还有一部分人用木撑杆及时支撑,众人合力立起排架。第一排架立好后,前后要用绳索和撑杆稳固支撑住,同样的方法立好第二排架,两榀排架之间安装连接第一二排架的楼枕、枋等横向连接构件,以此类推立好全部排架。

图10“立架”场景全貌之一

图11“立架”场景全貌之二




第四组  安梁




正梁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存在,因此上梁仪式成为传统民居建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仪式。一方面是正梁安好后,屋舍的主要结构已经成型,房子算是建起来了,主人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项大事;另一方面,盛大的上梁仪式也有趋吉避凶、贺彩祈福的意味。

吉时一到,点燃鞭炮,安梁的仪式就开始了。主持祭祀的大木匠师手持开山斧,以斧击梁,大声吼唱祭词。大木匠师将梁木升到最顶端的檩口处,将梁木安放进去,一边口念赞词一边用斧头将梁木拍击进去。作品选取了关键性瞬间,还原正梁安放完毕后,大木匠师或屋主拿着装有吉利事物的篮子登上梁木,口念贺词并向下抛洒,众人在下面抢着拾接的热闹场景。

图12“立架”场景全貌

图13“立架”场景之众人拾接吉利事物




第五组  上椽




众人在大木匠师指挥下完成立架,隔天开始上檩条。檩条搁置在柱头上垂直于屋架,用以支撑屋面,椽条也称桷子,是搁置在相邻檩之间承托瓦片的条木。檩条安装完成后在其上钉椽条及封檐板等。民间匠人流传有“三八桷子四寸沟”的口诀谚语,是指椽条及其间隔的尺寸宽度。

图14“上椽”场景全貌

图15“上椽”场景之钉椽条




第六组  排瓦




屋顶上的青瓦,是民众安身之所与苍天的连接物。作品中陶瓷瓦片由泥片成型低温熏烧。排瓦工序包括20余人,分为备料、辅工、排瓦三组。盖房子之前,先将瓦整整齐齐码放好。瓦匠将底瓦直接摆放于椽条之上,然后再把盖瓦摆放在底瓦垄上。一般从方便上下屋顶位置的远端开始铺瓦,屋面与屋脊可同时进行。工匠们蹲在屋顶,将一片瓦紧紧地拽住另一片瓦,瓦瓦相接,连成一串,一串再紧紧扣着另一串,很快瓦屋顶就被编织完成了。

图16“排瓦”场景全貌

图17“排瓦”场景之备料




第七组  装修




房子即将完工,木匠就会制作板壁、楼板、门、窗等并安装上墙,并将整个木构新房刷上桐油或油漆彩饰。装修场景共20余人,包括了加工、送料、安装三组,一切均在有条不紊得进行着。

图18“装修”场景全貌




第八组  入住




入住仪式,迁往新居也叫“新屋进火”“搬新屋”。搬迁当天,主家要选择“黄道吉日”举行隆重的庆贺活动。主家要祭祀祖宗家神,同时,在门上贴红纸对联,鸣放鞭炮。屋主迁入新居,要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到家中热闹一番,旺一旺新宅的人气。大木匠造中的陶瓷人物均由泥片成型,中温氧化颜色釉加低温彩绘装饰多次烧成,这组场景包括60余人,人员原型均来自农村真实的农民形象,生动地还原了入住时农村“九大碗”的热闹喜庆。

图19“入住”场景全貌

图20“入住”场景“摆席”之一

图21“入住”场景“摆席”之二


盖一座房子,需要大量钱财和精力,或是安静舒适的环境,或是恢宏大气的建筑格局,人生难得的幸福与“房子”有莫大关系,因此大多数人都不惜余力去办好这件大事。“大木匠造”作品诠释了中国民间大木匠的工艺传统和中国民间造房之美,还原了中国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当石头砌好墙基、木头撑起梁柱、瓦片连成屋顶,泥土堆成墙体,中国人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都在这里齐备了。当人的命理与自然之物相依相应,老百姓便可安身立命了。该作品是中国传统居住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典型参照。

图22 《大木匠造》作品局部

图23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进京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展厅)

《大木匠造》作品掠影之一

图24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进京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展厅)

《大木匠造》作品掠影之二

图25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进京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展厅)

《大木匠造》作品掠影之三

图26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

《大木匠造》作品掠影之一

图27“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

《大木匠造》作品掠影之二

图28《大木匠造》作品展板 

作品名称:《大木·匠造——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文化作品展陈》

作者:孙继任、孟福伟、谢亚平、刘贺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