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生活(2013-02-25 15:19:49)
有朋友问我如何化解生活压力。我觉得这问题很大,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这种现象很普遍。不论工作还是聊天,我感觉很多人心里不顺畅,说话很冲,一出口很容易失去“准星”招致副作用,而自己浑然不觉。如此这般时间一长埋下祸根很难处理。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放大一些进行解剖,同时谈谈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体会算是回答。化解生活压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修行就是治理内心疾病和缺陷,而治理内心疾病与缺陷是为了更好生活。 先说说我自己的体会。我的人生起点并不高,小时候体质弱,内心有很多缺陷,自卑、胆怯、懦弱。好在我从小不为自己辩解,但凡发生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现在回想,这可能是我最大优点。从十二三岁开始我尝试不断改变自己,模仿周围人我看见所有优点。记得小时候,我曾很认真跟别人后面学习走路。33岁修习内丹,43岁进入佛门。如今我可以自豪地宣告,不论身体还是心理我都摆脱“形而下束缚”回归生命大道。说到如何对待生活和化解生活压力,我的体会是两条:其一是乐观,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眼前困难。这就是不服输。一旦服输承认失败,或干脆趴地上不想站起来,这时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救得了我们。哪怕如来和观音也无法拯救不想自己振作的人。人生无法代替,人只有靠自己。人们可以在战术上承认失败,但战略上决不能认输,否则,必将万劫不复。其二是不断改变自己。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改变自己。这是所有修行的灵魂与进步的前提。修行不见得就是陷入高深莫测的故纸堆,而是老老实实改变眼前的自己。这样日积月累,必有大成。如果一出现问题就为自己辩解,或千方百计推脱责任,“自己有病让别人吃药”,这种人即便能背诵所有佛经也必将与修行无缘。 应如何看待与化解人生压力?我的看法是: 首先,必须搞清楚压力来自何处。是生理压力还是心理压力?是工作压力还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是技能和能力不胜任,还是缺乏沟通或性格缺陷?是眼前造成的,还是长期积累?这方面很多人犯错误是不愿意寻找真正原因,总纠缠枝节,故意“看不见”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如果原因找不准,自然就不可能寻找到真正有效化解之道。这方面讳疾忌医或逃避都不是办法。 其次,应理性看待压力。打个比方,内心感到压力如同身体感觉不舒服。这当中有些是小病,有些是大病;有些是急性病,有些是慢性病;有些外伤,有些是内伤;有些表面很厉害实际好治,有些表面没啥实际挺严重。无论生活面临什么压力,最主要是找着对症办法,因势利导。不论什么病,都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以不能着急上火,事缓则圆。 第三、加强沟通。很多情况下,人际关系出问题是由于缺乏沟通。要知道,生活中处心积虑想置我们于死地的人毕竟是极个别。把别人想太坏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还有,不要害怕争论。出现争论不见得是坏事。要点是力争通过争论解决问题。只有不会争论的人才为了争论而争论。最好沟通办法是坦诚。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需要积累。建立人脉也需要积累。建立人脉最重要方法是助人互助。因此,必须下功夫真正理解对方与自己。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不过人生的“兵法”不光指对抗,更主要指协作。真正理解对方就肯定知道如何与对方相处。人们相互产生误解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所谓智慧,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指人们既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 第四、从全局出发看待问题。这包括既观察现在的对方与自己,也包括从较长时间区间观察事件来龙去脉。有一点很重要,人生现状由过去10年的行为构成,而现在行为决定10年以后的人生。佛家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来世果,当下作者是。这话用来描述人生非常深刻。中医最好大夫是治未病,人生真正智者是处无事——在矛盾未爆发前提前处置。人生很多问题一旦爆发很难处理,处置这类问题最好办法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此言信矣哉!庸人与智者的区别是:庸人只看到眼前,而智者看见未来。 总之,内心感受到生活压力并不是坏事情。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心感受不到压力不是好现象。生活不可能没有压力。感受不到压力不是没有压力,而是麻木和无知。只有内心感受到压力和痛苦才可能警醒。从这个角度说,感受到生活压力是警醒与奋斗的前奏。也可能是修行前奏。禅宗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人生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