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黄 | 学习《道德经》的正确姿势

 少阳手记 2020-03-06

替古言立左道,

为今人开旁门。

——少阳

我们在 玄黄 | 写在前面 里说了,各种《道德经》的注释是,不同的读者因为自己不同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所产生的各种感悟。

不同的读者,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老子也有自己的一套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道德经》就是老子观测世界后的感悟。

终极追问 

大家都知道,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

我也把《道德经》归为哲学一类。

中国的哲学思想,很大一部分是从老子那来的。

但是,中国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有一个巨大的差别。

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是不自觉的。

他们没有这样的一种自觉,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知识的概念化、体系化。

所以,他们并不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终极追问。

而西方的哲学家会。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研究哲学,提出“万物皆数”,发展出了数学。

还有,欧几里得研究哲学,发展出了几何学。

西方的哲学,会发展出科学。

而有趣的是,到了中国这里,就会发展出了诗词歌赋这样的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会研究出烟花,而西方会研究出炸药的原因。

总的来说,西方的哲学比中国哲学更具有理性、逻辑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古代的哲学,恰好没有这样的特性。

所以,《道德经》实际上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实用性。

落后与先进

我们都觉得以前落后,现在先进。

我们都认为以前原始,现在科学。

但是,先进和科学并不见得一定是件好事。

科学就像一棵树,越长越高,树叶越来越茂盛。

社会越来越繁华,也越来越复杂。

《道德经》各种各样的注释,所形成的成功学、励志学、心理学更是琳琅满目。

我们要明白这些都是“六经注我”,都是树叶,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先进和科学所发展出来的。

所以,很多书都是枝叶的应用,也就是各人的感悟,并没有到达根部,无法阐释最终的含义。

任何脱离了当时的生存土壤和气候环境,而进行主观判断的,都是耍流氓!

我们上面说了,中国哲学家不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终极追问。

但是,老子是个特例。

《道德经》中有追究终极的味道。

那么,我们解读《道德经》的办法就找到了。

就是,从众多的叶子当中,找到树枝,沿着树枝找到树干,最终到达树根。

换句话说,就是理清老子的基本思想脉络,找出主线导向,到达思维底层。

我们是逐渐地往下走的,一定不是往上走的。

越往下,信息量就越低,但也更加精确。

古代的背景也是如此。

它原始,落后,简单,朴素。

但是,它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一面。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无法看到的一面。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方向调个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