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股熊,A股能牛吗?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20-03-06

2月份的美股暴跌是除了疫情以外,对A股影响最大的因素。从某种方面说,创业板及科技板块的大幅下挫,主要驱动因素就在此。所以本周我们来聊聊美股。

这轮美股的牛市,从2009年3月6470点开始,到今年2月最高,整整运行了11年。道指上涨3.57倍,纳斯达克指数则上涨了6.77倍,比道指多涨3.2倍。

11年3.57倍和6.77倍,转化为年均复利是多少?14.8%和20.5%。这个年均复利高不高?就看我们如何比较了。

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股见底的时间是09年3月,A股见底的时间则是08年10月。在相同的时间段里一先一后落底,随后,美股的最高点产生在今年2月。A股的最高点则产生在2015年。

如果我们把2015年的高点搬过来,并以沪深300指数对应道指,同样以11年计算,那么,A股的年均复利就是11.6%,比道指逊色不少。

但以创业板综来对应纳斯达克指数,又毫不逊色。因为即便以2012年的575点做低点,按11年计算,其年均复利也已达到20.4%。

我们是否可从这2个数字比较中得出一个结论:相对传统产业,以创业板指数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更有比较优势,更具活力?当然也可这样说。

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这个,而是下面2个。

一个是比较的角度不同,我们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很大不同。

过去几年,因为美股不断地创新高,国内出现了很多过于拔高美国经济形势的言论,一二三四,每一条都头头是道,铁板钉钉的道理十足。

实际上,中美两个股市,完全是因波动方式不同,而出现不同结果。A股是涨起来快三步,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使它的牛市涨幅早早到头。美股则是慢悠悠,心定气闲地踱方步。所以就呈现出前半段你神气,后半段是我牛掰的不同走势。

如果不注意调整角度,多视角地去进行比较,就容易产生很大的认识偏差。

还有一个是,如果把5178这个高点移过来,和美股做比较,我们又会产生另一个比较结果。

道指,6470到29568,涨23098点。到上周五,最低24681,跌4887点,回调比例0.212倍。

上证指数,1664到5178点,涨3514点。到上周五低点2878点,跌2300点,回调比例0.655倍。A股的回调比例已达美股的3倍!

(红线是道指月线)

中美股市,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么最准确的就是“同路人”。同道地走一程,走到半路便分道扬镳。但事后你去看,大的趋势最终还是谁都不落下,区别仅在时间的早晚和幅度的大小。

由于这次A股早已走在了前面,所以,美股下跌对A股肯定会有负面影响,但这个影响不宜过分夸大。毕竟,在同一个起点上,相对各自的高点,A股的回调幅度已3倍于美股。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具体的形态差别、顶底产生的时间先后,涨跌的幅度大小,我们就可看到,中美股市的同路人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比如,美股2000年顶部可对应我们2001年的顶部,美股2002年的底部可对应我们2005年的底部,美股2007年的顶部对应我们2007年的顶部,美股2009年的底部可对应我们2008年的底部。只是这一次,两市最高点产生的时间差有点大而已。

而且纵观2个市场的走势,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于A股涨起来总是一拥而上,体现出极端的快节奏、高效率,所以

一直只有美股牛、A股熊,而没有出现过美股熊,A股牛的情况。

还记得我在1月中旬的专栏里说:“我对目前市场的基本态度就是理性乐观主义。乐观是,5178点的调整已经结束了,一切悲观失望的论调都缺乏充足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理性是,我并不以为当前就处在大牛市的起点上。如果说,沪深股市还会有过去那样的持续、大幅、普遍地上涨的牛市——哪怕是有点相类似,那么在时间上,也应该在3年后。”

其实这个判断就不仅包含了对经济宏观和股市宏观的判断,同时也包括了对美股随时将出现的调整的预期,以及对中美2个股市“只要后者熊,前者就不可能牛”的考察结果。

那么美股会走熊吗?难说。

因为今日美股,早已不是简单的价值驱动或定价驱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了。由于被动投资基金的大量涌现,并已占据了绝对优势。且被动投资基金的策略就是“无脑化”投资——来多少钱,买多少股票。买什么?指数成分股是啥就买啥,没有讨价还价余地。所以,今日美股早已成为宏观资金市。

但有一些数据可以表明,早在本次下跌前,美股就已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

从2009年低点起来,月线已3次跌破24月均线,今年是第四次。

几次下调前的高点分别是:12876、18351、26951、29568。

以2010年4月,牛市以来第一个月线分形上的高点11258为起点,分别以后高除前高,得到的结果分别是:

1.144倍

1.425倍

1.469倍

1.097倍

5个高点,代表9个波段。两头幅度小,中间幅度大,最后一波驱动力最小。这太符合一轮经典牛市的规律了!


本周正文比较的是中美股市,顺便再做另一方面的比较。

今早在朋友圈转发《假如COVID-19最初爆发在美国》(有兴趣可以点击文后的原文链接)。文章有一段非常到位的描述——

1、分权可以无止境的分化、消解对政府的批评,因此美国人不会泛泛批评制度,只会批评具体的政客;

2、选举可以无止境地消解民众的不满。民众始终认为自己有条件通过选举改变现状。

这就是西方体制的特色:在大瘟疫之下,它不一定有更强的公共管理及问题解决能力,即便有数万人病死,民众也不会泛泛批评体制,各种不满会被其制度内部分解消化。制度显然在消解民情方面有更强的“能力”与“韧性”。

这与做什么都要挨骂,即使表现很好还要被黑的中国制度相比是天壤之别,美国制度是即便表现再差,各级政府都可以想办法邀功,可以找理由免责,而且民众不会泛泛批评美国政府与制度基础。

所以最后,没有任何人的责任。

它实质上体现了有限权力和无限权力的差别。有限权力承担有限责任,无限权力承担无限责任。

也体现了管家产生方式的差别。管家是自己挑的,怨不得别人。是管家集团硬性指派的,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当年小平说,要保持长久稳定,最后还是要改变靠枪杆子、小圈子选人的做法。

其实今天的中国政府早已不拥有无限权力,用无限责任去要求它确实有点不公。

但为什么做得比人家好,却依然广受批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的边界不明。很多官员于几无利的,要你找市场;于己有利的,还非得找市长不可。

权力边界不明,给人的感觉是它依然拥有权力,所以就该承担无限责任。一旦你要承担无限责任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众口难调,捉襟见肘的窘境。

“民权社会”的建立和民权意识的形成,是现代社会的关键起步,这是我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所谓民权社会倒不是一开始要给民以多大权利,而是要严格区分什么是”官的权利“,什么是”民的权利“,划清这两种权利的边界。没有这个起步,其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