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观众讲好故事,比向他们讲道理更重要,国产爱情电影路在何方?

 冬天惠铃 2020-03-06

隆重推荐系列

2019年,国产爱情电影几乎都遭遇了一边倒的差评。
不管是用情怀金曲“开路”的《大约在冬季》,还是用真实故事改编作为“噱头”的《只有芸知道》,甚至是一众大咖演员加持,用多线叙事结构拍出来的《被光抓走的人》,无一不遭遇口碑“滑铁卢”。


有人说:“爱情题材已经过时了,比起文绉绉的谈情说爱,观众更喜欢看节奏紧凑的商业片。”
的确,商业片因为精良的特效,能为观众带来畅快淋漓的观影体验。在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当下,观众会偏向能获得感官刺激的商业片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但这个是否国产爱情电影不受欢迎的唯一原因呢?爱情题材是不是真的已经过时?
我认为并不是。


不久前,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在内陆重映。
电影一经上映就收获好评无数,让人惊叹这部1998年的作品,至今依然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
其中,除了1900“生于海上,死于海上”的人生让人神伤外,他与女孩爱而不得的感情故事也同样打动着每一个观影的人。虽然这段爱情故事只是整个电影的支线之一,但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1900和女孩的相爱不得,是爱情中最让人疼心的事情,而这段在1900悲惨人生中的爱情插曲,恰到好处地彰显了1900会被世界抛弃的原因,不仅让故事充满真情实感,还加强了对观众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不需要华丽的特效和紧张的情节,一样可以让电影蓬荜生辉。


再次回顾一下2019年的国产爱情电影,虽然通篇都在对爱情“夸夸其谈”,但除了通过各种对白和桥段强行“告诉”观众什么是爱情外,有没有像《海上钢琴师》那样用心地讲好一个故事,让观众自己从故事里领悟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体会。观众不需要电影通过台词去告诉自己“什么是爱”,观众只需要通过故事去自己发现爱。
综上,我重新梳理了一下2019年的3部国产爱情电影,并用正反例对比的方式,从故事性入手,找三个角度讨论国产爱情电影路在何方。


剧情太泛泛而谈,抓不住核心主题

首先就是第一个反例《被光抓走的人》。
这部电影的最大弊端就是什么都想讲,但是什么都讲得不透彻。不仅抓不住观众的“痛点”,还滥用多线叙事结构,把没有提炼过的爱情大道理,通过故弄玄虚的方式逐一“硬塞”给观众。
想通过黄渤和谭卓的故事,告诉观众如何在婚姻的“中年危机”找回真爱;想通过王珞丹和黄璐找“丈夫”的故事,告诉观众如何在一个“渣男”身上判断真爱;通过“擦边球”的发小感情,告诉观众边缘人物追求真爱时的纠结和压抑;通过两个小屁孩的胡闹,告诉观众“有一种真爱叫为你去死”?
四个故事线,四条大道理,但每个故事都讲得不清不楚,让每条道理都显得牵强附会。


这是因为,虽然四个故事发生在同一个背景下,但每个故事间相互独立,既无法相互呼应,又不能产生共鸣。一部电影被硬生生拍成四个片段,然后用和剧情无关的偶遇链接在一起。
又因为电影只有131分钟,但是4个故事可以展开的内容却远远不止这个时长。所以,在缺乏提炼的情况下,4个故事相互制约,最终落得一个“什么都想说,但是什么也说不好”的下场。
多线叙事结构的电影其实就像散文,要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地,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被光抓走的人》则恰好少了一个可以凝聚4个故事的“神”,所以即使每个故事都有值得深究的内涵,但凑成一部电影就容易让观众感到不知所云。


其实早在2003年,电影《真爱至上》就运用过多线叙事手法,通过不同的爱情故事去启发观众对爱情的思考。这部时长135分钟的电影,一共运用了10个故事去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爱无处不在。
电影中也有丈夫出轨的婚姻危机,也有爱而不得的爱情遗憾,也有压抑多年不自知的禁忌之恋,也有情窦初开稚嫩初恋,《被光抓走的人》中有的爱情话题,《真爱至上》里面都有。
除此之外,《真爱至上》还有假戏真做的爱情、超越语言表达的爱情和跨越阶级的爱情等。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爱情的类型,《真爱至上》比《被光抓走的人》还要丰富,电影时长上前者也只是比后者多了4分钟,但在口碑上,《真爱至上》完胜《被光抓走的人》。


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真爱至上》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虽然电影10个故事的交集都很弱,但他们不同的故事都是为了向人们传达“真爱无处不在”的暖心道理,因此10个故事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让观众感受人间百态的同时,不断加深对“真爱至上”的认知。
反观《被光抓走的人》,虽然借着“白光”降临的大背景,提出了一个“拷问”爱情的大命题,但四个故事各自为战,并没有真正为这个大命题服务。
如果《被光抓走的人》能像《真爱至上》那样,提炼出一个核心的主题,例如“爱就是要在误解和磨合中成长”,并把四个故事都指向这个主题,有的放失地编剧情,也许会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爱情观陈旧消极,难引起观众共鸣

其次就是第二个反例,冯小刚2019年的力作:《只有芸知道》。
比起《被光抓走的人》,电影的主题非常明确,展示一段纯粹的爱,可谓切中公众在爱情认知上的“痛点”。故事架构虽然是没有以线性叙事,但打乱叙事顺序的倒叙都是紧密围绕电影主题服务,不会造成泛泛而谈的感觉。
但尽管如此,《只有芸知道》却依然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原因是电影在一个“接地气”的话题上,配合了一个陈旧的爱情观,实在难以让人共鸣。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要看明白不难。
罗芸天生心脏不行,想在死亡到来前完成自己“诗和远方”的理想,甚至不惜在极光前许下餐厅烧毁的愿望,但因为对隋东风的爱,她选择了克制。
隋东风一直以为罗芸想要的“安全感”是指安稳的生活,所以一心扑在餐饮事业上,直至妻子过世后,在友人的点化下才理解他们夫妻间“只有芸知道”的秘密,因此带着妻子的骨灰踏上了为妻子完梦的旅途。


但看明白故事并不等于能认同两人的感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隋东风和罗芸的感情是假的,毕竟冯小刚信誓旦旦地保证是改编自记忆中的“私货”。
所以,即使他们在一穷二白时能从赌场赚来第一桶金,即使他们在异国他乡随手开一个餐馆就生意兴隆,即使他们的相处顺利得没有一丝生活的烟火味,我还是相信他们的感情是真实存在过的。
但问题是,这种缺乏现实气息的“真感情”,让很多为生活奋斗不息的观众共鸣不起来。


故事的内核就是一段因为相爱而克制,却又因为克制而生憾的爱情。
这样的爱情其实非常“接地气”,因为克制和隐忍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特质,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追求,是许多人在生活中会做出的事情。
可是,现实中会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往往都是身处两难的窘迫中,爱情和追求不可兼得才会进行牺牲。而反观罗芸的情况,追求“诗与远方”什么时候与餐厅经营成了不可兼得的情况了?
隋东风并不是那种成功了就扎进钱堆里的男人,他的梦想也从来不是赚大钱,凭他们的小康生活条件,罗芸为什么就非要克制15年,至死也不亲口告诉至爱之人自己的追求?因为隋东风告诉她“赚够钱再去”,所以她就觉得隋东风是那种只要事业不要妻子的人吗?
造成这15年的克制和压抑,单靠一层“我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误会,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这种反常识的设定很容易会让人产生困惑:什么样的纯粹爱情,会让相爱的两人连彼此的追求都不懂?如此消极的相爱真的会有好结果吗?


所以,虽然故事是真实的,情感是接地气的,但反常识的设定和消极的情感让人出戏,爱情电影一旦出戏,哪怕画面再美、配乐再感人也难以让人共鸣。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老一辈的爱情故事,他们思想没有现代人开放,所以情感上会更加压抑。这个说法的确有道理,但电影毕竟面向的是现代观众,如果你不考虑现代观众的接受程度,而强行把陈旧的爱情观包装成纯粹的爱情塞给观众,那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认为在拍摄爱情电影时要让观众体验到真情实感,不是在于故事有多写实,而是故事里面的感情要和观众的爱情观吻合,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是说教,严重影响观影效果。
2017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水形物语》证明了这点。


《水形物语》讲述了一段“人鱼之恋”,剧情毫无疑问是编造的。但艾丽莎和人鱼的恋情,却深深地打动了不少观众。因为艾丽莎为了爱情,无视外貌的差异,冲破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最后为了爱情牺牲的系列举动,都完全符合了当代观众积极正向的爱情观。
加上人鱼和哑女亚丽莎都属于边缘阶级,相对于“正常人”而言,他们饱受歧视和不公对待。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绽放出来的爱情,更加难能可贵,更加有感染力。
这和经典爱情故事《倩女幽魂》、《白蛇传奇》和《美女与野兽》等冲破世俗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这些爱情故事明显都是编造的,但其中表达的爱情观即使放到现在也一点不过时,而且正向积极,这也是为何上述经典爱情故事历久不衰,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对于《只有芸知道》来说,要把罗芸和隋东风的在爱情中的克制拍好,大可以参照柊葵的著名动画《侧耳倾听》。女主月岛雫得知男主天泽圣司即将离开自己前往意大利深造时,克制住自己的爱恋,答应爱人会在他离开期间不断变好,以更完美的姿态迎接对方回来。
爱情中的克制虽然意味着牺牲,但牺牲并不意味着要泯灭自己余生,让自己进入郁郁寡欢的状态。如果罗芸能把自己的克制用于和丈夫一起寻找人生的其他意义上,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死去。他们相处的15年会不会就更少遗憾呢?
有着积极乐观且不过时的爱情观,《只有芸知道》是否会更加符合观众的胃口呢?


人物刻画不足,使角色形象坍塌

最后一个反例就是《大约在冬季》了。
虽然比起前面两个反例,《大约在冬季》不仅叙事结构单一,画面配乐优秀,主题也十分积极且明确:通过一段异地恋,去展现爱而不得虽然充满遗憾和无奈,但真爱是永恒的,有情人终会如约而至。
但在口碑上,《大约在冬季》反而却是三者之中最差的一部。


为何避开了上述的两个反例的缺点,口碑不升反降呢?我认为是因为这部电影犯了写爱情故事中最大的错误:人物刻画不足,让本来深情的男主表现得像个渣男,让爱得热烈的女主成了傻大妞。
爱情故事的主角形象崩塌了,他们之间的故事再动人,也难以让观众感到入戏。
仔细品一下霍建华饰演的男主齐啸,在设定上他是一个深情又隐忍的人。
但电影对他进行了什么样的刻画呢?背着女友爱上一个年轻女大学生,期间和女大学生情话不断,撩得对方火热。突然因为家中变故,忍痛抛下爱得热烈的女大学生,回家乡结婚生子。
两人断绝联系多年后,女大学生已经成了名主持并与男主意外相遇,两人重燃爱火,男主告诉女主她已经离婚了,所以两人再次愉快地再一起。


尽管电影安排了男主父亲瘫痪要人照顾,哥哥欠债入狱以及一个心机算尽的恶毒前妻去为男主营造各种痕迹刻意的困境,但依然无法抵消男主前一刻情意绵绵,下一秒解释都不多说一句,转身就走的冷淡。
因为无论是父亲问题,还是哥哥问题,甚至是前妻问题都是齐啸在来内陆前就存在的,难道他爱上一个陌生内陆女子前,就没有考虑过会存在无法留在内陆的情况?
本就无法割舍在台湾的关系,为何要轻易涉足一段不确定的恋情?这样的设定让本应深情的绅士成为了一个多情的浪子,为这段感情带来一丝欺骗的气息。


再品一下马思纯饰演的女主安然,她的设定是一个爱起来十分热烈的人。热情奔放,不顾一切本来是对她的爱情最好的描述。但爱得这么热烈的一个人,却轻易比情敌的三言两语说服,明明情人的第二次离去并不是无法回来,却歇斯底里地撕破脸皮。
这到底是爱得热烈还是爱得愚蠢呢?有了这个印象,我们再回想一下,安然到底爱上了齐啸什么?除了帅以及会讲情话,估计就是两人都喜欢齐秦了,这些表面的东西凭什么去支持这个女孩为之疯狂?估计只能用一个“傻”字去解释了。
如果说男主的人设崩塌让他们的爱情成了骗局,那女主的人设崩塌就让这段爱情彻底成了笑话。角色形象的崩塌让本来爱而不得的遗憾和无奈荡然无存,连男主那些浪漫的情话也似乎变了味。
每一句为了表达爱意的情话,回味起来都像是硬塞给观众的爱情鸡汤,难以让人感动。


有人可能会说,你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的故事,自然能鸡蛋挑骨头。
但我想说,如果人设立得好,你明知道这段爱情是出轨的爱,也会深受感动。
在1992年黎明与张曼玉主演的《甜蜜蜜》中,黎明饰演的黎小军明明有女友,却在朝夕相处中爱上了张曼玉饰演的李翘。命运的交错让他们不断接近又不断错过,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熟悉的歌声指引下,他们在异国的街头再次重逢。
作为同样都是由经典老歌改编的电影,《甜蜜蜜》和《大约在冬季》故事结构,主题方向都十分相像。但前者是众口相传的经典,后者却是备受嫌弃的“烂片”,其中原因离不开人物的塑造。
黎小军不能像齐啸那样口若悬河地说爱情金句,李翘也无法像安然那样爱得奋不顾身,但黎小军能够用单车载着李翘骑行在陌生的街头,拜金的李翘能放下赚钱的时间耐心教黎小军粤语和理财。
黎小军和李翘的人物形象有更充分的事件去塑造,从而让他们的爱情发展也更真实可信。
如果《大约在冬季》可以在安然与齐啸的日常相处中加重笔墨,并且让齐啸离开的理由更充分,让安然在面对感情危机是能更理性一点,那么他们的人物形象就不会坍塌得如此严重,他们的爱情故事自然也会更加动人。


综上,国产爱情电影来说,为观众讲好故事,比向他们讲道理更重要。
我认为,泛泛而谈不如着重讲好一个主题,刻意追求真实性和画面感,不如从正确积极的爱情观入手打造更有共鸣度的剧情,塑造更加饱满的人物形象,增加观众在电影故事性上的体验。
让观众自己从故事里收获爱情的感悟,比起用刻意的旁白、矫情的台词去告诉观众更好。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对国产爱情电影路在何方有什么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