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随笔——评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乐学高中语文 2020-03-06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为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遇”可理解为人世际遇,也可具体地理解为“对待”。君“遇”臣之厚,臣“感”君之恩,君臣相得这是理想的状态,而现实中的文人多是流落不偶的。所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才不遇,忧愁忧思如屈原者多矣。张九龄也是这样。

张九龄仕历武后 、玄宗两朝 ,是开元时期 的名相 ,也是玄宗朝的最后一位贤相。他为人耿介狷直,疾恶如仇 ,为官清廉忠正,揭露时弊。能以百姓之心为心,心存家国天下 。然而,因受李林甫 、牛仙客等人谗毁,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贬右丞相。罢知政事 ,次年又贬为荆州长史 。此后 ,李林甫等人把持朝政 ,玩弄权柄 ,作威作福 ,唐王朝内部出现巨大的隐忧。张九龄研究专家熊贤汉说 :“张九龄罢相被贬,表面上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实际上是唐代治乱的分水岭。”《感遇》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感遇》诗中包含了很多深沉复杂的人生感受 ,有忧时伤世,有郁愤不满 ,有心念魏阙之思,有愤世嫉俗之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诗人被贬荆州,由心及物,以“兰、桂”比兴,春兰葳蕤,秋桂皎洁,兰、桂是春秋二季最典型的芳草,它们的繁茂美丽出于本心 ,无待于别人的评判毁誉。这说的是香草不因为无人而不芳的意思。《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见用,返回鲁国途中看到兰花独开山谷,发出感叹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还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以兰喻人,表达君子情怀和节操,有着悠久的文人传统,诗人在此曲折蕴藉地表达出了高洁芬芳、不求人知的品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林栖者”为栖息山林的隐者。“闻风”暗用典故。《孟子·尽心下》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伯夷、柳下惠都是古代的高士,伯夷不食周粟,柳下惠坐怀不乱,素为人所仰慕。因此,这里的“闻风”,表面上是说闻到兰桂飘来的芬芳之气,实际上是远离了庙堂的诗人作为“林栖者”以伯夷、柳下惠这些具有亮节高风之士以自比。“闻风坐相悦”的“坐”,一说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坐”表原因,一说此处之“坐”为程度副词 ,表“特、极”之义。闻高士之风,心生愉悦。诗人言兰桂开放有其固有的时节,不因外物而变,草木都有本心,即生命的价值完全可以存在于生命本身,而不一定非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诗人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写法,同时也为屈原的人格精神所影响。面对大唐政治的腐朽,诗人之心,情随屈原,最终没有“随其流而扬其波”而是坚持本心,不求“美人”折,但此处的“不求”多少还是有些言不由衷的。

张九龄继承了屈子发愤抒情、不平则鸣的骚怨传统,《感遇》一诗看似恬淡超脱实际上抒发了其去国离乡、行吟泽畔的谪愁和对君王的忠爱之意。

补充阅读

感遇·其一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