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两拨千斤是怎么做到的?王宗岳《打手歌》集解(六)

 云手lq8c1n93ec 2020-03-07

四两拨千斤是怎么做到的?

一一王宗岳《打手歌》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解曰】王宗岳先师前面讲了,“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实战的最高境界不是什么天生神力,也不是出手如电,而是四两拨千斤。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呢?王宗岳先师接着作了明确回答:“引进落空合即出”,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是说对方力量再大,即使有千斤之力,在击中目标的一瞬间,我的力点转移了,使之落空了,对方虽得时而不能得机,虽得形而不能得势,而我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只需要四两的力量就足以把他制服。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引进落空呢?首先是自己要空,而要做到自己空,首先是心空,然后才能身空,而心空是关键。《西遊记》中悟能、悟净、悟空三个人物形象,就是指修行的三种不同境界,学技击也是如此。许多人学技击刚开始的时候都在“悟能”,也就是追求体能,以为肌肉体积大力量就一定大,殊不知肌肉体积大不一定力量就大,而力量大也不一定就能取胜,所以作者把悟能塑造成猪的形象,当然猪只是脂肪多,其实肌肉过多同脂肪多一样,都是身体不必要的负担,都是贪嗔痴的形象,所以悟能还有一个名号,叫做八戒,其中包括“不与取”和“非时食”等,也就是把一切不该有的东西都戒掉。

当你把一切不该有的东西都戒掉了,就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才是一个真正的习武之人,所以作者把悟净塑造成僧人形象。僧者净也,净者静也,由静而定,定能生慧,学佛与学拳都是把贪嗔痴转化为戒慧定,佛家的戒慧定与太极拳的舍己从人都是相通的,学太极拳不仅要把多馀的脂肪和肌肉舍掉,还要把包括多馀的动作外形,以及各种向外追求的欲望等一切多馀的东西都舍掉,才能够“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才能够得机得势,十三势的最后一势也是定,心定而万事定,技击之胜负亦未战而定矣。

由悟能而悟净,由悟净而悟空,学技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当然也是如此,“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当修到自己的全身心都全体透空了,用自身作为参考系来观察别人,就能够知人而不为人知,“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洵《辨奸论》),不论对多大的力还是多小的力,都无法加到自己身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王宗岳《太极拳论》),而自己是变化莫测的,“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李亦畬《五字诀》)。

悟空之所以被塑造为猴子的形象,是因为猴子在动物中是最灵的,空则灵,所以人们常把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叫做空灵,但并不是说修行要从猪变成人,再变成猴子,而是说修到了高级境界是变化莫测的,而不再执于外在形象是什么样的,学太极拳在开始阶段人们往往是执于某种特定的外形动作是太极拳,也就是执于有,是悟能,虽然也能技击,但很有限,当你修到空灵的境界后,在外行人看来就没什么好看的了,一个人一个样,甚至根本不像太极拳了,还会有人贬低你,这是完全正常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是以为道”(《老子·四十一章》),佛家亦有偈曰:“大梦场中谁觉我,高山顶上视迷徒。终朝睡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

但空决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只是没有多馀的东西,佛家叫做空有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话也就不需要修行了,什么事都不需要做了,武术更没必要学了,而只是要空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空掉所知障,才能接受正确的东西,所以掌握引进落空技术方法并不难,后面还要具体讲,难的是解决观念,也就是心空的问题,这里就多讲几句了。当然,空灵的境界还不是最高的,孙悟空虽能七十二变,仍然逃不出如来的手心,因为空还有个边界的观念在,还有边见,还要这个空的观念也空掉,进入无的境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才是太极、无极、如来、千手千眼佛,挨着何处都能够引进落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了。(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