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时被视为妖魔的照相机,何以在民国逆袭成为潮流?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3-07

在当今社会,照相是一门非常吃香的技艺。

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照相机却一度被百姓们当作妖魔看待,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描述到:照相似乎是妖术。咸丰年间,或一省里;还有因为能照相而家产被乡下人捣毁的事情。

照相机的功能仅是无害的拍照而已,却为何被百姓们视作妖魔,以至于长期不受民众欢迎?

从咸丰到民国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期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竟使得照相机在民众中流行起来?

【老式照相机】

一、照相机在清朝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的“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掀起了一场风靡全球的摄影革命。

《中国摄影史》:“摄影技术!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突然涌现于一向平静而又自满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路易.达居尔(即达盖尔)在1839年发表了他的摄影制作法,几个月内,欧洲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流行玩意。“

“这种潮流及活动,遍及世界各地,仅1853年,美国就有一万多人拍摄了三百多万幅照片。在伦敦,人们可以租用装有玻璃天棚的摄影室来拍照,租用黑房进行冲洗;1856年,伦敦大学的课程甚至增开了一门摄影技术课。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消遣事业诞生了。”

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察官埃及尔和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在与清朝外交官耆英打交道的过程中,拍下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张相片。(该照片现存于巴黎摄影博物馆)

【耆英】

1846年,香港报刊上的一则广告表明当时已经有国人引进了照相机:“香港银版摄影和锌版印刷公司有香港及中国黑白照片出售。”(《中国摄影史》)

当时照相馆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南方沿海通商城市,由于照相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民众对它并不了解,甚至于将其当作西方的巫术看待。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照相馆和摄影师的数量并不多,且多以外国摄影师为主。

慈禧太后对于照相机倒是相当喜欢,在她的引导下,底层百姓畏之如虎的照相机倒成了清朝官员们喜爱的玩具。

【慈禧照片】

二、清朝时期照相技术为何不受民众欢迎

1、当时照相机还属于稀罕物件,大家对它不够熟悉

不比我们如今的照相机那般小巧玲珑,咸丰年间的照相机外表就像一个大木头匣子,外面贴着一块玻璃,《观西人以镜取影歌》描述拍照的情景:一片先用玻璃铺,涂以药水镜面敷,纳以木匣藏机枢,更复六尺巾幂疏,一孔碗大频觇觎……

在不了解照相机功能的清人看来,照相机不就是一个木匣子吗?当时有人看到照相机的外表后,还评价照相机是“雕虫小技”。

其实,这种对照相机的奇怪描述,并不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毕竟照相机在清朝属于稀罕玩意,一般人甚至没有条件去照相馆体验一下摄影是怎么一回事。

并且1860年以前,外国人只准停留在允许通商的几个南方城市,这就更进一步限制了平民了解照相机的途径。

【1860年法国AUZOUX 30X30火棉胶玻璃板相机】

2、早期照相技术不够成熟,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单调,不如传统绘画作品好看

吴仰曾在其译著的《照相新编》一书的序言中说:考吾国初得其术,尚属湿版旧法,手术繁杂,能者无几。

吴仰曾是清朝选出的首批留美的三十名学生之一,他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后,又到伦敦皇家矿冶学院留学进修矿冶。

在吴仰曾看来,照相技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家使用的摄影技巧太过于繁杂,而这也是制约照相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外,早期的照片只有黑白色,与当时民间流行的画师绘画相比,这种舶来品竞争力上还是比不过传统的绘画:纵观各画,摄影殊不及绘画之有味。骤视无不了了,谛视则生厌 …… 额者,阅之不独不感兴趣,直欲作呕矣。中国摄影多不讲究背景,便觉索然无味。古画中亭台楼阁,花草虫鱼…(《思无邪小记》)

《照相新编》

3、照相机被部分民众当成巫术,认为被照相机拍过后,会失去元气

在过去科学文化知识尚未普及的年代,坊间时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都市传说,比如谭嗣同便说过相机可以照出鬼魂:一日为一人摄照,忽人侧多现一影,其影较人短而怪,盖鬼影,偶不及避,为镜光所摄得也。

当时部分人将照相机看作洋人施行巫术的工具,认为洋人在拍照的过程中,就会摄取被拍摄人的灵魂,有摄影界“马克·波罗”之称的约翰·汤姆逊便成因拍照被围攻:那些有知识有地位的中国人向人群散布谣言,说照片会‘摄’走人的精气神。人在拍照后就会命丧黄泉……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扮演的角色有些像‘催命鬼’。

这种认为摄像会吸取人元气的观念,直到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还拥有不少忠实的信徒。

鲁迅先生《论照相之类》: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运气正好的时候,尤不宜照。

【照片】

三、照相机的逆袭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国民对于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照相机的地位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据康有为所言,当时“照相片”已经“家置户有,人多好之”。(《公车上书》)

这种转变一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照相机认识的加深,那些谣言渐渐不攻自破,人们不再畏惧照相;二便是由于照相有利可图,投身照相领域的人越来越多后,中国本土照相馆数量大增,使得更多百姓有机会接触到这种稀罕的新事物。

1、肖像摄影技术的发展,吸引人们前来拍照留念

同清朝相比,民国时期照相师傅的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提升体现在审美和拍摄技巧两方面上。

民国时期的照相师傅将西方新式摄影技巧与传统画师的审美风格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极具东方特色美的肖像摄影技术。

这种注重画面布局、背景和道具搭配的摄影方式,如今的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好比我们平时所拍的“艺术写真照”,拍摄师傅只要水平够高,可以拍摄出非常耀眼的照片。

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老城隍庙旁有一个品芳照相馆(如今已是百年老字号),他们除了提供西式洋房的拍摄背景外,还主打京剧戏服摄像,以此吸引喜欢戏剧的朋友前来捧场。

【品芳照相馆出品洋房背景全家福】

2、社会重大活动需要摄影纪念

照相行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可以通过照片的形式,将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场景记录下来,以作纪念。

在照相机没有诞生之前,我们要想把某个活动画面记录下来,唯有通过绘画的形式,但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掌握这门手艺。

但照相不一样,它可以很轻松、便捷地记录下,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值得珍惜的时刻。

【集体摄影】

多年以后,当我们翻开相册,看到自己和父母拍摄的全家福时,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成长中父母对我们满满的爱。

那一瞬间,不正是照片所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价值吗?

3、报刊业的发展,促进了照相行业的壮大

民国时期,受到西方的影响,当时中国掀起了一股兴办报刊的风气。

报刊业的发展,带动了不少文化工作者和照相师参与创作,当时照相师傅可以拍摄一些风景、名俗、人物照片,以及戏照、剧照寄给报刊,来换取报酬。

1920年在上海滩开业的王开照相馆,尤其擅长借助报刊的力量,壮大自身。

民国16年,由菲律宾、中国、日本发起的第八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上海举办,王开照相馆的老板王炽开从中嗅到了商机。

王开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和各大报刊上,提前登载广告,让自己王开照相馆的名声尽可能多的为公众所知。

到了运动会正式开赛的时候,王炽开召集员工,拍摄了一大批优质的照片,王炽开这一次和各大报刊合作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令各大报刊公司无法拒绝的优厚条件:钱多钱少无所谓,所有照片都欢迎你们使用,只需要在每张照片上都署上“王开照相馆摄”的标志即可!

除了借助这些重大的活动打响知名度外,王炽开还很时髦的想到了给当时的名人免费拍写真照给自己打广告的做法,不得不佩服,这些能够做大做强的照相馆的确都有其出彩的地方。

【王开照相】

总结

照相机从传入中国起,短短五十年间,其形象便经历了由“巫术道具”到引领时尚潮流的转变,这种变化背后体现了国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1】鲁迅《论照相之类》

【2】《照相新编》

【3】《中国摄影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