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好了明理 2020-03-07

前言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是任何一个政权建立之初,首先考虑的问题。从先秦到清朝,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人才的运用与政权的稳定息息相关,可谓命运并存。

从周代的世官制,历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表象下的人才的选拔,实质上是士族门阀权贵与庶族小地主、普通百姓之间的权利争夺战。在这场角斗中,胜利的一方具有绝对的政治优势,而失败的一方也未必便永久被压制。那么谁才是这场角斗中最大的赢家呢?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士族与庶族的权利角逐

朝代更迭下,制度变更的过程中都涉及到哪些人的利益?

九品中正制是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一种承上启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承上指的是两汉的察举制,启下便是唐朝的科举考试。其实在九品中正制之前就存在两汉的察举制与先秦的世官制,那为什么要从九品中正制说起呢?因为它与之前的人才选择制度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周代实行的世卿世禄制,或者说世官制。自周天子与各诸侯国君以下的所有权贵都是世代为官的,并世代享有禄田,所有的中央政权核心人员几乎都是士族门阀。再此制度下,虽然将亲贵们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一个整体,但国家在人才运用上始终只能是权贵这个圈子,致使寒门子弟很难拥有参与政治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互相之间的征伐也越演越烈。再此情形下,各诸侯国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甚是诸侯国内的权利之争也导致权贵们四处收揽人才,尊为座上宾。这种人才的收揽与门第无关,这直接提升了寒门子弟在社会中的地位。从此时社会的整体形势看来,庶族的社会地位上升主要突出体现在依附于士族方面。

自秦汉以来,原来的封建制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君主皇权制度。除了人才制度上有察举制以外,皇帝还可以下求贤诏来让地方州郡推举人才。表象上是皇帝越过了传统的察举方式,实则还是要通过地方郡县、州府来推荐,其中的弊端并没有因形式上的改变而有本质变化,庶族小地主与寒门子弟依旧看不到任何接触权利的机会。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

面对这一弊政,在魏晋时期有了重大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使庶族看到了希望,在对家世与才能的综合评定中,后者占据主导地位。可事实上没过多久,士族权贵再次发挥他们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在人才评选上家世逐渐重于家世,致使原本以为可以与士族在政治上角逐的庶族再次被“打入谷底”。

《 唐摭言·好放孤寒》:元和十一年,岁在丙申,李凉公下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一直到唐朝的科举考试的出现,寒门子弟可以“投牒自应”了,学子可以自己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了,不需要再经过权贵了。这对于庶族来说,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可以一步登天了。从上述记载中也可看出,寒门子弟确实在唐朝有了封侯拜相的机会。事实上,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也都是寒门子弟,是庶族崛起的代表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庶族对权贵的依附,已可看出他们正在逐步活跃于政治的边缘。只是此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矛盾的加剧,士族不得不依靠庶族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此对于庶族来讲,也是学有所有、接近政治权利的唯一机会。双方可谓是互利共存的。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庶族的命运,他们的仕途依旧被士族权贵们掌握着。对于庶族来说,虽然在地位很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只能是九品中下品的命运。当然对于士族权贵来说,这一切也都在自己可控之中。

科举制度的出现,则是彻底的改变了庶族的命运,他们不必再依靠士族获得政治权利。这对于士族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自此士族权贵不再单独享有政治特权与土地特权。

庶族代表中的小地主、寒门子弟出路在何方?

士族长期以来对权势、土地的控制,致使寒门子弟除了贫穷还不能学有所用,更不能报效国家。其实庶族的寒门子弟中有非常多的人才,既有擅长文学治国的,也有精通兵法保疆卫土的。

在面对士族长期以来在权势上的控制,庶族并没有放弃权利的争夺,寒门子弟为这一不对等的权利付出了大量的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寒门热血青年为了改变命运所作的一切,终于在魏晋时期终于见到了效果。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饱学的寒门子弟,借文章来抒发对士族门阀垄断政治权利的痛恨与怀才而不得志的悲愤,从人才选拔制度上痛批士族重视门第而不重才学的浅薄。身强力壮、武艺精纯的贫家少年则选择从戎,以军功来带动政治地位的提升。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九品中正制下的寒门子弟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便是因军功而改变命运的。刘裕自幼家贫,是凭借军功才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进而拜相封王,最终开国称帝的。

再有蜀汉的刘备,虽然是落魄皇族后裔,但在社会地位上与庶族无异。其实从某种层面来讲,刘备的一生无疑是庶族发展过程中的简短写照。从报国无门的不得志,到依附州郡权贵,最终自己通过在军事上的成就获得政治地位。

其实,在被士族垄断下的政权结构之下,庶族的出路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是一种卧薪尝胆、蓄势待发而已。在物极必反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之下,庶族对士族的取而代之一直是庶族们的希望,也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动力所在。

唐朝的科举考试动了哪些人的蛋糕,这些蛋糕最终都被谁吃掉了?

从表象上看,唐朝的科举制度触动了士族门阀的利益。降低了士族在政权,以致整个社会中的权势与地位。庶族趁势而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事实上,长时间以来士族的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随着朝代的更迭,士族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一批权贵换成了另一批权贵。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权势的更换,并没有形成庶族取代士族的现实。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楚汉之争从另一种层面上讲也是庶族对士族的取代,并造就一批新的士族权贵

楚汉之争时期的项羽,毫无疑问是士族大家,与之争夺天下的刘邦虽然做过泗水亭长,但依旧要归入庶族寒门中人。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未尝不是庶族对士族的取而代之。当刘邦登基为皇帝之后,自然而然便是皇族了,所以到了汉光武中兴时期,刘氏早已是皇族了,在汉朝灭亡之后,刘氏家族便成了士族。

只不过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皇帝对开国功勋的倾轧,最终得以存活下来的士族权贵不再像封建制度中那么多,那么具有垄断性了。但从本质上来讲,庶族依旧还是生活在士族的统治之下,只不过随着政权结构的改变,庶族在政治中的权势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门阀因与皇权有利益上的冲突,在新政权建立之初就被淘汰掉了,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层重要因素:门阀代表着封建制的利益,是拥护分封制的,新政权也不会允许门阀还继续存在。少量的士族被并入到了新生政权,与新权贵们一起成为了新生士族。

其实,士族与门阀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门阀是贵族级别,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权贵。而士族大致可分两种,一是上三代都是朝中权贵的,二是书香门第的文学世家。士族与门阀主要区别还在于是否依靠皇权而建立起的庞大家族,事实上自秦汉以来不依靠皇权很难成为士族权贵的。所以门阀注定只能存在于封建制下,而在有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也注定被淘汰。

同样的一块蛋糕,削下外圈那层糖少的,给庶族寒门子弟,内圈依旧留给新生士族,这样无论是庶族还是士族就每人都有了一块蛋糕,但庶族的蛋糕是环形的,缺少“核心”。

在九品中正制到科举考试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唐朝,庶族终于有了可以和士族一起吃饭的权利地位

由此可见,新王朝新政权下士族只不过是换了一批人,这批人给予了庶族晋升、从政的机会,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彼此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只不过是双方都各让一步,相互之间达成的某种默契。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顺应社会发展,对王朝政权没有微信的情况下,否则皇权是有权利来改变彼此消长的,甚至于完全出局,就像门阀那样。

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君主专制对封建制的替代也只是新统治势力对原来统治势力的替换。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未改变,只不过随着庶族地位的提升,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少,达到了平衡。

这种平衡使彼此之间都感觉很舒服,所以才得以长久的存在。当然,社会的发展来看,科举制度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相对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场士族与庶族的角逐也被这种平衡的感觉所迷惑,最终形成了一种双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