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在伦敦(12)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灯下悦读 2020-03-07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来到伦敦旅游,不论你来自世界何处,大概都会去“大英博物馆”走一圈,正因为如此,本不想把它放进这个系列,关于它的文章和图片数不清,再重复一篇也没有意义。可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太有名了,成了伦敦必看,写游记也绕不过去,尤其是作为记录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因此还是写一篇自己眼中和笔下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英文是British Museum,直译是英国博物馆,不知当初怎么翻译成了“大英”,不过就它的展厅面积、收藏规模、以及游客人数来说,的确在地球上足够大,它是历史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当今世界最知名的几家博物馆之一,再加上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大英帝国历史时期的渊源背景,称为“大英”确实更加贴切和骄傲。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这正是英国在世界上开始崛起的时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得益于英国在全球的经济和军事扩张活动,大英博物馆才有可能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资料,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是任何其他历史博物馆都无法具备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和面积一直不断扩大,也分离出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等机构。对世界各地游客来说,最大好处是来大英博物馆一处参观就可以饱览举世罕见珍奇文物,沉浸在各种历史文化中,包括古希腊罗马、古埃及、中东、非洲、乃至亚洲和中国。当然很多考古文物的来源和拥有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一直延续到今天。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用现代的法律和观点看历史上的事情,很多纠纷都说不清。不论大英还是其他西方博物馆,藏品基本都是来自买卖收购或者私人捐赠等,部分东西虽然几经转手,但可能最初来自掠夺偷窃或者走私等不正当途径,其他的文物还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通过正常途径得到的,比如购买和交易等。确实强行掠夺的文物当然应该归还,正常途径的现在人家愿意归还当然皆大欢喜,大英博物馆也这么做过。如果目前暂时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要回本国文物,就权当是大英借用托管的人类历史文明财富,等到哪天你也强大厉害了,再去要回来甚至“抢”回来嘛。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向博物馆要回东西,有些甚至说目前放在这里能获得更好的尊重和保护,更好宣传交流本国的文化。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再说了参观这些文物都是免费的,博物馆一分钱也不挣,还要自个儿掏腰包精心维护,让世界各地游客分享和欣赏,这最起码表现了英国人一直非常重视世界各地文明和历史,否则也就不会花力气到处挖掘收集并运回英国收藏展览,建起一个汇集展示不同人类文化的世界历史综合博物馆。其实连那些国家当时都可能并不重视自己的文物,忽视管理和保护,自己人售卖或者走私赚钱流失到海外不说,本国的战乱和运动也不知道毁坏了多少文物。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目前据说收藏八百多万件物品,展览的只是极少数。藏品大多集中在建筑雕塑文物和古代工艺品等领域,这也是今天的大英博物馆闻名于世的特色和优势,好东西实在太多了,确实是学习了解世界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好地方。在这次参观大英博物馆的几个小时内,这么多分类展厅肯定走不过来,无法全部仔细欣赏,只能选择性地看了几个世界著名代表性的文物,如罗塞塔石碑和帕特农神庙雕塑等。作为华人,自然对中国文物有兴趣,所以其他的时间都集中待在了“中国馆”和中国瓷器厅。不想篇幅过长,参观的内容经过筛选精简形成了本文,大多还是与中国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有关。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头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在拉美西斯的灵殿原本有两座,另一个现在还在原地。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古埃及文物《罗塞塔石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从拿破仑的法国手里获得的战利品。石碑上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古希腊文三种文字对照,对古埃及文字研究起到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多么熟悉的身影,从小就从画里见过的《掷铁饼者》,最早的古希腊米隆的青铜雕像早就失传了,这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古罗马仿制石像,但据说人头不是原装的,好歹算是多年后终于见了一个真货,感觉很亲切。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这个尽管不是博物馆的知名藏品,但一眼就看出这是古希腊著名政治和军事家伯里克利的雕像,就像碰到了老熟人一样,因此也打个招呼。引用一段两千多年前他的演讲名言:“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所掌握,这就是民主。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古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残迹,大多是东西山形墙上无头男神和女神们,英国和希腊一直对这些文物的归属争论不断,但目前大英不会把他们归还给希腊,据称这些是经过当时希腊的统治者允许搞来的,还特意在展厅提供书面小册子解释来源和声明立场。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古亚叙帝国浮雕,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现伊拉克地区出土,表现国王狩猎狮子的场面,其实很多是在竞技场杀死从笼子里放出来的狮子,或许为了某种仪式或者就是让领导过瘾牛比一下。作品倒是十分细致生动形象,被认为最杰出的亚述艺术品,图中的只是浮雕的很小部分。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现在伊拉克的乌尔城出土的皇家陪葬文物《Standard of Ur》,四千多年历史,上面刻画出表现战争与和平的场景,色彩鲜艳,人物生动。发现时猜测可能是一种标牌,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搞清是什么用途。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路易斯棋子》在苏格兰路易斯岛发现,产自12世纪的北欧,或许是挪威,绝大多数是象牙做成,几个是鲸鱼牙齿,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看来维京人的后代不光舞刀弄枪,还喜欢下棋,而且手艺也不错,只是不知为什么王后棋子都是捂着脸瞪着眼的惊呆表情哈。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我一看到金子眼睛就瞪大放光了,银行大亨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遗赠的物品,来自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地区,这些金器只是所有捐赠的小部分。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下面来到中国馆了,这些是中国商朝时期宴会和祭祀盛酒用的青铜器。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春秋战国时期现山西地区制造的青铜编钟,据介绍这个大概叫镈钟,中国有比较完整全面的编钟系列,最著名的应该是《曾侯已编钟》,现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这是一幅敦煌莫高窟绘画,来自著名的藏经洞 (17)20世纪初发现后很多绘画和资料被当时莫高窟的看守者出售给了外国考古学家,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约240幅来自此洞的绘画。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河北行唐县清凉寺三菩萨壁画。清凉寺是佛教信徒往返五台山进香朝圣途中的重要停留处,这幅画就是由五台山和尚在15世纪绘制。据记录发现绘画时的清凉寺已荒废,英国人把壁画当宝贝收购运回收藏。清凉寺在后来完全毁坏不见踪影,里面的其他东西也随之消失,倒是这一块壁画算是歪打正着地保存至今,让人可以目睹珍贵历史文物。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金朝山西地区的木制彩绘观音菩萨像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在洛阳唐朝将军陵墓出土的唐三彩陶器,一共13件,包括神、人、马、骆驼等形象。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各种中国瓷器、玉器、漆器等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中国古代以瓷器名闻天下,要不怎么被称为China呢。这是中国瓷器展厅,共收藏了1700多件宋元明清的瓷器文物,工艺精湛,许多出产于景德镇,还有珍贵罕见的北宋官窑和汝窑瓷器,以及元朝的青花瓷等。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清朝乾隆年间的景德镇单色瓷器,从今天的审美眼光看造型设计还是非常时尚美观。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两个中式花瓶是以捐赠者命名的《大卫花瓶》,据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元青花,举世独一无二。


前些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大英博物馆合作搞了个“一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历史”项目,从博物馆精选出世界各地的100件珍贵文物,集中代表了世界人类的历史,曾经到世界各地巡展,包括北京和上海。中国文物有10件入选,包括前面介绍的青铜编钟、唐三彩陶瓷、大卫花瓶、另外还有女史箴图和明纸币“大明通行宝钞”等,后几样我这次没有看到,或者当时没有展出。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明朝山西地区的龙和荷花釉面瓷砖,最初是建筑墙面的一部分,后来用作了花园的屏风,图案精美,技艺高超。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出产于北京地区的明朝宣德年间的景泰蓝罐子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清朝乾隆御用祭祀香炉,奢华艳丽,巧妙地使用象征富贵长寿的仙鹤支撑。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这是另一个乾隆时期的皇家专用青铜香炉,与上一个不同,这个香炉的设计形状和材料做工则是仿造传统古制。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清朝徐廷琨的画作《春节磨镜图》,那时候没有玻璃镜,都是铜镜,这幅画表现妇女和儿童在门外玩耍观看磨镜。以前只见过走街串巷磨刀的,第一次知道曾经还有磨镜这一手艺。大英博物馆的翻译是“春节”就是“新年”(New Year)。我认为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这副画的春节在清朝应该指的是农历立春,因为春节代表农历新年是从民国才开始的。博物馆的介绍也说磨镜通常不是新年习俗,到可能是一种春季清理。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中国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的清人摹本,产自苏州,到现在也算是珍贵文物了,北宋张择端的原画现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中华民国十九年美女挂历和金嗓子周璇的唱片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人民日报》创刊号,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五日 (1946615)


走在伦敦(12)-大英博物馆

这个场景很熟悉亲切,终于到了俺活着的年代了。小时候也戴过红领巾哈。只是不知道大英博物馆未来还会收集和展览什么中国文物?以后肯定还要再来看看,然后写个续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