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青釉瓜棱形瓷执壶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3-07
永州馆藏文物随笔之
刊发日期:2020-03-07 语音阅读:

◇楚天雨 平德

QQ截图20200307072457.jpg

某一天,孔老夫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出了一句令后人很有感触并十分赞同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啊,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而我们的人生是那样的短暂,从懵懂童年到垂暮老年,仿佛是转眼间的事情。不但是人,就连一个朝代,哪怕是汉唐盛世,放之历史长河,也显得匆匆,太匆匆。中国曾有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时代——宋代,主张文人治国,文人雅士待遇优厚,因而导致文化艺术独具一格的繁荣。尽管宋代离我们已渐行渐远,现代人难以嗅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但从大量温婉的宋词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雅。

此刻,在我眼前,就有一件烧制于宋代的青釉瓜棱形瓷执壶。我与它对视良久,仿佛看见它的壶嘴里依然可以倒出时光对岸的那些沉寂了近千年的香茗或烈酒。看见它,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宋宫词》《杨门虎将》《水浒传》《少年包青天》《岳飞》等诸多宋代题材影视中的一些镜头,那些摆在富贵人家或高档酒肆餐桌上的执壶,尽管它们不及影视人物那么引人注目,但它们与人物身份十分契合,代表的是当时的一种社会地位和生活层次。然后,我看见它们像一群身着旗袍的女子,从银屏中款款而出,徐徐朝我走来……

198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的部署,零陵地区于1985年到1987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就是在这个普查过程中,考古人员于1985年在零陵县冷水滩镇(今永州市冷水滩区)钱家洲征集到了一件执壶。

由于钱家洲有古窑址,考古人员十分重视,马上对其进行研究,发现该壶为盛酒器,瓷质,青黄色。通高26.4厘米,口径9.8厘米,重1194克。该壶造型秀丽典雅,器形稳重大气,风格古朴深沉,线条流畅,实用性强。侈口,喇叭形长颈,流为管状略外弯,流口略高于壶口,瓜棱形腹,上腹部有三圈阳刻弦纹,圈足,长立把,把外侧有六道阴刻弦纹,呈带状分布,施影青豆黄釉,上有“葵酉年”三字为纪年,属宋代之物。再后来,这件执壶被省考古研究所和省文物局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是隋代出现的酒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隋朝是一个昙花一现般的朝代,仅存在了三十八年。然而,它又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因为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政治制度和政治福利都被后来的唐朝继承下来。比如:隋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得以完善,用来巩固中央集权;隋初推行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科举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隋朝还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在全国实行均田制并加强军事建设,因此,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到了唐朝,这些国家的进贡与来访更加频繁。

关于执壶,传说与隋炀帝杨广有关。众所周知,杨广被后人称为暴君,他为夺得太子位,与张衡等人密谋,勾结皇叔杨素、皇后独孤氏不断陷害太子杨勇,最终导致隋文帝废杨勇,改立杨广为皇太子。杨广即位后,诛杀亲弟弟汉王杨谅以及侄子。此外,还下令修运河,造龙舟、楼船等各种船数万艘,分别用于自己数次幸江都(扬州),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等等,导致隋朝大厦岌岌可危。传说就是在他下扬州的时候,为了与妃子、宫女在船上玩乐,下旨地方官员为他烧制出了执壶。

其实,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我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看到过不同时代的众多执壶,有的貌似粗犷,却似威风凛凛的大汉;有的精雕细琢,恰似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无论是粗狂美,还是精细美,都美得让人见了不忍离开。

汉晋以来,文人喜欢作赋、写诗称颂酒德。尤其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风靡全国。之后,历代文人竞相效仿,尤以唐人为多。于是饮酒成为一种“雅道”,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而青瓷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为酒具作为雅器提供了条件,即酒注(执壶)、酒杯大量出现。

在执壶出现之前,人们一般用酒樽与酒杓饮酒,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便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由此可见,执壶从诞生到普及,是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后来,执壶得以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族系,到了明清时期,其功能除了饮酒,而延伸到了饮茶。

梳理一下执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它不同时代的特色和演变过程:唐朝初期,执壶多为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由于民间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这时期的执壶式样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唐五代时壶颈加高,腹部椭圆形或瓜形,壶流与柄加长,壶嘴变成较长的管状曲流。柄稍稍变窄,柄与壶身之间距离比之前变大一些;到了宋代,执壶器身变得瘦长,以瓜棱形最为常见(宋代瓜形腹比五代的拉长很多),部分制品常有配套的温碗,与执壶合称注碗。流、口、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合理实用;而元朝的执壶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在腹部上,高度与流相同或稍低;明清执壶器形基本沿袭元代,也是柄高、流长,壶身如玉壶春瓶,造型较为清秀;至于清代,基本上沿袭明代风格。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

除了执壶的特色,再谈执壶的出身,也就是产地。唐宋时期,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均大量烧造过执壶。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所烧制的青花器最多,当然,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据考证,我们永州之野的永州窑(主要集中在今冷水滩河东三多亭至黄阳司一带的湘江岸边),也曾助力执壶的烧制。这件宋代青釉瓜棱形瓷执壶,从它征集到的地点来看,附近正好有永州窑遗址,如果它不是长沙窑的子女,便极可能是一件永州“土特产”。

仔细观察这件宋代青釉瓜棱形瓷执壶,发现它的流口、壶口、壶颈和壶身均有斑驳的脱落痕迹,导致原本光泽亮丽的执壶,像一个清纯女子变成了患有皮肤病并长有老年斑的老妪,不禁让人感到些许惋惜。尽管如此,依然掩饰不住它本身的精美和富贵气质。壶身上有“葵酉年”三字,颇令人费神。因为宋代共有五个葵酉年,分别是973年,1033年,1093年,1153年, 1213年。前三者是北宋时期,后二者为南宋时期。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它究竟诞生于哪一年。从永州相关文献的大事记来看,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宰相丁谓由崖州内徙道州。其他四个葵酉年,均无本地大事记载。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比如,此刻我眼前这把小小的执壶,就盛装着诸多的秘密,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我们除了可以仔细欣赏它刻画工整、线条流畅的精致纹饰,还可以欣赏它制作讲究、美观大方的造型。它身上装饰与形体的巧妙结合产生的良好艺术效果,更增加了它的独特美感。特别是形制敦实稳重,灵巧别致,让人遐思邈远。

据考古文献记载,宋元两代,执壶特别流行,不少场合并且还给执壶配备了温碗。古人习惯于饮热酒(尤其在寒冷的季节),温酒的方法是先将酒倒入执壶中,再将执壶放入装有热水的注碗中,酒是通过热水间接加热的。所以,执壶常与注碗组合成套出现。这一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而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执壶、注碗多为北宋遗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执壶和注碗。此外,在宋辽金元墓葬壁画、砖雕和绣画的宴饮图中注壶和注碗的组合也颇为常见。

“解貂换美酒,半与美人醉。留半伴山翁,深夜谈世事。”想象重文轻武的宋代,文人是十分幸福的。很多文人都是有美人陪伴,醉酒品茗,潇潇洒洒过一生的。比如,苏轼与朝云,辛弃疾与田田、香香,等等。或在庭院之中,或在花前月下,有美人执壶注酒倒茶,再加上古琴弹奏,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作为现代人,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必去艳羡古代文人执壶里的酒,却值得去羡慕执壶里的茶。试想一下,置身烟雾缭绕的山林中,于草堂静坐,在鸟语花香中让内心清静下来,然后煮茶听风,一把茶壶在手,投茶、注水、品茗,那一抹茶的本色、本味,喝来温香满口,岂不可忘世间繁杂,悟出人生禅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