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戴口罩的?这段百年前的历史了解一下→

 大隆龙 2020-03-07

现代人使用口罩来阻挡有害气体、气味和飞沫、防范呼吸道传染疾病,这已经成为一种卫生常识。尽管中国使用口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但被普通民众接受和认可,却也不过百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从简单的纱布、到棉纱填充,再到现在的静电棉、熔喷布……口罩伴随着中国人一次又一次打响抵抗疫情的战役。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中国人佩戴口罩的那些往事吧。

从遮挡口气到预防传染病

在中国古代,如果口气不洁,应用手或者衣袖予以遮挡。这种礼仪在两千年前的典籍《礼疏》《孟子》中都有所记载。当然,这种方式既不卫生也不方便,于是人们后来使用一块专门的绢布来蒙住口鼻。

我们现在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医用口罩诞生在西方。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

早期医用口罩

一开始,这种罩具是直接用纱布包裹住外科医生的嘴巴、鼻子以至胡子,非常不舒服。此后,各国的医生对其进行了改进,比如装上细铁丝支架,增加纱布层数等,甚至将其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1899年,法国医生将之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用带子挂在耳朵上的样式,真正宣告了现代口罩的诞生。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肆虐。当年6月,美国病理学家前往被流感袭击的军营。驻地医院的负责人演示了正在尝试的新方法:给呼吸道患者戴上纱口罩,认为此举可以预防肺炎的传染。

病理学家迅速将这种方法推广到美国所有的军营。1918年8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论文,提出应将佩戴口罩视作控制传染的一种最重要的常规措施。

百余年前诞生的“伍氏口罩”

1918年初夏,西班牙大流感传染到上海,并于同年10月和次年3月再度侵袭。据推测,流感可能是从上海四川路上的美国学校开始传播的。不过,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一波流感在上海造成的危害并不算特别大。

由于当时流感并未像麻疹、脑膜炎等其他流行传染病那样,进入到卫生部门的统计当中,以至于现在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可查。但仍可知流感在上海、重庆等地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市民感染,但未造成大面积的患者死亡。

西班牙大流感时期,佩戴口罩执勤的美国警察

当时在上海出版的各种英文报纸如《大陆报》《北华捷报》等纷纷发文,提醒市民做好个人防护,尤其要佩戴口罩,因其是最为有效和简单的方法。鉴于当时治疗流感的医学手段不多,且少数流感患者会发展成为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卫生部门官员督促市民务必戴上口罩,并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以防被感染。

当时向市民推荐了两种口罩,一种是比较轻便的“旧金山口罩”,这种四层的纱布口罩,大约6×3英寸大小,用带子系于耳朵上;另外一种则是在东北鼠疫中立下大功,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伍氏口罩”。

大名鼎鼎的伍氏口罩与一位传奇的中国医生——伍连德有关。

伍氏口罩

1910年末,东北鼠疫大流行,伍连德深入疫区开展防治工作。他率先提出疫情为“肺鼠疫”,通过飞沫传播,却未获得同行外国专家的认可。很快,随着有外国专家感染去世,伍连德提出的隔离患者、全城戒严等方法得到了迅速执行。

同时,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口罩,也很快被民众所接受。这种口罩采用药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纱布,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长4寸、宽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将纱布剪成两条,缠绕在脑后打结。这种简单易做的防护用具,价格也十分低廉,几乎所有人都买得起。

东北鼠疫期间,佩戴“伍氏口罩”的中国人

“伍氏口罩”在此后近百年的时间内,广泛运用于中国大地,后被过滤效率超过95%的新型防护口罩取代。

口罩进入寻常百姓家

对于近代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口罩进入公众视野,要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近代以来,霍乱、天花、白喉、伤寒、麻疹、疟疾、痢疾、猩红热等传染病曾在多地爆发。以上海为例,1912-1948年间,仅霍乱大流行就达12次,其中6次规模较大。最为严重的是1938年爆发的这次,发病人数达到11365例,死亡2246人。

上海街头提供预防霍乱和伤寒的免费接种服务

位于天津路上的上海时疫医院

1929年一场在上海爆发,随之席卷全国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随之带动了一场提倡全民戴口罩的大规模防疫行动。

当时,南京的鼓楼医院就专门备有充足的口罩,提供给普通民众购买;即使在浙江平湖,除了开设专门的防疫诊所外,也向各界民众分发口罩。大小报纸、专业医刊更是纷纷以此为题,发表诸如《防脑膜炎简便的两法:带纱布口罩,不到人多处》《谈谈防疫口罩》等文章宣传口罩的功用。

口罩是“最时髦的春装”

当时,上海的口罩大多是以墨色布制作而成。然而,无论怎样宣传,普通民众却似乎并不买账。于是,各路媒体人大展所长,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证,甚至把它和“时尚”联系到了一起。

“口罩”漫画

当时的《新闻报》以“最时髦的春装”为题,探讨了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在文中针对当时很多上海的摩登女性因为美观问题而不愿意佩戴口罩的情况,建议如果请著名的明星、交际花和名媛戴着口罩举办春装表演,让黑口罩成为时尚单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口罩”漫画

《家庭周刊》《三六九画报》等刊物还会教主妇们编织毛线口罩,以便冬天使用。爱美的上海人,对于当时普遍使用黑布制作的口罩并不满意,甚至开始畅想能采用丝绸、皮革制造口罩,颜色也可以发展到乳白、奶油、粉红,还有人建议可在口罩上画上一部分鼻子和嘴唇,以期遥遥望去依旧面目姣好,他们觉得口罩不仅是防范疫病的利器,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装饰品。

随着公共卫生制度的日益完善,口罩被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美容店的理发师、医院探视病人的家属、学校打扫卫生的孩子……在一些通俗画报上,漫画家更是以此为题,创作了不少妙趣横生的作品。

口罩”漫画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从简单的纱布、到棉纱填充,再到现在更为高级的静电棉、熔喷布,口罩伴随着中国人一次次抗击疫情的战役,TA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简单而安心的保护。

图文: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微@档案春秋(作者:黄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