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神(46) | 明代瓷器简史

 非亲似亲fhf 2020-03-07

 成化青花

神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瓷器。

瓷器并不神,玩瓷器的这帮人很神,故称“瓷神”。

今天用一个简单的篇幅说一下“明代瓷器简史”。——本来可以先说说“元代瓷器简史”,但考虑到拍卖市场都是打一亿飘十亿的事儿,咱还是收敛一点吧。

好像说明代瓷器也不是很收敛?——但是明代青花可以说是一种入门的教材,如果明代青花都看不清楚,那我就不知道中国瓷器还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篇幅有限,我们赶紧开始。先来认识一下明代皇帝的序列:

明早期一般是指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位皇帝。明中期一般是指明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位皇帝(正统,天顺为一人)。明晚期一般是指明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位皇帝。

皇帝看起来很多,但是你不用死记硬背,咱们是瓷器简史,认得几个主要的人物就行了。——学术类专家教你的那些东西,你记住了其实也没什么用,他们主要是掏浆糊,对于瓷器的认识他们不会超过幼儿园大班的水平。

明朝之初,国家还没有走上正轨,制瓷问题还没有作为工作重点,所以洪武瓷器基本上就是延续元代的路了继续往下走。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都是景德镇制瓷,胎土没有问题,型制也仍然可以保持过去的风格,但是青花用料相比于元代出现了一个突然的转折——洪武青元特别好认,比起元代的清脆,突然就黯淡了下来。

洪武时期的釉里红也没有什么起色,大部分呈猪肝色,发色很好的精品数量可能只占整体的5%。——这个情况大致与元代相同,元代的某些高级釉里红,发色非常正,看到了你可能都不敢相信那是元代的东西。但釉里红因为制作工艺的问题,始终都不能保证发色的准确性。

洪武瓷器通常不带款识,当然也有少量带款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带款的占比不会超过整体数量的20%。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洪武二年确定“祭器皆用瓷”。——这是一个重要的记载,会给我我们认识明代瓷器打开思路。

祭祀礼仪用瓷即礼用瓷,其性质是国家的典礼仪式用器,和皇室使用的御用瓷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明代出现了许多“神经病气质”瓷器的原因,大飞机带翅膀还镶金边的,主流学术界一律枪毙,因为故宫残留瓷器之中找不到案例。

我的观点很简单,明代瓷器无论看起来有多么“神经病”,你都不用奇怪,就好像一个农民企业家,人家不按常理出牌,有钱人的审美是很难讲的。

建文一朝的瓷器数量整体较少,甚至有些主流学术认为只要出现“建文”款识的,一律为现代仿品。——眼睛瞎了,器质性病症,这个不好治。

然后,明朝瓷器就走进了生如夏花之灿烂的“永宣”时期。

永乐、宣德二位,在瓷器的问题上,基本上没有他们不敢干的活儿。胎土用料很足,釉水肥厚,器型粗中有细——重点是他们对“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的使用,用起来跟不要钱似的。

关于“苏麻离青”的问题,学术派争论不休,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东西到底怎么来的,所体现的青花发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认真阅读各种论述之后,初学者基本上心智都错乱了,眼睛也花掉了,很多人甚至越学越愚昧。

根据专家经验,真东西全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境内全是现代仿品。——这个我不好反驳,我反驳我就输了。

明代这些皇帝烧瓷有多猛呢,我们来看一下:

《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官一员,关出该监式样,往饶州府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明史》卷八二《食货志》:“万历十九年(1591年)命烧造瓷器十五万九千件,既而复增八万”。

局部的记载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智慧。

永乐瓷器大部分不带款,少量带款,这个情况跟洪武瓷器差不多。宣德瓷器大部分带款,少量不带款,这是一个需要掌握的变化。——永乐和宣德二位,除把青花瓷烧造发挥到极致之外,霁红、霁蓝、紫金釉、洒蓝等等,都弄得非常高级。

需要说明的是,宣德青花五彩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就给后来的成化斗彩提供了原型。

另外,宣德一朝除了我们正常熟悉的一些器型之外,还有仿哥窑和仿龙泉窑等类型的瓷器生产,而且质量均属上乘。——就是这么强大,我们拿他没有办法。

我们的主流学术对于瓷器的认识其实永远是后知后觉,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还不承认宣德有五彩,民间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元青花——这个情况到现在仍然没有什么改进,中国瓷器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千真万确就是个国际玩笑。

有趣的事情还有一点,永乐和宣德之间,夹着一个洪熙。洪熙皇帝在位不足一年,所以洪熙制瓷确实是太少,但太少不代表没有,有落“大明洪熙年制”的瓷器——如果没有明确的款识,我觉得实在看不出来和宣德有什么区别。

进入明代中期,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我们一般就说“空白期”——历史原因自己可以去翻书,你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瓷器,较宣德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落,无论是器型制作水准还是青花用料发色,都大不如前——正因为这种明显的落差,所以“空白期”瓷器整体上体现出了一种自己的风格:不再是永宣时期的迅猛浓烈,只是让人感觉有气无力。

然后,明朝瓷器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妖娆的阶段:成化,弘治,正德。

成化瓷器,如雷贯耳,但其实瓷器就是瓷器,你不看那个拍卖记录,其实你就没事——妖言看多了,你就成了妖。

成化瓷器整体上呈现了一种弱弱的美,这是个事实情况,前面“空白期”三朝就已经很弱了,你让成化一朝突然硬起来,这个不现实。

需要说明的是,成化早期的青花发色,还是体现了“苏麻离青”的成份,虽然淡雅了一些,但是那种味道还是能够读得出来。成化晚期一般认为使用了国产料,“平等青”之类,就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苏麻离青”的味道。

“成化红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具体烧造方式我也不知道,这种东西好像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思。“成化红胎”的数量,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占成化瓷总数应该在10%以内。——有些人很想知道成化瓷到底有多少?抱歉,这个事情你要自己慢慢领悟。

你需要了解的事情只有一点,就是无论哪一朝,其一级官窑水准的东西,永远是少数——同一朝的东西,有好的,当然也有差的,省部级领导和乡长村长用的东西可能同属于官窑体系,但是显然不可能一样的标准。

整个明朝,“黄釉”瓷器都体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并且,宣德的黄釉就已经烧得很好了,到了成化,更是油光水亮。

弘治一朝的瓷器真正体现了“妖娆”,不仅黄釉开始大量出现,而且紫色釉为数也不少。许多动物型制的表现,弘治一朝也下了功夫。

正德皇帝好像有个宠爱的外国女朋友,所以这一朝在永宣和成化“梵文”瓷器之后,出现了“阿拉伯文”瓷器。是不是有外交因素我不清楚,我就是感觉正德皇帝对于瓷器不是很感兴趣,制瓷水准继续下降了一个台阶,甚至连胎土的质量也大不如前。

进入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我们通常把隆庆都省掉了,就说“嘉万”。

“嘉万”的青花发色,而跟之前的青花发色发生了“肉眼可以轻易觉察的改变”——青花发色是青花瓷鉴定的核心,认识青花需要的是“熟能生巧”,也就是大数据的积累,你自然而然就能分辨出,完全不需要讲什么道理。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景德镇仿古瓷出神入化,青花也是仿得一模一样,我觉得这种话纯属就是吹牛逼。你看不出来,只是因为你道行不够,跟青花仿制水平一点关系也没有。

“嘉万”相对“永宣”肯定是粗糙了,器型都开始变得不讲究,画工有时候也是稀里糊涂——“永宣”那是皇帝气质,“嘉万”真的就是农民企业家气质了。

“隆庆”瓷夹在“嘉万” 之间,大同小异,有一些带“大明隆庆年制”的瓷器,大家平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还是那句话,数量虽然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毕竟人家也曾经在位六年。

“泰昌”皇帝在位不足一个月,真是伤心,关于瓷器实在没什么好说。

“天启”皇帝在位七年,年纪尚小,且宫中内乱,瓷器的问题也就草草了事,一笔带过了。“大明天启年制”的瓷器肯定是有的,数量不是很大,知名度很低,关注的群众很少,我个人也不是很关心。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非常奇怪的是,在一个王朝即将没落的时候,崇祯青花瓷居然有一种“回光返照”的迹象。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崇祯主要是一些青化瓷制作较精良,胎土质量较好,青化发色重新趋于鲜艳,画工虽然并不凶猛,但是整体还是体现了一些人文气息。

过去常常把崇祯青花当成康熙青花,但其实康熙早期瓷器也不是很带劲,只是体现了“没落的崇祯”而已,所以基本上还是很容易区分。

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大明王朝传十六帝,共计二百七十六年,中国历史华丽篇章,在此就翻过去了轻轻一页。

瓷器很麻烦吗?看懂了就不麻烦。瓷器水很深吗?看懂了就不深。——关于瓷器,我唯一的建议就是,琢磨点儿有用的,别整天琢磨那些没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