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用的药物是 A、太子参 B、西洋参 C、益智仁 D、菟丝子 E、山药 2、人参的归经是 A、肺、脾、心 B、脾、肺、肝 C、肾、脾、肺 D、肺、心、肝 E、脾、肾、心 3、西洋参用法用量是 A、煎服,3 ~9g B、另煎兑服,3-6g C、文火另煎分次兑服,3-10g D、煎服,3-6g E、另煎兑服,3-9g 答案与解析 1、B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B对)。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A错)。 益智仁味辛,性温。【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C错)。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D错)。 山药味甘,性平。【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E错)。 2、A 人参:[性能]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3、B 西洋参:[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 人参:[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第二十二单元 补虚药 细目一 概述 ●要点一 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主治病证 补虚药具有补虚作用,可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要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此外,有的还分别兼有驱寒、润燥、生津、清热等及收涩功效,故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要点二 补虚药的配伍方法 首先应因证选药,必须根据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虛的证候不同,选择相应的对证的药物。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辅而用;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者应气血双补或阴阳并补。正虚邪实者,须配祛邪药以扶正祛邪。补虚药常配理气健脾药,以使补药更好发挥疗效。 ●要点三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补虚药原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不宜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要,亦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性多温燥,易助火伤阴,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补血药多滋腻黏滞,妨碍运化,凡湿滞脾胃、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补阴药多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不宜用。补虚药使用时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补虚药若需久服,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若作汤剂,宜文火久煎,使药味尽出。个别挽救虚脱的补虚药,宜制成注射剂,以备急用。 细目二 补气药 ●要点 1.人参 [性能]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应用] (1)元气虚脱证。 本品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如参附汤。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本品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敛汗固脱,如生脉散。 (2) 肺脾心肾气虚证。 本品为补肺要药, 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本品亦为补脾要药,可改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脾气虚衰症状。因脾虚不运常兼湿滞,故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药配伍,如四君子汤。若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导致长期失血者,本品又能补气以摄血,常与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之品配伍,如归脾汤。若脾气虚衰,气虚不能生血,以致气血两虚者,本品还能补气以生血,可与当归、熟地黄等药配伍,如八珍汤。本品又能补益心气,可改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等心气虚衰症状,并能安神益智,治疗失眠多梦、健忘。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本品还有补益肾气作用,不仅可用于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还可用于肾虚阳痿。治虚喘,常与蛤蚧、五味子、胡桃等药同用。治肾阳虚衰、肾精亏虚之阳痿,则常与鹿茸等补肾阳、益肾精之品配伍。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热邪不仅容易伤津,而且亦会耗气,对于热病气津两伤、口渴、脉大无力者,本品既能补气,又能生津。治热伤气津者,常与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消渴一病,虽有在肺、脾(胃)、 肾的不同,但常常相互影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与燥热,往往气阴两伤,人参既能补益肺脾肾之气,又能生津止渴,故治消渴的方剂中亦较常用。此外,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有扶正祛邪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 ~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黎芦同用。 2. 西洋参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病证]气阴两伤证;肺气虚及肺阴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 [使用注意]据《药典》记载,不宜与黎芦同用。 3.党参 [性能]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应用] (1)脾肺气虚证。 本品性味甘平,主归脾肺二经, 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要作用。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息、食少便溏等症,常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等同用;对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等症,可与黄芪、蛤蚧等品同用,以益肺气,止咳定喘。其补益脾肺之功与人参相似而力较弱,临床常用以代替古方中的人参,用以治疗脾肺气虚的轻证。 (2)气血两虚证。 本品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的气血两虚证。常配伍黄芪、白术、当归等品,以增强其补气补血效果。 (3)气津两伤证。 本品对热伤气津之气短口渴,亦有补气生津作用,适用于气津两伤的轻证,宜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此外,可与解表药或攻里药同用,用于气虚外感及正虚邪实之证,以扶正祛邪。 [使用注意]据《药典》记载不宜藜芦同用。 [鉴别用药]人参与党参,二药均能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和扶正祛邪,常用于肺、脾气虚证,气津两伤证,以及正虚邪实病证。但人参补气力强,并能大补元气,可用治气虚欲脱的危重病证,还能安神益智、益气壮阳,可治气血不足的心神不安以及阳痿证等:党参补气力弱,但能养血,可用于血虚证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