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尔多斯博物馆「伊克昭盟盟长印」看清朝盟旗制度

 西安峰珠玉 2020-03-07

   伊克昭盟(简称伊盟,即今黄河几字弯内的鄂尔多斯地区以及巴彦淖尔市部分地区。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撤盟设市,改名为鄂尔多斯市。):统辖七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王爱召(据传王爱召是当时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蒙古语伊克即为大,召为寺庙的意思)是该盟六旗王公的首次会盟地,故名伊克昭盟。盟界东临归化城土默特,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北至乌拉特界,南邻陕西长城,它所统辖的七旗分别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即今准格尔旗,顺治六年设)、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即今达拉特旗,顺治六年设)、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后与札萨克旗合并为札萨克郡王旗,简称札郡旗,后更名伊金霍洛旗,顺治六年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札萨克旗,后与郡王旗合并为札萨克郡王旗,简称札郡旗,后更名伊金霍洛旗,一说1731年,雍正九年设,一说1736年,乾隆元年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旗(即今乌审旗,顺治六年设)、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即今鄂托克旗与鄂托克前旗,顺治六年设)、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即今杭锦旗,顺治六年设)。

鄂尔多斯博物馆展厅里有一枚珍贵的银质虎钮印,它是清乾隆皇帝授予伊克昭盟盟长的印信,见证了清廷在鄂尔多斯实行的盟旗制度。

鄂尔多斯博物馆「伊克昭盟盟长印」看清朝盟旗制度

伊克昭盟盟长印

现藏 鄂尔多斯博物馆 清.伊克昭盟盟长印:印面呈方形,边长10.5厘米,通高11厘米,重4102克。银质,铸造。虎纽,虎前肢伸直,后肢作蹲踞状。印面四周设朱文边框,印文以满、蒙两种文字镌刻,朱文,汉译为“伊克昭盟盟长印”,印章的虎纽两侧及前、后、左、右侧面上分别刻汉、满、蒙文“伊克昭盟盟长印”,“乾字壹百拾捌号”、“乾隆拾叁年四月制”、“礼部造”等铭文。银印盛放于红木雕龙镶银印盒中。此印系清朝皇帝授予伊克昭盟盟长的印信,为清廷对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统治的实证。

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专门管理蒙、藏、回等少数民族事务,并制定了《理藩院则例》,规定了统治蒙古地区的各项制度,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内蒙古地区保留蒙古王公世袭统治的各旗称内札萨克,各内札萨克是在重新调整或分封各封建主的牧地“爱玛克”和“鄂托克”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旗,旗是基本的军事、行政单位。旗设札萨克以管理旗务,是一旗最高的行政长官;旗又是清朝皇帝封给蒙古封建主的世袭领地,所以札萨克又是旗的领主。

  清朝政府按照蒙古封建主的地位及对于清朝的功绩和效忠程度,授予他们新的爵位和品级。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按其爵位的高低,清政府依次授予优厚的俸禄。各旗札萨克定期分别集会、进行检阅,谓之会盟,会盟时清廷派大臣参加监督。盟长由各旗王公札萨克中选任,由中央政府批准任命。在盟旗之上,又设将军、都统、大臣加强对内属蒙古的管辖和统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