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学生100分之路 2020-03-07

就个人喜好来说,在格律诗中比较喜欢五绝、七绝的一剑封喉,如果有稍微丰富的东西需要表达,可以使用七律,篇幅相对大很多,适合“起承转合”的把内容和情感交代清楚。

而五律作为律诗,虽然有八句,却只有四十个字,篇幅不大不小,对仗又比绝句要求精研,特别是句子中字数越少,平仄把握难度相对越高。

五言律诗如何写?

首先从规则上来看,五言律诗遵守平仄格律,那么在创作的时候心里要有数。首先必须五字一句,总共八句完成整诗。然后诗内要遵循律诗规则。

而律诗的格式规则无外乎三点:平仄、押韵、对仗。

平仄关系:五律的平仄格式同样是从首句判断,遵守“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押韵:仄收格式偶数句押韵(二、四、六、八句);平收格式首句也要押韵(一、二、四、六、八句),一韵到底,不能转韵,而且必须押平声韵。其中平收格式的首句可以押邻韵,称“孤雁出群格”,在首句不押邻韵的情况下,尾句可以押邻韵,称为“孤雁入群格”。当然,这都属于变格,我们暂时不管,创作的时候尽量都押韵。

至于押什么韵,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这个倒是随创作者自己的意图来定。古韵有古韵的味道,新韵更适合阅读流传。不废故,不惧新。只不过最好在创作完标注一下用韵,方便不同的读者阅读理解。

对仗:律诗的规则是中二联(颔联、颈联)需要对仗,不过由于难度有点高,后期有些放宽,只需要颈联对仗即可,但是颈联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底线,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了。只有颈联对仗的我们称之为“蜂腰对”,还有就是首联和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种我们称之为“偷春对”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尽量以中二联对仗来要求自己。实在是诗意要灵活处理,再适当进行放宽。

遵守上面几点,就基本上能称为五律。但是一首真正的律诗还需要在内容上合理安排,并非合规即可。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言律诗?

格律决定了诗的体式,内容决定了诗的好坏。

而律诗的普遍文法就是“起承转合”,每一联对应一个字。在初学精进甚至称为熟手的路上,按这条路铺开我们的律诗肯定是不会错的。因为“起承转合”是世间所有事情的单线发展逻辑,作者按这个写,读者是最能接受的。

中唐以后,韩愈将散文风格引入诗中,开始了文法的变化,到晚唐李商隐,则开始了朦胧派诗风,不再固定遵守“起承转合”的路子。

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但绝对不是都能学好的。普适性才是入门的根本,天下人多叹服李白,有几人学成?而学杜甫的人,基本上都有所成。

有所成之后,再去追求自己的风格,才算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走得更远。

五律创作示例

原本是打算分析名家作品作为示例,但是赏析永远是赏析,分析他人的作品不如自己创作思路清晰。前面有朋友邀请续诗,续了一首五律,顺便做例子为大家分析以下一首五律如何写成。个人水平有限,大家不要吹毛求疵。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朋友的要求是用《增广贤文》中的这段五言四句的首句作诗: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我们来看如何用“庭前生瑞草”写出一首五律。

首先从平仄格律方面找出骨架,“庭前生瑞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这是平起仄收的律句,那么整首五律的格式就可以推导得出(格律诗的平仄关系如何推导另外有文章说明,这里不重复):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得到了平仄骨架,同时可以看到韵部是用首联的第二句尾字来定。对仗和用韵就在写诗的同时注意就好了。

下一步要进行内容的整体布局。写诗,特别是写律诗绝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我们平时说“佳句偶得之”是灵感,但是偶得的一两个佳句是支撑不起一首诗的,特别是律诗和排律,他们不像绝句短小精悍,留白意境。律诗讲究的是整体圆熟,有始有终。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现在就假设“庭前生瑞草”是我们得到的佳句,我们来具体分析如何成诗。

“庭前生瑞草”,那么肯定是独门独户的小院,城市里的高楼绝对没有这个环境。而题主使用了“瑞草”,在句子中加入了吉祥、祥瑞的意思,那么诗的走向可以往喜庆或者更广阔的的环境去想象。

个人不喜欢热闹的诗,那么就往清远淡泊的方向走。而一般出句中使用了“前”这种类型的字,对句中习惯性就会使用“后”来对仗,虽然首联并不要求对仗。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对出第二句,承接首句的环境描写,进一步细化,而且和首句对仗:“屋后起山烟”。这样,就把屋后有山的景色带出来,可以脱离城市居住感,把诗往自然、甚至游仙方面引导。

我们得到首联“庭前生瑞草,屋后起山烟。”鉴于我们先提到过的对仗中的“偷春对”格式,那么我们在颔联如果不对仗是可以的。同时也得到了韵部为平水韵“一先”部。

首联“起”,颔联“承”,那么第二联就是进行写景深化,并继续往空灵,游仙方面引导思绪。我们写屋后山中的景色,带上声、色动态描写:“春涧灵溪响,华芝向水眠。”春山空涧水叮咚,溪边的灵芝静静生长。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颈联“转”,不能再写景,否则就成为了流水账了。转到人的行为描写,凸显整首五律的主题,注意这一联必须对仗:“清虚三界外,放荡五行巅。”原本是吟得“放荡五行间”,但“间”字平水韵中出韵,换成“巅”字也不错。当然也可以不换,那就是押新韵了。

尾联“合”,既要承接颈联,又要能大致呼应首联,完成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为什么既“清虚三界”,有“放荡五行”?是不是想长生不老?尾联给出答案:“不望千秋老,吟诗作散仙。”我并不指望长生不老啊,快快活活作为一个能吟吟诗的散仙就好。

一首平起仄收,符合格律,押韵“一先”部的五言律诗就完成了。

庭前生瑞草,屋后起山烟。

春涧灵溪响,华芝向水眠。

清虚三界外,放荡五行巅。

不望千秋老,吟诗作散仙。

写景、言志都还算到位。有同学就会问,感觉尾联并没有合回首联啊?确实不明显,但是我们把中二联拿掉,变成一首五绝,大家是否觉得诗意照样畅通呢?

庭前生瑞草,屋后起山烟。

不望千秋事,吟诗作散仙。

这在诗意上的承接完整,算是成功的。

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律(示例)

总结

学习好格律规则,构建好整体框架,用诗家语表达清楚自己想发散给读者的内容,然后五字一句,八句完成,就完成了一首五律。

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如果希望把词写得意境深远,切记:

  • 别把意说尽

  • 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把看不见的意形象化

  • 多寓情入景,以景见情

  • 避免直抒胸臆

以上几点是融合一起的。

但是,上述几点仅是技巧方面讨论,要写出深远的意境,还需要作者全面的能力,包括驾驭文字的能力、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等。

  • 何谓意境深远?

意余言外,含味不尽,引发丰富联想。不要把你要表达的意直接说出来,直说出来的话就无余味了,意就浅了。

例如,表达对生活漂泊、岁月渐老的感慨,如果说“白头愁漂泊,岁月不留人”,那就说尽了,没有余味了。如果说“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那么就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因为没有直接写,所以读者会从诗里描写的景物来体会当中包含的情感。

黄叶,是令人感伤的秋天,黄叶又被风吹雨打,漂泊的沧桑感就有了。孤独的夜灯下是头发苍白的人,那么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也出来了。

因为没有说破,所以引发联想。诗词能在读者阅读后产生联想,才有余味,意境才深。

纳兰性德很多词常常直抒胸臆,如“劳人只合一生休”、“古今幽恨几时平”、“人间何处问多情”、“争教两处销魂”等等,把情说破了,便少余味,所以陈廷焯批评其“意境不厚,措词亦显浅”。

再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没有一句直写情,却蕴含着无限感伤。去年一样的天气,去年一样的亭台,夕阳西下了,几时会再回来?似是感慨岁月流逝,又似是思念故人,满怀愁绪却无实指,给读者的联想非常丰富,读完后余意不尽,所以意境很深。

  • 作者在表意的时候,为了避免浅直,故不直说,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寄意。

象上述两首诗词,“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和“去年天气旧亭台”,都是写景,以景见情。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把看不见的情意形象化了。诗词的语言是很讲形象化的,因为虚的东西读者不好理解。你说“我很愁苦”,这样的表达很无力,读者是感受不到你愁苦的,如果你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是真的愁苦了。因为很形象。站在窗前,看着秋天黄昏,雨点打着梧桐,一点一滴,好像诗人的愁绪也如这雨点一般无穷无尽。

这是寓情入景,以景见情。

  • 在实际的诗词创作中,有一种很常见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加深作品的意境。这就是以景结情。

一首诗词,前面可能抒发了一些感情,但末尾那一句,却是以写景来结束。如秦观《满庭芳》:“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前面部分一直在抒发身世的感慨,末尾却以黄昏灯火作结,把读者的思绪引入到黄昏灯火迷茫的苍茫境界中,从而令读者的思绪在这一个境界中产生许多回味。又如晏殊《踏莎行》末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借酒消愁,喝醉了大睡一场,这是抒情,醒来后怎样呢?他却不继续写情,而是忽然一下子转为写景,说看见斜阳照着深深的庭院,就把词给结束了。这一结束,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庭院和夕阳,想象着作者心里在想着什么呢?他的愁又是愁什么呢?

这就是所谓言尽而意不尽。如果意尽了,读者没有想象了,意境也就浅了。

  • 除了景物之外,情意也可以寓于人的活动中。

如表达快乐,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作者的活动。“小园香径独徘徊”,也是作者的活动。“最是苍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也是人的活动。无论写景物还是人的活动,目的都是一个:将看不见的情意形象化。

  • 无论以景物寄情或以活动寄情,景物和活动都必须高度符合所要表达的意。

既然景物和活动是意的载体,那么对于景物活动的刻画,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意境深浅。选取载体必须要有高度代表性,语言要高度精炼,才能在有限的字句里将意表达出来。这里考验的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字能力。

大自然的风云雨雪、春花秋月、山河草树,一切事物,在诗人的眼里都可以成诗。要学会欣赏这些事物,带着感情去了解这些事物,诗词是感性的,诗人要有敏锐的诗心。同样写春天,同样写燕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春天的喜悦,“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思念的惆怅,“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则寄托了悲痛的亡国哀思。“境”是被作者的“意”选择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结果可能就是“境不达意”,例如都是燕子,为何可以表达完全不同感情?这来自作者的对于燕子这个事物的感悟和理解,而这种理解是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

  • 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字表现的能力。

这个能力与作者的悟性有关,也依赖于长期的训练。诗词的语言,以下三方面是最重要的:精炼、典型、浑成

精炼,方能蕴含丰富内容,令形象饱满;典型,方能准确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浑成,方能使情与境高度合一,相辅相成,加深感情的表达。诗词的语言缺乏这些特点的话,意境的表达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意境的形成和深浅程度,不仅与特定的技巧有关,还与作者的自然、人生感知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关,是诗词创作综合能力的体现。

下面这张图意境不错,笔者试依此图填词,也欢迎各位试填。

《菩萨蛮》

画船听雨春衫湿,江南四月垂杨碧。归梦到横塘,杏花流水香。

凭栏思远道,柳外青山杳。旧燕又双栖,来时芳草迷。

 94   13评论
 分享

 举报

如何把词写的意境深远呢?很难!在如今古诗词没落的年代,人们欣赏水平还停留在唐诗宋词的经典怀抱中,只记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婉约或豪放的意境中。这些名篇朗朗上口,意境幽远,耐人寻味与咀嚼。然今时今世,难有好词与其匹敌,偶吟一首,也是风花雪月,逃不出这些名篇的范畴!

说了这么多,要到正题了,意境幽远的灵魂:必须跳出前人的框框,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你的词中还是月啊,笛呀,柳啊,愁呀,奉劝你别写了。你写的再好,再幽远,也超不出古人去,所以必须要独特,有自己的风格,要出奇,这很难,需长久的琢磨与锤炼!

写作手法白描啊或抒情啊,不必写的太满,水满易溢,不给读者空间,不给读者想象,不让读者消费你的思维,即使满篇花团锦簇,与读者来说,也懒看一眼。这就是第二点,要留白,不要过分放大自己,要用自己的笔引导读者的想象,把读者的情煽出来,想象释放出来,产生了共鸣,基夲意境就幽远了,你就成功了!

说这么多,其实夲人也未做到。因为太难,难以达到。我未必成,敢怕我泱泱唐诗宋词的传人真能出几个超出老祖宗的,也未可知!



展开全部
 8   评论
 分享

 举报

人生的味道,只有品尝过的人,才会写出真正的感觉;没品尝过的人只是猜想别人的感觉,却总也说不出那种味道。虽用华丽写尽浮华,却永远没有感及灵魂的深度!

 6   评论
 分享

 举报

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其实对词这种形式影响最为深渊的是南唐的李煜。

亡国前,李煜多爱作些男欢女爱的艳词,亡国后,李煜的词突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有了对时间的感伤,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比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引用“朝来寒雨晚来风”来感叹世事的无常,人生的无常。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并不是一种实质的可触摸的物质,而是一种虚化的、精神层面上的。

想要提升词的意境,可以上升到生命,人生的高度来表达。

展开全部
 17   2评论
 分享

 举报

要把诗词的意境写得深远,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情与景的结合体。是作者用形象的思维,把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把所想要表现的情思、景致、人物、事件等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回味无穷的诗情空间。

意境深远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形象美。古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以典型形象入诗,因物赋形,因色描彩。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美的形象,加上夸张的表现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情感美。意境之所以能感人,就是诗人在有形的物体中(如树木花草等)或无形的物体中(如风、春夏秋冬)寄托了感情。通过这些物体来表达的思想情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描写燕子飞入百姓家的景象,表达了朝代的衰落与历史变迁的感叹。

三、含蓄美。含蓄是诗词的魅力所在,让人有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问君能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么意境有多少类型呢?

一、高昂,慷慨。最具典型的是曹操《观沧海》。

二、悲壮,空阔。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花云海间”。

三、淡泊,清静。最有名的就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了。

四、壮丽,豪迈。这个当然要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了,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五、深沉,浓郁。这方面就去阅读一下杜甫的诗作了。

六、清新,淳朴。我印象深刻就是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

七、凄凉,哀伤。这方面李清照的词很有代表性。

八、婉转,艳丽。这方面,我认为《春江花月夜》有代表性。

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意境,那么怎样去表现呢?

一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文字及景物画面需要人的想象思维加以丰满,让人充分感受到。

二、抓住意象,反复凝炼。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作诗的第一步,是诗的基础。对意象的选取与描写,通过意象来流露主观思想,渲染氛围。要抓住意象,反复体味,这种意象或那种意象是否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最有名的《枫桥夜泊》,作者用月、乌啼、霜、天空、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来表达“愁绪”,通过这些意象渲染,不但充分表达了愁,还给人一种空灵辽远的感觉。

三、多读经典,提高修为。

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凡是过来人,都会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总之,写诗词是一门高深学问,不是一般人就能写得好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得明白的,要多读书多练习多交流方可进步。

这回答希望能让你有借鉴。


展开全部
 17   2评论
 分享

 举报

问题: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前言

深远一词,在道德经中可以见到:

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深远,简单的理解是:意义深长。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在意境的表达上,也可以借鉴一下绘画的艺术。

一、北宋画家郭熙的“三远”

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介绍到“山有三远”:

1、三远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不过,我们作诗的时候,常常把高远作为登高远望,例如黄庭坚的这两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三远的区别是: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诗歌的创作中,如果是采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法,多采用景物的描写,其实很像画画,或者说完全可以靠画笔把诗的意境描绘下来。例如:

《栾家濑》:
飒飒秋风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
濑声喧极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鸥凫渡,时时欲近人。(裴迪)

二、《忆王孙》 诗词中意境的深远

意境,不仅仅是实景,还有一些需要靠联想的虚景,在景物的后面还可能藏有深意,这应该是题主所说的“意境深远”。

亦可以用一首词来举例。宋人李重元的《忆王孙》: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小词很简单,意象也是寻常可见,但是空气中彷佛飘散着淡淡的哀伤,读后去令人产生遐想和深思。

让读者为这个深闭门忆王孙的主人公而担忧,她遭遇了什么,等待的那个人什么时候回来?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围绕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的特点,每个意象都在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发挥自己的效力。

1、意象的情感色彩:

萋萋的芳草、不归的王孙、声声的杜宇、令人断魂的高楼、黄昏、雨中坠落的梨花、关闭的门。

这首词的意象,都是配合渲染这种悲哀的情感色彩

2、意象的背后含义:

芳草与王孙,是古诗词中的一对cp,出自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古诗中的芳草望归常常带有这种含义。

柳,常常表示离别,楼高,自然是望远怀念情人,特别是这句后面还加上了“空断魂”三个字来推动一下这种气氛。

杜宇,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故事,相传蜀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因此“不忍闻”。

黄昏,表示时光的流逝,又有黑暗降临的痛苦。雨后的梨花,是古诗中常见的落花意象。

有的意象,淡淡没有滋味,有的意象,类似于压缩的调料,虽然也是小小的一包,但会散发出浓烈的味道。

三、辛词《摸鱼儿 》意境中暗喻、寄托

辛弃疾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用比兴之法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容的痛苦。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阕似乎都是在写景物,但是用春归时的落红、芳草、飞絮、蛛网写出了一个颓废的意境,原因是什么呢?

下午换头处用长门赋的典故,阿娇纵使千金买赋,依然换不回汉武帝的宠幸,借此表达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后面又用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暗讽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最终的悲惨下场。

结尾处,用一串意象写景:危楼、斜阳、烟柳,暗示自己对于南宋政坛的担忧。

南宋词人越往后越是寄托遥深,有时候令人难解,反而不如北宋人的词读起来轻松不那么烧脑。

结束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象有山水之景、有鸟兽草木之形、有人物、有器具、有建筑........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主题和情感,另外这个意象是不是自己本身有一定的含义。

例如树叶与落叶、春叶不同,太阳与斜阳、初日不同、秋风与春风、西风不同、老翁与钓翁、渔翁不同、桃花与菊花、飞花不同...

八句含以上的诗,中调以上的词,大多要使用典故, 典故的使用都极大增加了诗词的内容含义。

例如街道与乌衣巷不同、石桥与谢桥不同、宫殿与阿房宫、昭阳殿不同...

简单来说,做好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注意选好调料和食材。意象好比食材,选得不好,厨艺再高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说回来,高级的厨师当然精通于挑选食材和调料。

@老街味道

展开全部
 34   4评论
 分享

 举报

《看我拿马云,董明珠的疫情捐款作题材,试做一首元曲版的普天乐》

任你忙,莫怪运。明珠马云,金童玉女。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偏他两个频看镜,不饶人处华发生。十亿捐出,一个亿跟。笑醉江城!

(词的创作,意境要深远,该是细微处见大格局,大格局处见细微。此次江汉蒙难,马云和董明珠的表现,那叫一个爽。因而马云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小马哥,董明珠可称董小姐。小字的背后,是大家风范的大气摡。所以他们的名字可以入诗,上功臣榜。)


 11   评论
 分享

 举报

说实话,不只是词,就所有写作写的意境深远都是作者的至高追求。但,这是很难求的目标。按我个人的体验,其实最根本的就一点:作者格局的高低,换句话说,作者的世界观大小高低决定了你成文的意境是否深远。再换成文学理论术语说就是,作者的文学观照主体的广与狭决定了作品意境的高与低。当然,这是根本但不是全部,余下的就是你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上。总之,作品意境基本代表了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想意境深远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为了简单,我粘一段我本人在论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著作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吧:南朝梁时期的刘勰(约465-532年)早就说过“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词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接文。”就是说,要想写好文章,先要遵循三条准则:首先,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来确定主题,其次,选择和内容相关的素材,最后,要选用适当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然后才能去安排文辞,用上必要的省略掉不必要的。

——也许,这是对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较为准确的总结。我发现,用这个论述来解释所谓的“婉约”和“豪放”还是很恰当的。

刘勰还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革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意思是说:水性柔和,涟漪才可能产生;树木坚实,花朵才可能开出。这是词采以附于文章的情谊;虎豹没有斑纹,它的毛皮就和犬羊的没有区别;犀牛虽然有皮毛,但做成甲胄之后还需要涂上丹漆,这是文章的情意离不了词采。

——这也许能作为对“婉约词”的较形象的描述。

刘勰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其意是指: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动了心脉,视线好像通到了千里以外。对此,我再加一层意思:心脉的旷远大度,可以让思维居高临下领略千山万水江河湖海。

   ——这或许能作为是对“豪放词”的最形象描述。

刘勰还以“博见为馈贫之粮”来形象比喻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和原料的观点,符合了唯物主义的文学创作的原理。这好比是先见之明,印证了我一直坚持的:“婉约词”、“豪放词”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活境遇的不同,所赋予作者的“主观体验”就有差别,因此所激发的“感悟”表达就不同。映照生活的文学表达就有了不同的主题。这是二者产生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加之作者主观关照目标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就是二者风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也就是说,生活基础是决定宋词是“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基本因素;关照客体是决定宋词是“婉约派”或“豪放派”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作者的世界观所导致的“主观关照”客体的不同所导致的“主观体验”的不同,是作品是为“婉约词”或是为“豪放词”的关键所在。

展开全部
 34   2评论
 分享

 举报

格局决定了高度,眼光决定了长度,胸怀决定了宽度,思想决定了深度。




展开全部
 23   1评论
 分享

 举报

主要是境界,不一定非得遵循格律,只要境界到了,即便格律上有点出入也无伤大雅,只有做到纸上无词,心中有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最后山水合一之时,境界也就到了。

拙作:临江仙

夜冷风寒渡河津,

匹马何处归程。

休道人间路难行,

锋芒三尺剑,

鸣镝九重音。

男儿自古英雄梦,

此兴高歌谁听?

樽前故友久飘零,

君足未到处,

关山万里青。

 13   1评论
 分享

 举报

【潤】

芦芽渐露雁飞临,

陌野荷塘着色深,

絮风吹过抹新绿,

虫熙蛙攘复一春;

套盏水冷酒尚温,

人心遍看对难分,

且把闲情抵逸趣,

笑对愁思醉余痕;

花尽叶茂未急看,

散瓣堕地舞残身,

喜雨应时悄悄落,

不觉豌蔓绕柴门。

青鹏.2019.春日.雨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格律诗的格律表其实不需要死记硬背。

格律诗有四种平仄基本格式,即“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这四种格式是针对格律诗首句分析得来,而整首诗的平仄关系是根据“对”、“黏”的规则进行推导即可。

我们用五绝举例,具体讲解一下如何进行推导,大家学会这一套推导方法(一二句相对,二三句相黏,三四句相对),应用熟练,根本就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律表。

仄起不押韵

我找个例子结合着讲第一种格式啊,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这个是属于仄起不押韵的写法。我们说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个字,首联首字是可平可仄的,这里“白”字为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格律诗的韵脚采用平声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一样。

我们来看第一种格式下整首五绝的具体平仄推导。

“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平仄要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平平仄仄平“,再根据“黏”的原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发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韵,一般最后一字就会选择仄声,对应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据“对”的原则,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仄起不押韵的格式,按“对”,“黏”的原则推导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起押韵

第二种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押韵,也就是说第一句结尾要改成平声。但这样一改呢,首句五个字的平仄间的关系就被打破,第一种是“仄仄平平仄”,那么因为尾字用平音押韵,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个字改了。那么第二种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峤的《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起句“仄仄仄平平”,那么我们按照对黏的推导原则,可以推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对照着诗检验下,有没有问题。第二句因为要入韵,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对那么死,只要在“二、四”的重要位置上平仄相对就行。

我们再回头看看刚刚第一种格式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后再看刚推出的第二种平仄关系,发现联系没有?其实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关系调换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没变。所以“仄起押韵式”也是不用背的,两种格式只是稍微变化了一点。

平起不押韵

举例子看第三种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直接把平仄标出来: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要注意第一句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又称“鲤鱼翻波”,是合律的,我们按照“平平平仄仄”进行格式推导就可以。

关键来了,我们不要孤立看问题,我们再把这种格式和第一种对比一下。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发现了什么没有?这就是把后两句先说,把头两句后讲嘛!

你写诗的时候前后句调整都可以的。

平起押韵

既然要押韵,那么首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啊,直接把第三种格式的首句最后一个“仄”改为“平”,同时,前面第三个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就不举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发现。四种格式到这里就全齐了。

总结

所以,大家只需要记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种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么五绝的四种格式全都能推导出来。律诗也是一样的。

五言是这样,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时候注意平仄关系就行。

所以,近体诗的格律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有这四种基本格式。四四(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种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来,不用劳心费力的去记。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别去硬记,推理即可。当然,要推理,你得理解格律的规定。分三部分来讲。

一、平仄:

替、对、粘、韵、三平尾、孤平。

1,替:单句中,节奏之间平仄交替。节奏,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其中以末字为判定标准。例如:“竹喧归浣女”,其节奏为“竹喧/归浣/女”(注:与句子结构不一定完全重合,此句其结构为“竹喧/归/浣女”)。第一个节奏“竹喧”为“仄平”,则该节奏为“平”,与前一字的平仄无关。第二个节奏“归浣”为“平仄”,则该节奏为“仄”。该句是符合“替”的规则的。即按偶位(24位,七言则246位)确定。

2,对:一联中,对句(即后一句)与出句(前一句)的平仄格式相对(相反)。即对句246位平仄与出句246位相反。例如出句“竹喧归浣女”24位(喧、浣)为“平仄”(全句:仄平平仄仄),对句“莲动下渔舟”24位(动、渔)为“仄平”,相反。

3,粘:下一联第一句与上一联尾句的平仄格式相同。例:上一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句格式为“仄平”(2位“动”仄,4位“渔”平)。下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一句格式为“仄平”(2位“意”仄,4位“芳”平)。两句格式均为“仄平”,相同。

4,韵:格律诗规定采用平声韵。即韵脚字必须平,非韵脚字必须仄。例“竹喧归浣女”,女,非韵脚字,仄!“莲动下渔舟”,舟,韵脚字,平。

5,三平尾:为格律诗之大忌。所谓三平尾,又叫三平调,指一句诗中后三字均为平声字。例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王维《青溪》),第一句“黄花川”为“平平平”,三平尾,此诗为五言古诗,非格律诗。另,三仄尾,非原则性问题,但宜尽量避免!

6,孤平:在韵脚句中,除了韵脚,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且与韵脚不相连,为孤平。孤平为格律诗之大忌。例:仄平仄仄平。该格式符合替的规则,但孤平了,为不合律格式。注,仄仄仄平平,合律。

二、韵

一首诗中2468句为韵脚句,首句可押可不押。

三,对仗

略。

平仄格式的推理:以五言绝句为例

若平起,首先按“替”的规则,则为:1平3仄5。

若想首句押韵,则为:1平3仄平。1、3按平仄变化,有以下格式:1、3平,则为“平平平仄平”;1平3仄,则为“平平仄仄平”;1仄3平,则“仄平平仄平”;1、3均仄,则“仄平仄仄平”。以上四种格式均符合“替”的规则。但最后一种违反了不得“孤平”的要求,故“仄平仄仄平”格式为非律句。那么,符合格律的平起入韵的格式就有: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三种。

继续推理,按“对”的规则推理对句(第二句),得:1仄3平平(第二句为韵脚句,尾字必须平)。1、3平仄变化组合得: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显然,三平尾的不合律。故合律的有: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三句(第二联第一句,出句):按粘的规则,则为:1仄3平仄(非韵脚句,尾字必须仄)。变化组合得: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注:此类型格式3位尽量用平声字,对于“仄仄仄平仄”格式,有争议。

第四句,按对的原则,得:1平3仄平(韵脚句,尾字必须平)。变化组合见首句。

那么按格律诗六大规则,推理得出平起入韵的整首诗的格式为(以五绝为例,列正格):

平平仄仄平(替)(韵)

仄仄仄平平(替)(对)(韵)

仄仄平平仄(替)(粘)

平平仄仄平(替)(对)(韵)

所列为正格,用前面推理出的相应句位的合律的任何一句替代均可。例:

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起若首句不入韵,同理可得出:

第一句:平平仄仄仄(三仄尾,宜避免),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三仄尾,宜避免),仄平平仄仄。

第二句:仄仄平平平(三平尾,忌),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尾,忌)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第四句: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孤平,忌),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以上每句任意拿出一句合律的句式相互组合成一首五言绝句,均合律。

如,正格:

平平平仄仄(替)

仄仄仄平平(替)(对)(韵)

仄仄平平仄(替)(粘)

平平仄仄平(替)(对)(韵)

(附带说明:按正格对比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情况,可以看出,首句入韵的,首尾两句格式完全相同,而不入韵的,四句都不同。所以,五言绝句一般首句不入韵。)

对于仄起的,以及七言,同理可以推出。要点是,确定了起首第一个节奏的平仄后,按替、对、粘、韵的原则推下去,检查不出现孤平和三平尾(及三仄尾)即可!在以“二四六不变,一三五不论”的运作下,将前述的六大要点作为检查的原则!

说起来似乎很麻烦,真正理解了,就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

 0   评论
 分享

 举报

说实话,背格律表是最笨的办法!我刚学写诗时嫌平仄两字写起来麻烦,不好标记,自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练熟,不只是写诗,练词牌时也可以用。现在拿来分享一下。

其实很简单,把平仄改成加减号。平为减号,仄为加号,可平可仄的就在加减号外面画个圈。这样很好标记。

1、先把第一句的平仄写出来,就那么几种格式,百度就有。平尾的必须押韵,仄尾的不能押韵。(除了仄韵诗,初学先不要练这个。)

2、第二句2.4.6字平仄和第一句相反,为“替”,尾字为平。(如果上句平尾,这句尾字和第一句要押韵。)

3、第三句2.4.6字平仄和第二句相同,为“粘”,尾字为仄,不能押韵。

4、第四句2.4.6字平仄和第三句相反,尾字平,押韵。

5、每一句的2.4.6字平仄要交替。

6、写诗要注意起承转合,这个百度有详细说明。

没事拿加减号多试几次,练熟了格律,再写诗就简单了。

格律熟悉后,一定要甩掉加减号,在心里默想,再练几天就可以了。

先练新韵,练的很熟练了,再学旧韵,否则会顾此失彼,做成夹生饭。

建议大家下载诗词吾爱,也可以上搜韵网,里面的工具可以检测格律,诗词吾爱有的字检测不出来,可以和搜韵结合着用。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诗词,学会写诗词,诗词会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喜欢我的观点或是喜欢诗词对联的朋友,可以关注@雕月堂有佳点 ,让我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好多人都在教读者学习平仄表,一看就头疼,根本没必要这么学、这么记。我一直担任这方面的讲座,有一个简便的方法。

请记住三个秘密,基本格律就全明白了。第一个秘密是平仄。大致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入门了再学习平水韵。第二个秘密是押韵。一般情况下,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要押韵,一般押平声韵,第一句可以不押,第三句必须押仄声韵。现代汉语韵与古典韵有很大差异,入门后再学习。第三个秘密是句中平仄,以七言绝句为例,记住中国的语言是双音节为主的语言,第二四六字为音节关键,为读出抑扬顿挫、气息连贯,古人规定任何一句中双数字平仄相反,自己验证一下。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朝辞白帝彩云间,辞帝云分别是平仄平。刚才是一句中,接下来要明白句与句之间有规定:一二句对应的双数字平仄是相反的,如千里江陵一日还,里陵日分别是仄平仄。不同点是二三句又是相同的,如两岸猿声啼不住,岸声不分别是仄平仄。三四又相反的。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舟过重分别是平仄平。

每句中双数字平仄、句与句双数字平仄,再加上押韵的字平仄,格律基本解决。深入一点再解决孤平三连同等问题。

可平可仄的单数字直接标书,那么该绝句的格律为:

朝平白仄彩平平,

千仄江平一仄平。

两仄猿平啼仄仄,

轻平已仄万平平。

看明白了吗?

 21   评论
 分享

 举报

这个其实没有必要刻意去记。以七言为例。

我们知道无论律诗还是绝句,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偶数位置的句一定要押平声韵的。

有四个基本的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两个律句,在保证句中有两个平声字相连的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位置上平仄不论。

后两个律句,一、三位置上可以平仄不论。第五个字位置上要论。

所谓的格律表,就是把这四个基本律句,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

例如七绝,以每个句子的第二个字为标准,只有两种排列方法

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

明月汉时关,

长征人未还。   

使龙城飞将在,

胡马度阴山。

每句的第二个字分别是:时、里、使、教,平仄仄平

匈奴不顾身,

貂锦丧胡尘。

无定河边骨,

春闺梦里人!

每句的第二个字分别是:扫、千、怜、是,仄平平仄

如果七律,只要把上面的排列重复一次就可以了: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般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对仗。

初学者只要知道这种排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理解什么叫“粘”,什么叫“对”及其它专业的术语,随着兴趣的不断深厚,自然就慢慢地熟悉了。

 59   10评论
 分享

 举报

死记格律诗格律表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行为。如果不掌握格律基本规律和基本规则,就算你将所有格律表背得滚瓜烂熟,也毫无用处。因为写诗是一种思维创造,而不是简单填空。

基本规律和规则:

一、替

所有律句都遵循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而行规则,即所谓“马蹄韵”。

二、对

两句为联,上下句或上下联,平仄相对: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三、粘

两联构成一首绝句,联与联之间平仄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即一三(五言)或一三五(七言)可以有差异,但二四六必须完全相同。

仄仄平平仄(五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粘,)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便能组成四句有不同韵味的基本单元,通过“粘”的基本原理,可将绝句无限延长,成为八句的律诗,或十韵二十韵以上的长律或排律。

以上是首联无韵式的第一式。再将以上三四句和一二句调换一下位置,便得首联无韵式的第二式:

平平平仄仄(五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粘,)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想首联入韵,只需将五言的第三与第五,七言的第七和第五字调换一下位置,便得到首联入韵的两式,不再列表。

明白了上面几条,只要记住五绝第一式,所有格律表都能非常轻松推出。

以上列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不古板,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其中二四六分明是无条件的,必须严格执行;一三五不论却是有条件的,必须保证不出现孤平、三仄尾、三平尾(三平调)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为避免孤平,在保证二四六不乱打情况下,可将平仄稍作调整,仍是基本律句。如:

一、句内调整

仄平仄仄平,是个孤平句,可在第三位补个平声字:仄平平仄平,仍是基本律句。

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在第五位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下句调整。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那就只好下句在第三位多补一个平声,也叫拗救: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值得注意的是,句内调整是无害的,下句调整补好了也是个疤,不是万不得已,尽量少用。

三仄尾相对于三平尾(三平调),为害较轻,律诗中也常见,三平尾一般难让古人容忍,一经发现,即打入古体诗范畴。

教你一个搞懂平仄的窍门!

这方法真是高度概括,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废话最少😄😄😄😄

五律与五绝,只需记住一句“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就行,后面各句全从它变化而来。

变化的方式很简单,凡偶数句,与上句平仄相反,凡奇数句与上句平仄相同。

但是有一个例外情况:偶数句尾字若为仄声或者奇数句尾字是平声,那么尾字与倒数第3字平仄一定要互换。

写到这儿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对了,第1句也是可以押韵的,如果你愿意押韵的话,也可像上面这么整,就是尾字和倒数第3字平仄换一下。

七律或七绝也一样,就是每句多了俩字,所以只需要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后面的变化与五律相同。

完了吗?就这么简单?!好象完了😃😃😃

不过古人的格律更宽松一些,他们有一个口诀:135不论,246分明(五言为13不论,24分明),也就是说对于七言而言,每句的第1个字、第3个字、第5个字平仄可以乱来,可平可仄。对于五言来说,就是第1个字和第3个字可以乱来😄

是不是觉得,一下子让你轻松了好多?

那么下面再说两个规则,最后两个😄😄

一定要记住哦,最后5个字一定不能出现“仄平仄仄平”!这就是所谓的孤平!每句后三字不要全平或全仄。

这回真是讲完了,大家马上就可以做试验了!

 29   4评论
 分享

 举报

格律表?什么鬼?

资源共享一下呗……

我可以不负责任地说:格律表,我还真没见过!更别说背。



喜欢古诗,莫不是因为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荡气回肠的气概美,等等。

接触古诗词,或者打算写作古诗词,都绕不开的就是平仄和用韵,阁下要记住的,我个人理解,分两部分斗胆扯几句吧:

其一:关于平仄。

平仄,不需要刻意去背,给你个模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后把句子搬运、调配,就成为下面四种情况:

①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②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以上是五律,七律呢,咱们就在五律每句前加两个字,但有个原则,仄前面加平,平前面加仄,请看下面的模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管是仄起式,还是平起式,遵照前面五律就OK。

大家有没有发现?规律?可以在评论区得瑟一下啊。

只要模板倒背如流,就算我们不明白粘对、拗救、孤平,不明白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大抵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其二,关于用韵。

构成平仄基础的,便是四声,这个字怎么读,归属于哪一个调,这才是重点。

那么,格律诗要掌握的,甚至要背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平水韵。

用现在普通话的声调,去分析或写作古诗词,势必会影响平水韵的正确运用,因为,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早已经划分进别的三个声调中了,如果我们不知道、不懂入声字,那么,坚持用平水韵写诗,就会犯错。

我想,题主所谓的背,大概就算平水韵吧?的确,韵书参不透、弄不清,平仄自然出问题,这好像没什么巧劲儿,好比学驾照,从害怕、从陌生,一步一个脚印,总归会熟能生巧,从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都是个“手艺活”,好比游泳,呛几次水,从差点淹死就能起码不沉,所以,捷径没有,皆下苦功!

目前,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之争,严守平仄与自己高兴就好之议,始终没个句号,既然咱们要学,就要学到魂里去吧,别弄个四不像,还当是创新,那就LOW点了,不是吗?

 25   6评论
 分享

 举报

记忆格律诗平仄句式,可按理解推演、多读、多写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理解和推演

在正确理解格律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记住五言律绝正格平仄格式,即可演变出其他平仄格式了。

以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分类,有平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两类基本平仄句式,仄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两类,基本平仄句式,共四种基本平仄句式。

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字,诗家称之为“平起”;第二字是仄声字,诗家称之为“仄起”。

首句最末一字是平声字,诗家称之为“首句入韵”;首句最末一字是仄声字,诗家称之为“首句不入韵”。

“两两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这是格律诗诗句平仄用字组合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要求诗句内避免出现“孤平”(句中两仄夹一平,即仄平仄)、“三平尾”(句末三字连用平声字,即平平平)、“三仄尾”(句末三字连用三个仄声字,即仄仄仄)等,违背这一用字组句的原理,诗家称之为“失替”,失替的诗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格律诗上下两句为一联。律绝四句,依次是首联和次联,共两联;律诗八句,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共四联。

前一联的末句与后一联的开头一句平仄相同,诗家称之为“粘”;每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非“粘”非“对”的诗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五绝(五言律绝)正格平仄押韵基本句式如下供参考。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2.平起首句不入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3.仄起首句入韵

中仄仄平平(押韵)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再将上述律绝平仄格式复制粘贴一遍,就成了律诗平仄格式了。例如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格式和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式复制粘贴在一起,就成了五律首句入韵的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其余如上类推,我在从前类似问答中,已有详尽推演示例,有兴趣者可关注并点击我的头条号头像,进入主页后点击阅读具体内容,恕我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将五绝平仄押韵格式各句开头添加与五绝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就成了七绝(七言律绝)。

例如,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各句式开头添加两个与五绝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就成了七绝仄起入韵的平仄句式了。示例如下供参考(括号内是与五绝各句首开头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余类推,详尽内容请关注点击我的主页阅读,这里也不再一一示例赘述!

将上述律绝正格平仄复制粘贴为二,就是律诗正格平仄了。示例例如下供各位参考检验之: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①

(平平)中仄仄平平②

(平平)仄仄平平仄③

(仄仄)平平仄仄平④

(仄仄)平平仄仄平⑤

(平平)中仄仄平平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⑦

(仄仄)平平仄仄平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各句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正格原理,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简称为“替”。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上下双数位置平仄相反,诗界称之为“对”。

②③,④⑤,⑥⑦,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诗界称之为“粘”。

诗句末字平声,且在同一韵部,诗界称之为“韵”。

替对粘韵”,是自永明体以来,不断探索完善至今的格律理论结晶,是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是古今韵的桥梁和统一“度量衡”,格律是格律诗平仄押韵的统一标准,是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是格律的金字塔。

讥讽格律诗遵守平仄押韵规则是“戴着脚镣跳舞”、“没有灵魂的躯壳,味同嚼蜡”,打着“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的幌子,泡在故纸堆里,张冠李戴,罗列一大堆古体诗例,冠冕堂皇地否定平仄“替对粘韵”的“改革创新”,无异于炸平格律之塔,废止格律体裁“游戏规则”,灭亡传统艺术瑰宝,停止诗歌体裁分类!

既然要参与格律游戏,就得遵守遵守游戏规则。思想内容与相应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表达真情实感的思想内容与“意境”,是主观标准,受三观左右;体裁形式是客观标准,不受三观左右。这是评价相应诗歌体裁作品的最高境界和“好诗”标准,而不受某专家学者大佬名人个人主观喜好所左右,不是简单互粉点赞或贴标签否定所左右的。要不,诗仙当时不也“使我不得开心颜”吗?诗圣当时不也“潦倒新停浊酒杯”吗?

其次是多读

坚持用格律常识和相应的声韵系统审美探讨交流。例如杜甫《绝句》之一,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七言“宽格”律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仄平

在正格中,首句第一字当“平”却“仄”;第三字当“仄”却“平”,导致“三平中”,似乎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正格原理。然而,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条件下,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变式之一。

第二句第一字正格当“平”却“仄”,导致“孤平”,似乎也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正格原理。然而,依据诗界认可的“前宽后严”潜规则来看,属于诗界认可的“宽格”之一。

第三句第三字正格当“仄”却“平”,导致“三平首”和“中孤仄”,同样是“前宽后严”潜规则下认可的“宽格”变式。

第四句第一字正格当“仄”却“平”,导致“前孤仄”,同样是诗界认可的“前宽后严”的宽格变式例子。

再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仄起首句不入韵五言“宽格”律绝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

前三句完全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的正格原理。末句第一字在正格中,当用“平”,却用“仄”,即成“三仄首”,似乎也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原理。然而,依据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条件下,“一三五不论”和“前宽后严,仄宽平严”诗界潜规则,进行变格后,就是诗界认可的“宽格”了。

综上所述,格律诗平仄变格是有条件限制和相关理论依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意境优美,不拘平仄,瑕不掩瑜”!否则,很难通过诗词网站的工具检测。格律诗初学者宜以五言正格起步,熟练后逐步过度到七言正格,最后过度到诗界认可的变格。一味追捧网传畸格怪体(不才已有一系列相关诗论文章,限于篇幅,恕我不再赘述),无异于邯郸学步!

再次是多写

在头条创作中练笔,养成完稿后检测平仄符合要求后再发表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熟能生巧。不才对此深有体会,多写能帮助加深格律诗平仄句式的记忆。不才以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拙笔一首以抛砖引玉:

互慕才是真缘(原创)

五绝·八寒(中华新韵)

单丝难做线,

互慕毕生缘。

若是三观异,

夫妻事必悬!

不才在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正格用字组句原理,在诗词网站检测中每试不爽。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依据诗界认可的潜规则,“前宽后严,仄宽平严”,就能掌握和鉴别诗界认可的“宽格”。拙作检测结果截图佐证如下供各位参考验证。

 53   4评论
 分享

 举报

对平仄之我见

古人的一些诗篇到了今天,出现了不符合平仄和押韵,但我们读起来没有感觉出来,更没有感觉她有什么不好,而仍是那么美。这说明,平仄在写诗中根本就没有说的那么好,有什么能增加诗篇美的作用。所谓古人为得一既合乎平仄又合乎押韵的佳句要捻断数茎须,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正因为多数人受此限制,每个人写出的好诗篇不多,也不能多出一些象李白这样的大家。只有李白,不受此约束,能平仄则平仄,能押韵则押韵,若不能,则均可舍弃,但有一点,意境美永远不能舍弃,所以,只有他才能写出很多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也正因为他蔑视这一约束,才能出口即名篇,一气呵成,毫无造作的艰苦,实在霸气,写出的名篇也多。切不可为了平仄、押韵而坏了意境,或减弱了意境美的效果,那是在舍本求末。总之,平仄在今天的写诗中已无意义,诗读出来好不好听,有没有音律、韵律、顿挫感的美,是要靠诗朗诵者的朗诵水平,而不是靠平仄。平仄它不是音乐,它根本没有美感,诗只要读出来顺畅,没有怪怪的感觉就可以。平仄本身就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如果平不能与平相对,只能与仄相对,而仄却不是一个音,而是2~3个音,这显然不是一个严谨的对称原则,唯独第二、第三声只能与第一声相对,第二声都也不能与第三声相对,这显然不科学,因为把第一声不能与第一声相对,第二声不能与第二声相对,第三声不能与第三声相对,这是合理的,因为相对的话,就有重复音(乐、调)之嫌,但第二声与第三声之间也不能相对,这就完全说不过去。所以,平仄的规定其本身就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古人发明的东西有好的有坏的(如同中医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并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正确,对这种不好的、没有作用的平仄限制就完全可以、而且是应当摒弃。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更先进的能增加诗词美的规则,当然就是没规则,以意境美为中心,押韵、对称还是要坚持。给诗词配乐就是一种更高级、更优美的形式,而不是用平仄。古词是配音乐来唱的,古人用固定的音乐调(词牌)去配各种词,显然也是不科学的,应当根据意境内容,每词配一调(乐)。诗虽然是用来吟的,但配上乐来吟更优美(配乐诗朗诵),而不是靠诗的平仄。诗词配上音乐朗诵,再配上今天的高科技影像,则是更优美、更高级的形式。时代、科技在发展、进步,文化也要向更完美、更高级发展,使古文化更完美才是正确道路,而完全舍弃高难的古文化,专用低、易的白话文,则是文化的大退步!正确的应古文化与现代白话文同存,能力强者用古文,能力差者用白话文,写文章用古文,描述科技上的东西用白话文,政府国文则可以古文与白话文同用。使古文化更优秀才是我们要坚持的,固步自封不可取,千年不变也不明智。但以现代白话文完全取代古文则是大错特错,是文化语言的大倒退,只求易,不敢难,所以导致今天创作不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19   2评论
 分享

 举报

记住格律诗格律表不要死记硬背,只要记住最基本一个五绝就可以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五绝格律

1、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以上可以得出规律,每一句作为头一句,推出了这四种基本格式。五律,就是在五绝上重复一下五绝格律就行了。

七绝是在五绝格律上,前面加上两个不同平仄,例如,五绝中前面两个字是仄仄,那么七绝是在仄仄前面加上平平两个字就行了,以此类推。七律在七绝基础上重复一次七绝,也就是两个七绝合在一起就是七律。

 40   4评论
 分享

 举报

格律诗主要包括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这几种基本形式,以及依此发展出的排律。

格律诗的格律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记往律句的四句基本句式,通过粘和对的组合,便可得出律、绝的各种格式。

一、两对基本句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1、中是指该字可平可仄。

2、五言去掉开头两字即可。

3、平声尾必定为押韵句。


二、平仄的对与粘

对,就是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粘,就是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

三、组合方式

1、任何一句基本句式均可作为起句。平声尾的称为首句入韵式,仄声尾的称为首句不入韵式。

由于第一个字基本上都是可平可仄,因此要看第二个字,是平声的称为平起,仄声的称为仄起。

例如: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作为起句的,称为平起入韵式。以“中平中仄平平仄”作为起句的,称为平起不入韵式。

2、习惯上我们将诗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如律诗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绝句在格律上也可看成两联。每联的对句一定是平尾,(押韵)。

3、除首句入韵式的首联外,每一联的平仄都要相对(因部分字可平可仄。主要看二、四、六字)相对的意思是起句是平的,对句必须为庂,实质上,如基本句式所列,只有两种形式。

4、联与联之间(如二、三句)平仄要相粘,相粘的意思与上句的平仄相同。上句是平的,粘句必须也是平,(还是看二、四、六字)。例如:

第二句: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句:中平中仄平平仄

5、首句入韵的(平收),第二句必定是另一句平收的基本句式,实际上也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基于以上要点,只要记住两对基本句式,通过粘和对进行组合,便可得出格律诗的各种格律表,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律诗的颌联和颈联要求对仗。

回答悟空兄:

我认为,在我们讨论怎么记住格律的时候,应该先弄明白一个问题,格律值不值得下大功夫记住?

我认为不值得,宋词的出现,是对唐诗的颠覆,比格律更灵活。

平仄是文字发音的抑扬,有抑扬变化才有韵律,这就是古诗可吟可歌的韵律美。

感情丶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平仄毕竟是形式、是躯壳,都完美更好,不可两全时,果断舍弃形式。你自己拿不准合不合格律,别写七律,只写标题,不会让高手笑话。

中国的七律,发现了音乐的七个音阶:斗、来、咪、发、骚、拉、西,但我们祖先没深入研究下去,让洋鬼子把格律变成音乐了。

中国的憾事太多了!

 31   2评论
 分享

 举报

针对你的问题,格律表之说概念模糊。你是指近体诗格律的具体表现,近体诗的格式,还是指用韵?针对这三点,我们一个一个谈。

近体诗格律的具体表现

说格律的具体表现,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格律诗。

通常来说,格律诗即近体诗,包括律诗跟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分五言和七言。押平声韵。都是隔句押韵,都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转韵,不得同字押韵。起句则可入韵,也可不入,看你表达。

总体来说,绝句也好,律诗也罢,近体诗遵循“一句之中平仄交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相粘”这样一个大体的原则。由于汉字的双音节特点,重音在偶数位上,故律句的第二、四、六个字是关键。平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上面。

律诗与绝句最大的区别是多出了后面四句,或者说中间四句。平仄、拗救、相对、相粘、押韵这些两者是相同的,对仗则成为律诗必有的要求,绝句不作限制,但一般以散化为宜,少数对仗的出现反而显得异类。

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竟然将四句写成了两副对联。前两句还好,出语天然,后面就人工的斧迹比较明显了。

近体诗的格式

不像词调的变化多端,动辄上千种变体,近体诗一共只有16种格式,熟悉了这16种格式,无论对诗词的理解还是搞创作,都是大大的受益。

16种格式中,律诗跟绝句各占8种。我们先看绝句。为方便起见,以例图说明。图中圆圈带点的部分表示可平可仄的地方。

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式、押韵式

如图。是五、七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大家可以对照着一一对比。其中关于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例子,诗中的“别”字和“折”字都是入声字,当然是仄声,不可以普通话读。

至于绝句的平起押韵式,只需要将五绝中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七绝中的第一句改为“⊙平⊙仄仄平平”,后面就完全一样了。

二、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式、押韵式

如图。是五、七言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大家可以对着一一比照。同样要注意的是,关于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的“白”字是入声字,王维那首七绝的“独”字和“节”字也都是入声字,不以国语读之。

至于绝句的仄起押韵式,只需要将五绝中的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七绝中的第一句改为“⊙仄平平仄仄平”,后面也是完全一样了。

三、律诗平起首句不押韵式、押韵式

如图。是五、七言律诗平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大家可以对着一一比照。同样要注意的是,关于李白的五言律诗之“郭”、“白”、“别”字都是入声字,不可以国语读之。

至于律诗的平起押韵式,只需要将五律中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平(韵) ”,七律中的第一句改为“⊙平⊙仄仄平平(韵) ”,后面也就完全一样了。

四、律诗仄起首句不押韵式、押韵式

如图。是五、七言律诗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大家可以对着一一比照。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杜甫的五言律诗部分,其中的“国”、“别”、“白”字是入声字,最后的“胜”字也读平声。七言律诗的“伯”字和“失”字也是入声字,这些都不可以国语读之。

至于律诗的仄起押韵式,只需要将五律中的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韵)”,七律中的第一句改为“⊙仄平平⊙仄平(韵)”,后面也是完全一样了。

关于拗救

上面这些都是正格和一些简单的变格,并没有涉及复杂的拗救。大体来说,拗救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句自救,一个是对句相救。比如诗中出现了五言中的“平 平 仄 平 仄”,七言中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的句子,就属于本句自救。比如杜甫的“凉风起天末”,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同样,当五言诗中的出句出现了“⊙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甚至 “⊙仄仄仄仄”这样的句子时,也就是拗句了,对句必须是“⊙平平仄仄”方可拗救。也就是第三个字一定要是平声。

如孟浩然的五律《与诸子登岘山》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出句就是“⊙仄仄仄仄”的拗句,对句第三字就是平声补救。

同理,当七言诗中的出句出现了“⊙平⊙仄平仄仄”, “⊙平⊙仄平仄”,甚至 “⊙平⊙仄仄仄仄”这样的句子时,也就是拗句了,对句必须是“⊙仄⊙平平仄仄”方可拗救。也就是第五个字一定要是平声。

比如陆游的七律《夜泊水村》的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出句就是“⊙平⊙仄仄仄仄”的拗句,对句第五个字就是平声补救。

近体诗的用韵

这个不必多说。现在是双轨并行制。要么遵从清人编的《平水韵》,要么顺从现代汉语拼音。前者需要查看,后者需要普通话好。看你怎么选了。

 8   3评论
 分享

 举报

作诗写词或是別的文学作品讲格律,那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文人雅士乃至上层社会在诗词发展过程中,总结定格的一种模式規律,也是被大多数人在写作过程中接授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实践经验总结,我们現代人要记住和掌握它,但大可不必死记硬背。先按自已的喜好心德,体会,意境把诗写起来,作起来,写的过程中注意韵律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已高兴,別人喜欢,有顺序,有意境,就可以了。慢慢的格律就会记住了。再者很多民间流传的歌谣,小调,顺口留也不讲格律,在民间喜闻乐見,有的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经久不蓑,不是很好的民俗诗赋吗?我认为,初学者特别是年青人即要与时具进,多歌颂我们的新时代,抒发自已的情怀又要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不拘一格。老同志即要对新人多指导传教,也不要按老規柜去完全要求指责。随着現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高漲性趣

,一个新的诗词歌赋的时代必将到来。

 11   1评论
 分享

 举报

1、按照《钦定词谱》:平声○ ;仄声● ;中(本仄可平)◎ ;中(本平可仄) ⊙;押仄声韵▲;押平声韵△ 。

2、按照《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词谱):平声-;仄声 | ;中(可平可仄)+。

3、按照《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词谱):

平声○ ;仄声● ;中(可平可仄)◎ (或者⊙);押仄声韵▲;押平声韵△ 。这是将《钦定词谱》的记谱方式运用到《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词谱)中去的表现,由于《唐宋词格律》中的“中”(可平可仄)不分“本平可仄”和“本仄可平”,所以此种记谱方式与《钦定词谱》的记谱方式有一定的区别!

4、直接用汉字进行标注,平声简称“平”;仄声简称“仄”;可平可仄称为“中”。

以词牌“生查子”的格律要求为例:

1、如果使用上述第一种记谱方式,它的词牌格律如下,上阕:◎◎◎⊙⊙,◎●○○▲。◎⊙●◎○,◎●○○▲。下阙:◎◎◎⊙○,⊙●○○▲。⊙●●○○,⊙⊙◎○▲。

2、如果使用上述第二种记谱方式,它的词牌格律如下,上阙:+||--,+|--|(韵)。 +||--,+|--|(韵)。下阙: +||--,+|--|(韵)。 +||--,+|--|(韵)。

3、如果使用上述第三种记谱方式,它的词牌格律如下,上阕:◎● ●○○,◎●○○▲。 ,◎● ●○○,◎●○○▲。下阙: ◎● ●○○,◎●○○▲。 ,◎● ●○○,◎●○○▲。(“ ◎” 也可换成 “⊙”)

4、如果使用上述第四种记谱方式,它的词牌格律如下,

上阙: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下阙: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37   1评论
 分享

 举报

本人拟以一顺口诀,一句定格。不知对友诗爱好者,有没有帮助!即一句为句,二句为联。135﹤不论>246对粘。

句相对,

联相粘,

格律在其间。

平三尾,

改平用仄颠。

莫孤平,

135字调平换。

对仗吟韵莫忘记,

规范自成篇。

字有义,句有理,

成章意自现。

典故画龙睛,

字字能接连。

识性善用记心间!

山野居士、心得

这次不再删掉!

无论排律有多长,该无仿!

一句定格!

哪管什么平平仄,仄仄平句式。

 15   1评论
 分享

 举报

记住这些就能写出一首好诗吗?

古诗用寒舍,新诗叫陋室

古诗用残秋,新诗叫瘦秋

古诗用梯苔,新诗叫春阶

古有大江流日夜,今有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有十八居外睡罗汉,今有灵魂出窍把鬼奸……

诗,是中华民族文学文明的经典,也是伟大复兴未来社会的新纪元。束缚是陈旧社会的封建,自由是剥开云雾重见蓝天。

画蛇添足难为虫

被窝迎亲喜是空

裹兜只有三颗米

走遍天下不满升

————————

 7   2评论
 分享

 举报

诗的格律不必死记。根据平仄粘对的规律,只要给出任何一句的前两个字,都可以推出整首诗的每个字的平仄。随便找几首格律诗练习几次即可得心应手。

词得记一些常用的词谱,但绝大多数词牌还得看着词谱来填。因为八百多个词牌,二千三百多个变体,我们不可能全部记住的。

 63   评论
 分享

 举报

谢邀,格律诗的格律表其实还是比较好记得,以下是基本的一些规则

★★★★四个基本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没有括号就是五言的,加上括号就是七言的。

★★★★三条组合规则

1) 单句之内,平仄相间。

2)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那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绝句和律诗的要求

绝句的概念和要求:

1). 一共四个句子。

2). 每句五个字(五绝)或七个字(七绝)。

3). 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求属于同一个‘韵部’。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通常五言正格首句不入韵,七言正格首句入韵,且一般押平声韵,举个例子,比如说七言绝句,你要首句入韵,就选A,D句式,如果首句是A句式。第二句由于也需要押韵,且一联之中平仄相对,那第二句你只能选D句式,第三句由于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只能选B句式,再按一联之间平仄相对,最后一联只能选A句式了。

A)(仄仄)平平仄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照此办理,如果首句D句式,第二句由于需要押韵只能A句式,第三句由于要与第二句平仄相粘,只能选C句式,最后一句由于平仄相对,就只能回到D句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不入韵,那可以选B和C,按照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的规则我们可以排一下。

B)(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的也一样,所以其实完全不用记,把括号里的两个去掉就是了,律诗其实也一样,所谓‘律诗’,是由八个五言或七言‘律句’(合符平仄规律的句子)组成。这八个句子两个一对,又称为‘联’。那么一首律诗就有四联。这四联有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则可对可不对。而对于绝句来说,两联是可对可不对的。

当然格律诗虽然严格,但严中有宽。古人留下了宽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一来,就宽大的多了。

一三五不论?

七言诗毎行规定是七个字,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可平可仄,自由选用,就叫做不论。

二四六分明?

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平仄按规定不变,不能自由选用,就叫做分明。

在这个变与不变的前题下,律诗还要禁忌犯孤平。

什么是孤平?

在一句诗里除去结尾的字以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格律诗的第一大禁忌。

什么是三平调?

格律诗尾句三个字都是平声字,就叫三平调,这是不允许出现的,那么三平调就是格律诗的第二大禁忌。

即然有了三平调的说法,那么就有了三仄调的说法。

什么叫三仄调?

格律诗尾句三个字都是仄声字,就叫三仄调。三仄调是格律诗的第三大禁忌。

有了这样那样的不允许,便产生了格律诗的拗救之说,拗救一般用起来少之又少,尽量避免,除非你觉得你的诗不换个字就真的严重损害了你的诗意。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40   5评论
 分享

 举报

学习创作旧体诗词,格律是一道必须迈过的门槛。有不少人有志于旧体诗,但在看似繁复的格律面前无从入手,因而采取敬而远之、避而不用的态度,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像旧体诗。

其实,掌握旧体诗的格律并不难,也不一定要生记硬背格律表,除了多读多写以外,只要记住几点基本规律就可以。

(一)熟记基本平仄句型

(1)五言诗律

    五绝是最简单结构,其两联句子(四句)的平仄音律,是一切格律平仄的基础,必须熟读牢记。

以五绝正体仄起为例,格律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四句基本句型,可以分别作为诗的首句,然后续以其它三句型,从而构成了以下的四种五绝的体式:

        仄起(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

平起入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平……)

        平起(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

仄起入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

我们分析一下五绝的平仄结构,可以发现四句基本句子组成了上下两联,遵循格律诗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规则~粘对。

“对”就是在一联中,上下句(习惯上称为出对句)对应位置的字,要求平仄相反;

“粘”,就是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与上联对句第二字相同(其余类推)。

律诗为八句四联,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下面以仄起首句入韵五律为例(其余类推):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首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颔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颈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尾联)

对照分析可见,各联上下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句;颔联出句(即第三句)第二字为平音,与首联对句(即第二句)第二字相同;

颈联出句(即第五句)第二字为仄音,与颔联对句(即第四句)第二字相同;尾联出句与颈联对句,也是如此。这就是粘句。

所以,记住五绝四句基本句型,掌握粘对原理,五律平仄也就没有问题。

(3)七言诗律

掌握五言格律平仄后,七言也就迎刃而解。

实际上,七言格律诗增加字数,原为便于扩展诗词的内涵,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后五字。七言格律的平仄也一样,只不过在五言的四种基本句式前,分别添加两个相同的音节,而且此音节与原来的五言前面的两字相反而已。

举平起七绝为例(其余类推),它是由仄起五绝扩展而来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括号内,是加在仄起五绝句式前的两个字,于是变成平起七绝。

同五绝一样,七绝的这四句平仄句型,是所有的七言律诗的基本句型。由此起句可以分别构成各种平起、平起入韵、仄起、仄起入韵等七言诗体。

与五言诗同理,运用粘对可以从七绝扩展为七律,此处不再赘言。

(二)记住某些要点

(1)格律的放松

如果严格按照上述格律要求,有时会令诗人难以兼顾意境(内涵)与音律,影响创作质量与推广普及。所以,从古代开始就有所放松,对音韵影响较小的音节,平仄不加约束。一般而言,对于单数位置的音节可以不拘,双数位置则严谨,即俗称135不论,246分明。

(2)某些必须严格遵守

并非所有的诗句都可以135不论,有几种情况,必须硬背牢记,严格遵守格律:

a,五言诗中,只有13可以不论平仄,245不能改动。

b,基本格式中,凡遇到平平仄仄平,则不能改动一音。

c,七言诗中各句的后四字,均不能违反原有平仄格律,若其中有平平仄仄平,则后五字不能动。

e,略谈押韵

俗话说无韵不成诗。律诗的双数句必须押韵,而且要押同一个韵,还要是平音。是否入韵,一般用《平水韵》或者《中华新韵》作参考,亦可以用字典发音为准。单数句除首句入韵诗体外,其余一般不需押韵。

凡是首句以平音收尾,此诗必为首句入韵诗体;这种诗体的首句与其余双数句都应押韵。

以上所述,只是最简单的平仄韵律。旧体诗格律还有许多内容,但作为普及,不在这次讨论的范围。

(配图取自网络)



 51   6评论
 分享

 举报

问题: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

前言

其实不用记住,只要经常写,自然就记住了。一开始就对照的格律写,写完了再改,改到符合格律为止。这只是一个熟练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一、四种基本句式

格律诗就是四种基本句式 ,按照对仗黏连的规则组合到一起。

1、四种基本句式是:

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四种句式背过不难,就是两个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仄仄;两个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平平;加【 】的意思是可平可仄。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仄】仄平平【仄】仄平;夔、落,可以平可以仄,其他的字平仄不能改动。
每依北斗望京华。【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北,可以平可以仄,其他的字平仄不能改动。
听猿实下三声泪 ,【平】平【仄】仄平平仄
奉使虚随八月槎。【仄】仄平平【仄】仄平
画省香炉违伏枕,【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楼粉堞隐悲笳。【平】平【仄】仄仄平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已映洲前芦荻花。【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的这首诗是严格按照七律平仄写的,我标注的平仄句式完全吻合,如果有些字你觉得不对是因为今古音韵的不同,例如第七句:看,古韵有平仄两声,意义相同,这里用平声;第五句:伏,古韵是入声字,属于仄。

二、四种格律诗体

四种基本句式,每一个句式作为首句,后面的几句会根据对仗、黏连的规则,形成四种诗体,下面是我以前做的四首藏头诗,按照四种诗体写成:

1).仄起平收式格律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雨江风不觉寒,南楼独倚小阑干。春光骀荡偏宜酒,早把烟波醉眼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觉,入声。看,平仄通用,此处作平声。

2).仄起仄收式格律诗 :【仄】仄【平】平平仄仄

江畔钓舟横野渡,南园谢燕绕帘帷。春君应爱桥边柳,早晚牵风左右吹。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

3).平起平收式格律诗:【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吹破小桃红,南国烟光细雨中。春事不因人事改,早寒天气古行宫。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注:有时候平仄会用这种符号表示:〇表示平;◎表示仄可做平;●表示仄;⊙表示平可做仄。

4).平起仄收式格律诗:【平】平【仄】仄平平仄

江云自在江风暖,南陌长亭尽折枝。送沧波舟一叶,早梅疏影寄新诗。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折,入声。

一开始就严格按照这种格律练习写四种绝句,不要考虑什么意境,写上十首自然就记住了。

三、两种变格+拗句

有一种句式“◎仄⊙平平仄仄”,有两种变格,在唐诗里非常多,被认为是格律诗的正常现象,就是“◎仄⊙平-------平仄仄”后面三个字有变化

1、“◎仄⊙平------仄仄仄”叫做三仄尾

李商隐七律《流莺》后四句: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第七句,曾苦伤春不忍听, 中仄平平仄仄仄。

2、“◎仄⊙平------仄平仄”叫做鲤鱼翻波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降王母,【仄】平仄。

3、拗句

初学诗,拗句知道即可,先把前面的几种绝句写好就不容易,如果要了解可以看看《老街诗词闲话11-格律诗怎么救拗?》

结语

学习格律诗不需要考试,所以学习的时候,就把格律表放在眼前,照着写即可,这是个熟能生巧的技巧,没有什么玄妙之处。

一开始写好四种绝句,然后学会那两种变格,然后再学习五七律。

关于孤平、救拗,是以后的事情。

@老街味道

 37   5评论
 分享

 举报

简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在不孤平的条件下允许的,另外律诗只有仄起仄收和平起平收两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