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的脸为什么那么冷?

 重兵Ys不良人 2020-03-07

作者:余点

本文授权自:Queen主义(ID:queenzhuyi)

关注女性成长,探索女性美学。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想搞清楚。

因为我家里有几个人是医生,我的社会关系里也有不少人是医生,他们不论何种长相、性格,大多顶着一张冷脸。

尤其在我潜入他们上班场所时,我发现,上班时的他们和下班玩闹时的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那严肃和冷静,令我感到陌生。

拜时间所赐,这些年我渐渐有资格站在平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我不熟悉的“物种”。我主要是通过听医生朋友在私人聚会上抱怨自己的工作,以及看医疗题材纪录片两种途径去了解他们。

像《手术两百年》《急诊室故事》《生门》,都非常不错。《人间世》当然更好,但这个级别的虐心之作,老实说第一季我只看了三集,承受能力就撞了天花板,客厅纸巾不够用,整个人一天都蔫眉耷耳,苹果肌掉下来,难以振作。

我最近在看的《中国医生》比《人间世》轻松温情些,聚焦国内各地区6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血液科、烧伤科、整形科、心脏外科等科室,结合真实的患者病例,展现医护群体的日常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的冷脸是怎样形成的。

这片子上来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我。

河南省人民医院朱良付主任,对着镜头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病人老头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要把你撕成碎片!’

我看片时正在吃橙子,赶紧放下了,他又说:“可我跟那个老爷子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慈眉善目的,我们交流得很好的。”

我叹了口气,又拿起橙子,朱主任又说:“老太太一边这么投诉我,一边说:‘我近来血压高了,你再给我看看。’”

我又放下了橙子。寥寥三句话里包含的峰回路转,真是使人无心下咽啊。这也是我决心观看这部纪录片的理由:不深入其中,你永远不了解医生们到底在经历什么。

这些医生的工作被例行的查房、打持久战的手术、不厌其烦地与病患沟通、回家后的科研与论文和周末的学术会议与出差填满。观察他们的生活,你会不断反向审视自己的工作节奏——自己是不是太休闲了?太散漫了?到底有没在创造价值?

论工作环境,很少有人能跟医生比“”吧?医生从环境中接收的负能量,从吃过早餐就开始了:各种仪器吱吱地响,各项生命指标直钻心,走廊里到处是无可奈何的病人家属,消毒水混杂着令人抗拒的异味。

病房是这样,门诊也同样的压抑。很多病人都是看个病就走了,我却曾有幸在某医院消化科门诊,观察过一个上午。

屋子始终被挤得水泄不通,医生边看病边奋笔疾书边维持秩序,一天五六十个病人,还不包括调头回来三四次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的。

你就看吧,一屋子的人间痛苦实相——捂着肚子大颗流汗的,弯着腰被人搀扶的,控制不住小声哼哼的,一会儿来个宫外孕的女生当胃病看、你看不准就出医疗事故的,一会儿来一家人推着老奶奶、讨论有没有钱治病声泪俱下的。

作为医生,甭管心里多别扭,都得和病人近距离接触,对待病人要无差别:有眼屎的、不刷牙的、头发油腻到能炒菜的、举止粗俗言语伤人的……医生都要与对方耐心交流排泄物的各项评测,再附赠介绍检查步骤,一天重复数次。

最后我实在不耐烦了,离开了诊室。以我的境界,一年300多天这样上班,怕是给多少钱也不想伺候。临走前瞥见隔壁肛肠科大夫在一本正经地跟病人开玩笑,那没心没肺的样子,让我差点忘了他每天和几十个肛门打交道。

《中国医生》里,女医生看着主治医师的背影,平淡地介绍:“一天五六台手术,做到半夜12点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凌晨了后面还排了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才休息。”然后坚定地发了牢骚,“以后绝不让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也根本没有生活质量。家庭?根本没法管。

片子里有个高大的心脏外科主治医师,有严重的颈椎病,经常疼得动不了,睡不着觉,好几次他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

镜头里,他刚做完17个小时的大手术,一个人歪歪扭扭走到角落里的按摩椅前,躺下,面如土色,却突然有点小确幸地说:“这是我特别申请的,我这还算挺幸福的,因为大多数外科医生没这个待遇。”

这点特权看得我还有点小心酸。

还有个28岁、五官俊朗、皮肤白净却常常表情凝重的小帅哥医生,放在男团里,好好运营粉丝能过六位数。

他是烧伤科的才俊,每天要面对面目全非的病人,安抚、换药、安排手术。

有次来了位煤气爆炸后全身95%以上烧伤的重症病人,60多岁,从头到脚裹着白纱布,几乎已经失去人形。小帅哥需要每天手脚麻利地给他全身换药:揭开一层层纱布,到处是不忍直视的模糊血肉。

我在屏幕外跟着“嘶~嘶~”地叫。

“全身伤口都必须打开,跟酷刑差不多吧,类似往千万个伤口上撒盐”,因为痛苦得几乎无法承受,这样的病人又很多,所以小帅哥很擅长的工作方法是“一边哄一边换药”。

除此以外,他还非常耐心地和病人的儿子、儿媳进行了多次谈话,给他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病人的病情,鼓励他们坚持给病人治疗。到了最关键的植皮手术环节,他还积极提交材料给医院基金会申请公益款项,跑前跑后,为这个病人倾注了极大心力。

结果,手术前夜,当小帅哥走进病房,发现人去床空。

病人的儿子最终放弃了治疗,理由是家里没钱,仅有的钱投到一个小工厂了,现在抽不出来。

小帅哥之前多次说过,不植皮感染几率会很大,病人朝不保夕,现在出院相当于放弃了老人的生命。

但面对这样的结果,无论前期付出多少,每次他只能被动接受。

镜头里他一手抓着烧伤科特有的、曾每天给老头翻身换药的金属床,一边嗫嚅:“我们科室前辈说过句话,对于很多重度烧伤患者,其实治疗到最后,往往还没有碰到医术的瓶颈时,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生死面前,多有真相。每天近距离接触不同家庭,贫富有别的处境、南辕北辙的观念,够现实、够残酷,无粉饰无掩盖,掐灭你的侥幸,一枪枪打烂你的心脏——就是这些,经年累月地强行塑造出一个28岁的老灵魂。

“为什么医生看起来很冷酷,因为你的极限这次被抬高一点,下次又被抬高一点。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状况,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

还有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孙自敏主任,工作环境更残酷。

20世纪90年代,他们曾经做过全科室白血病的15年回顾性分析,你猜得出个啥结果?

所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最后都死了。

全军覆没。也就是说,科里这么些医生,勤勤恳恳工作了15年,全白干了,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

这简直是宇宙给人类搞的黑色幽默。

“我当时就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每天面对的就是苍白的脸、无力的面容,病房里永远没有一点欢笑。医生虽然苦,但成就感可以支撑着干下去,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费了那么大劲,治疗的病人都死了。那我们到底天天在做什么?”

这就是在医疗手段跟在疾病后面跑的阶段里,普通医生面临的残忍境遇。如果说每个家属丧失亲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那么这样的打击,贯穿了医生几十年的职业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看上去大多谦虚谨慎,难以随便张扬自我。甭管多么自以为是的人,一旦进入医学的领域,便可立刻察觉到自己什么都不是。

肿瘤科的另一个女医生说:“我们科前辈总结过,不要和病人做朋友。因为你投入的私人感情越多,后面你的自责、失落和伤心会越难以承受。你会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

这些可能也都是医生冷脸的原因。

近年一些事故的发生,才让大家开始关注医生群体的工作与生活,才有很多人感叹:原来医生是这么苦一个职业啊。

有些人瞅着个别医疗明星收入多,不免一边选择性忽略他们背后的付出,一边客观性忽略医生和医生之间的种种不同——小医院医生与大医院处境不同,公立医院医生与私立医院处境不同,医疗明星与基层普通医生处境不同,一个医院不同科室的两个医生,也完全不同,同一个医生的从业前十年与成熟期都不同。

如果真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对医生们起了点报答之心,我看不如好好花点时间,真正了解一下大多数人的处境。这也许是他们最想要的帮助了。

我在美国定居的朋友看了国内层出不穷的“伤医”新闻,比我们反应还要大。毕竟在国外做个手术,排队排几个月是小意思,他们流行讲“得了小病拖一拖,也就拖好了;得了大病拖一拖,人拖没也就省事儿了”。

在国外,平时预约一次医生,至少要等几天,急诊也要等几个小时。有些人这次见完医生,有病没病的先把下次约上。哪里像国内这么方便,感冒腹泻随时往医院跑,当地能看的常规病还可以往北上广的大医院跑。

有次这朋友突然回国,跟我报备,我问:“你要结婚了?”他说:“不,拔智齿。”

美国拔要2万块,还得排队一个月,不如买张机票回来拔。

这些见闻使我每次去欧美国家,看到那些白人天天公园长跑、浑身使不完的劲儿,就会条件反射地想:是啊,你们确实得好好锻炼,谁让你们不敢病。

哦,还想说一点,其实在我看来,很多医生一辈子都没什么“生活情趣”,职业限制了他们的时间和自由,工作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趋近保守。医生的家属们常常抱怨,嫁给医生是天下最不浪漫的事——你撒娇,他要去加班;你哭闹,他要去加班;你提分手,他说等我加班回来;你说我这疼那疼,他看了一眼说,不要紧。

这次疫情不是最能说明问题了吗,原想好好过个年,一只蝙蝠就把全国的医生全调走了。

我见过医院家属院里,每天天蒙蒙亮就骑着自行车去医院的返聘的老头老太太,七八十岁了,没享受过什么“爱好”和“休闲”,坐门诊一坐就是一整天。

还真不是就缺那点钱。你问他到底图什么,他说,看了一辈子病了,不上班不知道干点什么。

可惜说了一大堆,人们对医生的感情总是被毁掉。人们一方面把对死亡病痛的仇恨,都发泄在医生身上,另一方面无法一分为二地看到,每个群体里都既有精兵良将,也有虾兵蟹将。

魅力四射的张文宏医生让我们知道,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拿医生当神奇小天使,要接受他们是普通人的事实。他们只是人通往死亡道路上的拦路者,不是死神本人。

最后想跑个题。混社会多年,我发现,对谁都如天使般热情堆笑的,并不一定是真善良,也可能是他“善良”的成本很低。反而很多冷面直肠刀子嘴的人,往往最终被证明靠得住,没有风花雪月,却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许真正的软东西,注定要进化个硬壳来自保的。顶着冷脸的医生,观察久了,会发现他们比谁都心软。

不谙世事时,我们都喜欢表面的周到和热络,却不会欣赏那些理性疏离背后传递出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审慎。和习惯性的灿烂笑容相比,它们明明有另一种味道。

我们都吃这么多年饭了,相比一眼看透的可爱,难道不能学会欣赏复杂一点、后劲十足的可爱吗?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医生》剧照

本文转载自Queen主义(ID:queenzhuyi),关注女性成长,探索女性美学,你最专业的女神修炼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