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对单身女性的评判何时能消?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3-07
《剩女》海报

这个词显然是不好、不公允的,但正是用这个标题,才说明了这一现象一直存在。作品聚焦三个中国女性,以纪实的方式说出她们的故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
我们躲在屏幕后面,很容易评这评那。但是,很多事情你不去经历,不证明矛盾就不存在,残酷就不存在。《剩女》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价值在某些时候的单一评价性、被不公平对待性以及溺水般寻不到基本尊严的痛苦、困惑。至少镜头前那些女性,她们是有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的。
第一个女主角华梅(音译)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一个悲哀的现实是,当到了一定年龄没有选择婚姻,人就会进入一个无穷的跟别人解释自己人生的过程。但是:我为什么有义务跟你解释我的人生?具体,又关你什么事呢。
中国式人情中,最典型的就是一种“对你的忧虑”。用“为你担心“,来评判你,来表达他们认为的你的不足。但是,任何人都是没有权力评判任何人的。有些人有一种幻觉,觉得一结婚,仿佛自己就站在某种高地了,但是婚姻真的不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绝对加分项。

好的婚姻,锦上添花,但也终究是你一个人的事;坏的婚姻,别人都没有来评判你,你为什么又亘古不变地同情未婚者呢?
现实生活中最烦的,就是别人问你现在的伴侣状态,如果你说单身,对方脸上会立刻露出一种忧虑之情。我就纳闷了:具体忧虑的点在哪?我不觉得婚姻就是一件多让人羡慕的事(当然也有幸福婚姻,这里不是一概而论),不认为任何婚姻、只要是婚姻,就是比“单身”好得多的一种状态。一方不揣测、评判另一方,也希望另一方,不要妄自同情。
有人说,遭到别人非难的时候可以正面回怼过去,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单身人士处处都得把生活变成“奇葩说”?为什么要随时做好反驳对方辩友的准备,还得以一种他(她)能理解的语言、知识体系和话术?为什么单身人士,似乎总更要具备更优秀的辩论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才能让自己不“受欺负”?

片子中,华梅回到家乡被家人“不结婚一个人女人就没有价值”的观点围堵了。是啊,特别是面对自己爱的一群人时,你如何以一种他们能懂的语言,让他们明白你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教育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总不能给家人开一个参考书目。
两代人之间,读书体系、受教育水平、人生经历,都是非常不一样的。你们就像两座巨大的山峰,虽然看上去很近,但是从一方到达另一方,却要翻山越岭。
如何在不损伤彼此关系的情况下让他们知道、懂得?这巨大的鸿沟,估计得需要长期耐心和契而不舍的解释,才能取得一点点进展吧。

纪录片里不知为何,拍摄一个女性结婚的场景,却总是几个镜头切到她脸上落寞的表情。这个女性在婚后说:“单身的生活很有趣,很丰富,现在比较无聊,但更幸福。”
以前,小的时候在单元楼底下听到炮仗响,然后探头从窗户中看见一个穿一身白纱的新娘子,总觉得那应该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最美的时刻。然而,长大以后,却发现人生很多时刻都可以很美、很幸福。这世界上的幸福是千千万万、丰富不同、多姿多彩的,那么,追求婚姻以外的其他幸福,应该也是可以被允许的吧?

去年有一部美剧《人生第二春》,那里,已经鼓励五十几岁的女性继续寻找自我了;而在一些人此刻经历的环境,三十几岁女性就被认为可以送到“老女人村”封存、无视、贬低、小看、单一化、锁定、固化、不被看好、画上句号,并几乎变成一个任何人都能随意表示出嫌弃的年龄符号。仿佛所有嫌弃者本身,都是天山童姥岁月完全不会流逝的。
认知行为疗法鼻祖阿尔伯特·埃利斯曾说,要想让传统社会的期望和偏见发生改变,还是需要时间。在这些转变之中,很多人会被卡住,被夹在他们选择(某段时间的单身)和社会对他们的实际期望(结婚)之中。

《剩女》纪录片,最后回归了一种宁静。大龄女青年终于远赴异国求学,而且据评论里热心网友补充,她后来在异国很好。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但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女性,在无法被排开的错误观点和偏见中奋力游曳、证明、上升、浮沉,少数可以将自己解套并成功逃脱的,难,且需要极大毅力。希望未来,能允许每个个体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价值,少一些责难,多一些包容吧。毕竟,每个人都不易。
莫泊桑曾说过:“一个人经历出生、成长、享受欢乐,不断期望,然后就是死亡。永别了,你永远不会再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所有关于女性的人生解答都不在别人手里,而只在她们自己手里。抓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努力驾驶下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