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的大生产运动 为打破日伪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支援前线抗日,涟水、涟东两县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2年秋,涟水筹办了涟西实业社,纺纱织布,搞经营。1944年4月,开展纺织大生产运动,提出“户户纺纱,村村织布”,涟水成立县合作社,8月成立合作联合社(简称联社),在乡、村发展了100多个合作社。涟东成立了黄营合作社,发展纺纱帮助群众度过灾荒。与此同时发展春耕生产运动,两县分别召开生产动员大会,要求各地立即制订生产计划,实行精耕细作,组织合作组、换工队等劳动互助组织,积极开展劳动竞赛。著名的涟水民兵英雄王凤山制订了梁岔小荡乡十村生产计划,很快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各区乡纷纷向他发起挑战。4月29日,李一氓、杨纯写信给王凤山、陈敬高、唐琴书、徐金洪、周仅月等人,赞扬他们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展劳动竞赛、推动生产发展的事迹。1945年1月,涟东劳动英雄刘耀俊的换工组订出三条规矩:(1)要团结一心,不要三心二意,如果队里有人生病,帮做活的不算工;(2)要拥护军队,爱护抗属,军队到庄上,主动借房、借物、担架运输不退后,执行法令要带头,抗属代耕不算工;(3)要爱护民兵,民兵出发主动帮助做活。由于这三条规矩充满民族正气和阶级友爱,反映了当地群众的抗战要求,换工组越来越大,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29户,最后全庄农户都参加了。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涟水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组织劳动力3万余人,春耕7万余亩,造粪水塘1万多个,植棉近万亩。有纺车3千多架,发出工资(玉米)7万余斤,建合作社10个,专营织布和造纸合作社2个,乡合作社3个。合作小组就更多了,仅祠堂乡就组织合作小组49个。订村计划279个,6千余家新订了兴家计划。涟东的换工队、短工队、互助组也纷纷建立,全县共有互助组队1297个。大生产运动还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涟水涌现出积极分子2209人,陈敬高、胡兆富、王常余、丁柳芳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在淮海区的群英大会上,涟水的唐琴书被评为劳动英雄,王凤山、陈小池被评为民兵英雄,庞在祥、陈春玉、王作舟被评为合作社英雄,李代福被评为一等模范工作者,纪公健为合作模范,陈祝为劳动模范,王常玉为机关生产英雄。涟东的张福祥、刘耀俊被评为盐阜区首届劳动英雄,盐阜区奖给刘耀俊黄牛一头。杨桂村被评为盐阜区三等模范村,杨家庄为四等模范村。 大生产运动中,县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战争和工作间隙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夏收夏播时节,涟水县长陈亚昌带领机关干部10余人下乡帮群众栽山芋,3个半天栽山芋10余亩。各级干部重视并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