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辩证法”拾零

 hornby_liueghv 2020-03-08

人类历史中越早期的越原始的思想越接近于“辩证法”。我们都很熟悉的“物极必反”、“矛盾的双方互相转化”等等语言都是典型的“辩证法”思维,《易经》中就有中国最早的非文字符号,代表天的阳爻(—),代表地的阴爻(--),它们都是属于这种“辩证”符号。

因此,人类早期的思想家几乎都是辩证法家。老子、孔子和古希腊早期自然派思想家如,讲“存在与非存在”的巴门尼德、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赫拉克利特”、定义“勇敢”概念的柏拉图,他在《理想国》里说:“勇敢一定是介乎于怯懦和鲁莽之间的那个状态”

但是,作为人类理性逻辑的低端,“辩证法”常常会带来逻辑的混乱,比如黑格尔说:“生命的每一瞬间,是生,同时也是死。”语言非常精妙,富有“哲理”的韵味,但同时如此含混的论证,听者尽可以知道了生命的“真谛”,但永远不知道生命的“特质”是什么,就是“生”到底是什么?“生”与“死”的边际是什么?正如“勇敢”之于“懦弱”和“鲁莽”之间一样。因此,亚里士多德就指出“辩证法是思想混乱”,进而创立“形式逻辑”学,并指出:“逻辑就是必然的导出”。例如:假设“人皆会死”为大前提,而“亚里士多德是人”为小前提,那么,必然导出“亚里士多德会死。”的这个结论。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在日常生活应用智慧,95%以上用“低端逻辑”完全够用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比如用“数学模型”才能解决的问题时,才需要调用“高端逻辑”来证明其有效性。比如,曾经瑞典科学家做过一组调查:取100道中等难度的问题,设定两组人做对比试验,一组全是大学的物理学、数学教授,另一组是普通百姓,文化水平适中,大多是家庭妇女。实验结果是大学教授答对题的正确率只有30%,那组普通人正确率竟然高达70%,说明面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调动“高端逻辑”反而会产生思维混乱,因为教授们平时在科研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复杂思维的思考方式,在面对相对简单的问题时反而对他们的思维造成了困扰,影响了最终的成绩。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先天的“思维格律”所规定,这种规定并不是任由我们的意志自由选择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生理学家即便知道了自己食道蠕动的道理,他也无法改变食道的固有蠕动方式。”

因此,最符合人类“思维格律”的“辩证法”恰恰是最为有效的思维工具并得以普行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的老子就是这种应用“辩证法”的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把“辩证法”运用的异乎寻常的纯熟!

比如,他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意思是说:“30个辐条最终都要集中在轮上,而轮中间一定是“空”的,因为要穿过车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了车的“作用”;又说做陶器的时候一定要把陶器的中间掏“空”才能承载东西;盖房子一定要凿开一个门洞,开一个窗子,而且要把四壁的中间都腾“空”,中间为“空”才可以住,这期间的“有”给人以便利,“无”才发挥了作用,“有”和“无”,“利”和“用”互为作用,不可分离

如此精彩的议论大大超越同时代的其他智者,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比如,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不胜枚举,可以想象在古文字数量很少的情况下,老子用区区5000余字竟把一个“玄之又玄”、“唯恍唯惚”的“道”讲说的精妙绝伦,不得不让人叹服!

老子用“辩证法”工具追问“天之道”进而探究“人之道”,他把最高社会理想标榜在《道德经》的最后。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

老子讲这段话的意思是他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氏族公社时代,像牛车、马车这种能够代替十个、百个人的器具都不用,使人们怕死而不远走。虽然有船都没地方用,有兵器和盔甲也没地方摆,使人们倒退回“文字节绳而用”的时代。

那时候,人们“茹毛饮血”吃着生肉都能吃出甘甜美味来,裹着兽皮裙都会觉得穿的美丽无比,挖个土窝子都觉得住的最为安宁,人们嘴里喊着粗狂的号子,扭动着难看的舞姿,围着篝火都感到乐不可支。

整段他都在设想人类退回到氏族公社时期,可见老子的“反文明”和“反进步”的状态,并且他一点都不遮掩,唯恐不能说清楚。于是,他又讲:“复归与其根”“复归与婴儿,复归与无极,复归与朴。”《道德经》第十六章,这些话全都是让人类往后退。

老子有句著名的话,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慈”形容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活的很好,可是仍然心疼他,仍然觉得他活的不够好,这叫“慈”。

“俭”是说人吃饱、穿暖以后多了一点都不要。

“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反对“创新”反对“进步”,因为如果“创新”和“进步”,你一定把人类社会引向“不慈”、“不俭”的那个糟糕的文明社会。

老子运用“辩证法”纯熟的程度表述的精彩程度异乎寻常,这使得现代大量读老子书的人,把老子的“辩证法”视为老子书的全部精华,如果理解老子只理解“辩证法”就完全理解错了,恰恰是因为老子使用了“辩证法”,导致老子思想的“反动”(相对于“正动”而言,比如我们的宇宙从开始“奇点”到现在,一路“正动”单向演动而不能回头。),因为正是“辩证法”主张“两点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物极必反”,也就是在“辩证法”的思路里保留了有退路可走的余地,正是这个思想导致老子认为我们可以往回退,退到“小国寡民”的时代,给老子思想带来了严重的失误,这是大家在读老子书的时候需要注意和把握的,这样,或许再读《道德经》的时候,才能读出更多的“韵味”,更多的“美”,更多的“感悟”,这或许就是“思想家”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不同吧。

Tips:老子“辩证法”之误

第一:老子认为人类把自己的能力提高是违背了“天道”的结果,可是今天人类能力越来越高恰恰是“天道”的产物,38亿年的生物进化史,越高级越进化的物种能力越高,在人类文明史上文明越发达越进步能力就越提高,原来是“神学”能力,后来是“哲学”能力现在是“科学”能力,越是后来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我们能力提高不是违背“天道”的产物,恰恰是顺应了“天道”的产物。

第二:由于老子使用的是“辩证法”思想,而“辩证法”思想认为有退路可走,“物极必反”,但今天知道没有退路可走,因为在“非辩证法”外更高端的逻辑上(现代逻辑)已经能够证明这个世界是“单向度”演化的,没有两端跳跃的余地,没有“物极必反”的可能,因此老子主张我们大家往回退,退到原始氏族社会就算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

====关于中国文化学习坊====

欢迎留言交流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