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366.核外电子构型与物理化学属性

 王东镇 2020-03-08

2020.3.8

核外电子构型反映核内质子分布,间接反映质子、中子对的分布。所以,通过核外电子构型了解原子结构是可行的。

也正因为如此,每个元素具有核外电子构型的唯一性,知道核外电子构型就可以知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知道一般物理化学属性。

遗憾的是核外电子构型只能精确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不能精确反映中子的数量和分布,结合原子量的分析才能大体了解中子的数量和分布,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原子量大体反映了质子、中子的总量。

《元素周期表》的横排显示元素的周期,竖排显示元素所在分区,核外电子的层次和数量渐次增加,物理化学属性也渐次改变。比较明显的是熔点的改变,因为我只进行了熔点的分析,只了解熔点的相关情况。

S区只有两个元素,是熔点渐升区间。ds区也有两个元素,是熔点的降低区间。d区是高熔点区间,p区是相对的低熔点区间。F区只有第六周期和以后周期元素才有,是连接sd区的中间区间,元素熔点处于两个区间之间,元素区间的熔点相对接近和稳定。

分析《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集中在左下角,非金属元素集中在右上角,分界线两侧是半导体材料。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产生金属元素,相对完整产生非金属元素,没有缺位的是气体元素。越是靠左的元素核外电子相对“缺位”越高,向右递减,直到完整。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与元素的物理化学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导电性能和亲和度是它们最显著的差别:核外电子相对“缺位”越高,导电性能和亲和度可能越好;相反越差。

因此想到电子和光子的驻留:核内可能排斥自由电子和光子的驻留,才能形成原子与核外电子的相对稳定。只有核外电子之间,或核外电子相对“缺位”可能容留自由电子和光子的驻留,产生导电和温差现象。高温离子和热熔现象可能与偏电荷光子的出现和占位有关:相反偏电荷光子与核外电子的结合可能分解原子通过核外电子之间的联系,瓦解分子结构。原子内部的光子其实只要两种:或者正光子与巨光子的结合;或者反光子与巨光子的结合。巨光子和正反光子的瓦解(进一步分裂),才能产生偏电荷光子。

核外电子相对“缺位”可能与元素结构的“势能”有关:“缺位”越多,“势能”越大,导电性和亲和度越好。“势能”是在一定重力条件下形成的,元素固有的,表层核外电子的相对缺失。

外太空环境只能形成原子的单层结构,大气层环境产生两层结构,地壳和软流层产生三层结构,上下地幔产生四、五层结构,地核产生六、七层结构,形成所谓周期。

越是高端元素,形成需要的光子越多,达到临界点才能发生连续核聚变。连续核聚变是强烈的降温现象,产生强烈物质运动,具有偶发性和必然性。所以,星球内部的无限高温是不可能的,不同光子密度和重力条件形成不同化学元素,热核聚变是吸热反应,不是放热反应。通过热核聚变释放能量是不可能的。

核外电子构型只能决定元素与核外电子相关的物理化学属性,与原子结构的进一步联系有待深入发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