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雄关漫道111 2020-03-08

1999年,为了迎接千禧年的到来,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布罗克曼决定对公元以来2000年间影响全人类的重要发明做一次问卷调查,他选择了一百份答案最后辑成了《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书。

印刷机,蒸汽机,因特网,计算机,蔡伦纸,内燃机,电动机,电视机……列入该书已是意料之中。唯独一位名叫卡尔·萨巴格的电视制片人,他给出的答卷独树一帜——认为 “椅子”是两千年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中国人本来没有椅子。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开坛讲学,大都是席地而坐的。直到东汉时期,灵帝好胡床,上行下效成为了一种风尚。

唐宋之后,带靠背高坐具开始逐渐流行,于是靠背椅、圈椅、交椅、官帽椅之类陆续出现,到了明代,就形成完备的高坐家具体系。

今天,我们谈谈中国人的椅子,对各种椅子分而述之,探寻其源流、故事与情怀。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交 椅

/

交椅出现于宋元时期,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随着其功能的消退,进入厅堂时,四足已经成为直立形,从而演变为圈椅。 交椅在过去是比较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古人有“第一把交椅”之说,可见交椅是排位中的第一名。

明代黄花梨交椅存世极少,最乐观的估计,全世界范围内也不会超过几十把。 苏富比、佳士得两大甩卖行近20年拍卖过数把,最低拍出的价格也要50万美金。难怪有人说过,如果能收藏到一把好椅子,就相当于“坐拥”了天下。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有载:“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校椅”即为交椅,“栲栳样”即为圆后背交椅,等级要高于直后背交椅,普遍被认为是彰显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设于中堂显著地位。这也是俗语所称“第一把交椅”的由来。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灯 挂 椅

/

灯挂椅,是古代最为常用和常见的椅具,特点为有靠背而无扶手,搭脑出头。其名称据说来源于搭脑两端出头形似挂灯的灯架,但这种称呼不知源于何时何处,可查证的清代典籍中多称为“单靠椅”或“靠椅”而鲜有灯挂椅的说法。

灯挂椅相较于有扶手的椅具等级较低,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搬动轻便自如,使用起来也非常随意。一直延续到如今的茶馆甚至面馆里,都广泛的存在,简洁实用赋予了它长久的生命力。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单靠椅产生于唐代,到了北宋已经大量普及,其大体制式与后世已经非常接近,但北宋椅具靠背多为后柱间以横枨的形式,不够舒适以及牢固,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椅盘底下牙板也是唐代以来似断非断的角牙式壸门。

到了南宋,椅具上从搭脑直通到椅盘的背板形式开始普及。这种形式的背板结构十分科学且倚靠舒适,因此得以延续千年。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禅 椅

/

在古中国,椅子的诞生与普及是和佛教东渐息息相关的,而僧人们作为受到影响最早的一批群体,其所用的的禅椅,或许是椅子的最早形态中的一种。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萃珍》中提到的:“宋椅的靠背扶手三面平齐,禅椅的扶手稍稍下降,至玫瑰椅而再度下降。宋椅、禅椅靠背扶手之内都任其空敞,不加饰件。”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至唐代,静坐参禅也不再只是僧人们的专利,而是已经开始参与进了文人逸居山林、修身养性的日常活动之中。

摩诘居士王维,一生几度隐居后一心学佛,《旧唐书》里记载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而到了明代,禅椅更是普及,不仅是高僧逸士、隐者幽人借以静坐、超脱世俗的道具,而是有了更实用化、生活化的场景需求。

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位或许在当年再寻常不过的匠人,对着宋画,遥想着宋代坐具自然而然的简洁,用材质足够坚硬的黄花梨,任性地做出一把“不合常规”的椅子,一直减而再减,直至空灵。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圈 椅

/

长期以来,明式圈椅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刊登于世界各地的媒体中,这种天圆地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彰显中国博大的文化精髓。明式圈椅代表着中国文化被广为传扬着。

明式圈椅独特的木作工艺,使其结构的结合精妙且不失实用性起。明式圈椅多用三至五根木材,木材中间采用楔钉榫连接的办法。这个做法既可以节省木材,又能增加椅圈各部分间连接的强度,不失为一种“妙方”。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有了弧形的椅圈,坐靠时整个手臂都可以有所承托、自然垂放在椅圈上。与垂直的扶手椅相比,圈椅更能够让人感到适当的放松,却又不至于放松到没有精神。而说到天圆地方形,许多说法都称其如何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圆圈式样的椅具,具体到了圆圈的圆度,也就联想起中国的太极八卦,生生相息,生生相克。再者,古人的意识里认为宇宙是博大的圆,而人类只存在于一方寸土之间,圆和方也就相应的衬托起来。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官 帽 椅

/

所谓官帽椅,据考成型于宋代,因椅子搭脑很像宋代官员帽子,所以叫“官帽椅”。《明式家具研究》解释“南官帽椅”,属官帽椅的一种,而另外一种叫“四出头官帽椅”。

官帽椅在构成中所体现出的美是极其丰富的,它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而且,它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百工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官帽椅的构成美是“百川归海”的产物。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盛赞一套四具明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称其为“紫檀家具中的无上精品,更是极少数可定为明前期制品的实例。”著名中国家具藏家安思远,也有一套四件的紫檀南官帽椅。其靠背板上,分别有后人仿祝允明、文徵明、周天球和董其昌的题识,是家具中极少见的有名人题识的款。

官帽椅作为中国明式家具的经典类型之一,它具有明式家具线条洗炼、造型舒展、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的特点。官帽椅的形态典雅、端庄,它蕴涵了一种儒雅的文人气质,它形似官帽也正是“乐观入世”的思想表现。同时,官帽椅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在构成中所体现出的美更是意味深长。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玫 瑰 椅

/

在中国家具中,有着这样一把椅子,艺术魅力迄今为止仍令人叹服,“美若瑰玉”的它像一个谦逊“君子”,虽不像交椅、圈椅、官帽椅拥有大名气,但相较于一般的靠背椅和四处头,外形纤细秀美,极具灵秀之气,既小巧又简约,既朴实又不失优雅。

玫瑰椅是各种椅子中较小的一种,用材单细,造型小巧美观,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它的造型方正,椅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致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不高出桌沿,正是由于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玫瑰椅颇为流行。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玫瑰椅还有一名叫“文椅”,因其也是古代小姐闺房的御用座具,也称之为“大小姐椅”。

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讲到,虽然有传言说玫瑰椅是内室女眷使用的座具,但故宫大臣上朝、颐和园等候歇脚处留有成排,现存晚清客厅客座处多有此类安置。可见人们对玫瑰椅的喜爱,并不因为其地位而改变。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宝 座

/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宋代时,宝座制作工艺就已相当成熟,至明清达到顶峰,既可置于皇宫中日常使用,也可于皇家园林、各地行宫陈设。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格外尊贵、庄严。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在明清的古典家具系统中,宝座是属于大型椅子类,只不过在普通的大型椅子上还添加了更加华丽、复杂的雕刻、装饰等等,以此来彰显帝王的绝对权力和无上地位。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一般来说,宝座都是会有着非常繁复的祥云、神龙等雕饰,而且还有涂上金漆,十分华贵。但是宝座的坐面很大,坐在上面时,无法接触到靠背和扶手的,无法得到支撑,长时间坐在宝座上会很疲累的,不过宝座的设计理念就不是为了舒适,而是要彰显出皇帝的威严。

伴随着王朝更迭,战乱与动荡,珍存下来的古代宝座数量不多,且多为清代所制,藏于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及各大博物馆等机构,在民间市场上并不易寻。如今,还有因种种原因散失至海外公私收藏中的宝座,还只能在原本不属于它们的地方隐隐散发着不容忽视的威严。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鹿 角 椅

/

鹿角椅,顾名思义,乃用鹿角制成的座椅。取材于猎物,按明式圈椅的结构和造型制作而成,并能体现满族游牧民族豪爽粗犷的气质,它与汉文化孕育出的具有文人气质的明式圈椅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是两种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

鹿角椅是清朝的“特产”。清朝本身“以弓矢定天下”,更把骑射武功作为家法、祖制,保持居安思危之状。鹿角椅所用的鹿角取材于猎物,按明式圈椅的结构和造型制作而成,但又与圈椅的文人气质有着截然不同的游牧气息。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清太宗皇太极制鹿角椅(刻乾隆御制诗)沈阳故宫藏

关于鹿角椅的制作技艺,曾有纪录片说道:“制作好一把两只鹿角椅大概需要5副鹿角,从底部开始慢慢向上打磨,周期大致需要三到九个月。鹿角椅的对称性要求非常严格,所以鹿角的相似度一定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国味”的八大名椅

清康熙 鹿角椅(中贸圣佳2018秋拍LOT 3109拍品)

结 语

/

坐具与世相皆难免变迁,但所不变的,或许便是中国文明眼中的那种朴素之道和“上古天真”,而这实际是一种人情的温暖,虽说来话长、无可把捉。

这大概,才是中国文化中真正的“坐”与“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