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寂寞的英雄

 xiaoyao110 2020-03-08
    大禹:寂寞的英雄
                                         何向阳 
  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也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一个文本繁衍出不同版型,而不同版本间却有一样成分不变,正如禹化熊托身不同却目标一致,他在骨子里是不变的。故事也有表里,它的根在演进迁徙的时光和波折动移的阐释之外,也禀性难移。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真正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是个九州之内东奔西跑的人,记得太史公用了几大自然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黄河、淮河不用说,连一些不知名的现在或许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他在我心中,是一个到处救急的人,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惟一的生活内容就是治水。他,是一个活在路上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常人意义的家的。来前,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木辇]”的行动派式的做法更热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东西南北都跑遍了,对于一个今人而言尚属不易,何况那时只借助于简单到极点的交通工具,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在里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一句——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可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彼时此时,并不因其曾治好了水而获救,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洪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尧的耐心有限也罢,舜的诛杀也罢,倒是《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得一辈子做好事,心肠也罢能力也罢,老百姓是只认结果的,并不全是忘恩负义,从中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失职便是要掉头的。而这个因水掉了头颅的人正是禹的父亲。史册中言,“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之的苦痛在里,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尽管有些被押上路的意思,所以那个司马迁的“敢”字用得也入情入理。一边是生父鲧的失败丧身,一边是部族王权精神之父舜的委以重任,禹加在中间,面对的是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人民,这样情形,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了。 
  置之度外﹖就可以避开那许多人事的纠缠,譬如亲情,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那代价﹖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这个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朴素、沉默,也没有任何文字的标明,令每一个不期遇上它的人只看到一块兀立的石头,一脉青峰的托衬下,它闪着白光,耀人眼目,对于爱石的我仍是意外的,没有见到这么大一块完整的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也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连石头都说话的,才是真的神话。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所以他要跑着追那背他而去的人,要一个骨肉,叫着“归我子,归我子”。真是痛彻。神话里的哀伤散漫着却浸人心肺,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洪水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启。他也不能让这个失母的孤儿享有更多父爱。纵然有涂山姚代姐育婴,却也不像传说的那么浪漫,先后,大禹娶了姐妹两人,却为了更多人的家庭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那一份,以致涂山氏化石的阴影多年挥之不去,路上的五指岭可以作证,即是化为巨熊的他用手指疏水又怕涂山姚见到会走其姊老路来不及变形而留下的,那一份惟己心知的苦,即使建都阳城当了帝王以及启立帝于其后的皇族名位也无法抵销。何况—— 
 
  诸侯们叫叫嚷嚷,都聪明得很,一人一个主张,争相出着主意,到了实干,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他们都是口头革命家,彻头彻尾的理论家,像鲁迅写整日吃着奇肱国运粮坐在文化山上清议的拿柱杖的冬烘学者们做着禹是一条虫的分析,却独对浸在水中的下民视而不见,还说,“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承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 
  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大禹全身心地不要了自己的一切也就为保住黎民百姓,他没了具体的家、失去了爱的妻子、顾不上当慈父,就是为了天下大治,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也会人事颠转,也薄弱的很,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这个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较真,或者祭奠。像这个下午,万岁峰下,启母石旁,游人无几,那个叫作禹的人,真正是藏在了启母西阙北面六层左图的戴进贤冠、着长衣、拱手侧立的二人中间,他是一头正在化身的熊,旋转着,风一样,让瞻仰他的人心中一阵疼痛,一阵颤栗。

[作者:白头翁 日记本:品味人生 修改]

2007年2月6日,20:21  星期二  晴    
                                              多大算老?
                                              蒋子龙 
  先别说人,连地球都衰老了——体积膨胀,直径不断伸长,自转速度在不断减慢,就像人老了变得臃肿发胖、行动迟缓一样。地球的负重却还在层层加码,降落到地面上的宇宙灰尘逐年增加,光是接纳宇宙间落下的陨石每年就约有2600~7200亿块。热带雨林急速减少,土地沙化急剧增加,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灭绝——于是,疲惫不堪的地球每年都要在内部发生10万多次地震,人能感觉到的有3000~4000次之多。 
  奇怪的是,把地球折腾成这个样子的地球人类,反倒活上劲来了。寿命逐年延长,企盼了几千年的长生不死之术,有望能得以实现。科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豪言:到21世纪中叶,人的寿命可达到130~150岁,下个世纪将活到自己想活的岁数。但是,科学家们说的是人能够活得长,并不是说能永葆青春。也就是说,人该老还是要老的,说不定还会老得更快,只是老而缓死,或老而不死。 
  去年才刚刚42岁的世界首富盖茨就放出风说要退休,他并不是出风头,又想炒作自己,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老了,领导微软帝国已力不从心。他说:“电脑软件是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充满危险和风险,无法想象一个50岁的人——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什么人,能担当起领导微软公司的重任。”他说的是实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网络时代,盖茨到了这个年龄才想退休已经是相当保守了。在一些站在新经济前沿的行业里,35岁就该退休了,一到30岁就有了恐慌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歇菜,或被扔出去。 
  高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年轻的市场,现代经济创造了“一种男性青春期文化,一切毫无节制”。世界上有许多高效益公司的总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当今对资源的热潮中,最惹人眼目的是傲慢自大的年轻资源——在华尔街,在硅谷,在所有想追赶潮流的地方,绝对形成了一个年轻化的倾向。《读者文摘》援引一位银行职员的话说:“这么多的新投资突然放在了高科技上,而高科技是建筑在熟练的技术上。今天的技术只能今天教,不是3年前教的。经验一文不值,它只意味着你的技术已经老了。在高科技时代,甚至在25岁离开学校4年,你的技术已经老了4年。如果你在硅谷,25岁最好已经挣到了钱,因为你已经完了。我27岁在这个行业干了7年,已经是一条恐龙了。” 
  这些站在新时代潮头的白领和金领阶层,一个个都赚了大钱,尚且整日活得紧张兮兮,落伍得如此迅捷,那些活得更为艰难的普通人岂不要老得更快﹖ 
  这就是现代游戏规则。在所有行业、所有地方都同样处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新一代不断涌现,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把所有人都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疯狂竞争。这种竞争的残酷还在于把跑得最快的人再拉出来比赛,就像奥运会比赛,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是失败者。而且这些年轻的昂首阔步的成功者,有自己标榜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行动,不需要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权力,因此就不需要前辈,根本不理睬老家伙们。 
  说起来容易,像盖茨这样的人,富可敌国,说退休两片嘴唇一碰就出来了,退不退他都终生享用不尽。对其他人来说退休可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那是生命中的一道坎儿啊我们的身边不就有人为了推迟退休时间,私自篡改履历表。有人到了退休年龄赖着不走,非要上一级的领导谈一次话不可,无非是借机提一些退休的条件,诸如级别待遇啦,房子啦,孩子的工作安排啦——好像人一退下来就什么都完了,趁着还没走能抓到点什么是什么。因此又引发了一种所谓的59岁现象——人在离退休之前格外胆大妄为,贪污受贿,胡作非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嘛如今,倘能按照过去国家规定的年龄退休算是幸运的了,许多单位由于经济状况不景气,纷纷出台自己的土政策,什么内退、病退、退养——总之是要你提前回家。 
  这还有没有个规矩﹖到底什么时候算老总该有个标准吧﹖古代是有规定的,《礼记》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按照这个标准30岁才可以成家,40岁出去当官做事,到六七十岁才能称老——足见古人的生活节律是何等地从容不迫。人们都说古代人的寿命短,依照这个公式却显然比今人要老得缓慢。 
  现代人老得快,寿命长,退休又提前了,从老而无用到死,甚至是老而不死,这一大段日子可怎么过呢﹖谁能判定几十年以后的通货膨胀率﹖一个人到底要积累下多少钱才足够养老送终的﹖更不要说还会老而无终。还有人在没退休之前也未必就有能力积攒下大钱,退下来以后又没完没了地活着,到那个时候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已不新鲜,十世二十世同堂也稀松平常,但满堂都是老人,满眼一片白发,谁养活谁呀﹖谁为谁送终呢﹖ 
  扯远啦,扯远啦,我们这一代是赶不上那样的盛世了,还是多为眼前操点心吧。

[作者:白头翁 日记本:品味人生 修改]

2007年2月6日,20:19  星期二  晴    
                                 下车的勇气
                                     黄啸 
  不管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是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还是闲庭信步商海波澜的和平年代,都是以胜败论英雄的。我们顶礼膜拜成功者,我们遗忘和抛弃败下阵来的人,或者主谓颠倒,我们自己也因此或被追捧或被冷落。一切好像天经地义直到这样一个词摆在我们面前:不能示弱之弱。 
  这个夏天,一本名为《宁明的盛宴》的书热销。书是孤身徒步中国行的余纯顺的西部情人莲子写的。这是她的一家之言,她说余纯顺死于不能示弱之弱,在最不该走罗布泊的时候走进了罗布泊,他倒下的时候,没有临终关怀。他的名声使他浮肿,人们在他身后,把他当成英雄,他无法消肿。书中拨开笼罩在英雄身上的云雾,心狠手辣地讲述人性弱点,最最直指人心的一句话就是:不能示弱之弱。面对名利、女人、摄像机……余纯顺箭在弦上,他无法自已,只有以命相抵。 
  2000年5月,历史重演。阎庚华单人攀登珠峰,他冲顶之前,面对所有认为他的做法违背自然规律、此行凶多吉少、直言阻止他拿生命冒险的人,他说:21号一定要登顶,登不上去,让摄像机变成枪把我打下来。这是一种象征,说让摄像机打下来,不如说被不能示弱之弱击中,我们失去了他。 
  龙应台有句话说得好:“上了车还要有下车的勇气。”对于行路者来说,相对于向上和向前,下去和停止同样要有勇气,后者不仅包括同等的体智付出,还包括否定自我、失去荣誉和承受冷落的勇气,只有有这样的勇气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否则,就特别容易成为一个浮肿的英雄,连人的本来面目都是模糊的,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名利场中的胜出者,经不起时间的沉淀和等待的原因之一,泡沫总有破碎的一天。 
  我们应该经常读读《相约星期二》,那些平和的文字,会像清凉的泉水,给发热的头脑降温。莫里说,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更需要原谅自己,不能在遗憾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我感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其中,一切显得习以为常,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是重新回忆起儿童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你感觉到文字中的力量了么﹖这样一个临终的老人,他示弱、他享受、他心平气和,他要微笑着谢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