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男女平等的前提是承认男女差异,也说说孔子是否歧视女性

 文冠厚朴 2020-03-08


女德班又冒了头,在讲究男女平等的今天,宣讲“骂不还口、揍不还手”“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铁定会遭到舆论一致的批评。这些说法,已经不仅是男性中心主义,更将女性矮化到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尊严。
 
那些借“传统”两字背书的女德班讲师,不妨想一想《诗经》首篇《关雎》。在中国古典世界里,美好的女性形象是仪表心灵皆美的“窈窕淑女”,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易经》代表阳性品格的乾卦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代表阴性品格的坤卦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在宋明理学里,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没有说只有男人才是“太极”。

男人女人,都应该具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这两种品格,只是各自的侧重会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而已。1914年梁启超以《君子》为题的清华演讲中提到这八个字,清华大学后来将之作为校训,显然不是仅仅针对男生,对女生也是一视同仁。
 
但这种一视同仁,不是要将女子当成男子来培养。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在各个方面都完全同等。生而为人,应该都享有基本人格的平等,这是男女之间最大的相同。但男女之间的不同,首先也是自然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在变成一种偏向私人的伦理选择,不婚主义或丁克主义得到同等的尊重,但至少到目前为止,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让男人也能生孩子的地步。同样,“女汉子”部分展现女性中“天行健”的这一面,但通过让女性跟男性比力量来证明男女平等,也不是一种好的女性主义。
 
特别主张人人生来自由而平等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指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取消了家庭,又要女性与男性从事相同的运动,结果却不知道如何安置女性,只好将女人改造成男人,“如果在妇女们的身上去培养男人的品质,而不去培养她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品质,这显然是在害她们”。在婴幼儿阶段,母亲也比父亲更善于养育。
 
女性与男性在人格上的平等、权利上的平等与法律上的平等是理应倡导的,也是必须达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抹杀男女在自然属性及其所影响的职业偏好上的差别。

很多繁重且有一定危险性的职业,从事者几乎都是男性,譬如矿工,这不构成对女性的歧视(因为男性并沒有排斥女性进入这个职业),女性不喜欢这个职业也不构成对男性的歧视。
 
女性主义将批判的目光投向生育权利、教育与薪资中的隐形歧视、产假的保障、政治参与的权利等等,这部分矫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那种只争取权利却否定义务的做法,卢梭曾批评道:“她们企图在窃取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一点也不放弃她们的权利。”争取权利自然不是窃取权利,尽正当的义务也不叫放弃权利。

尽管卢梭的这个说法不尽准确,但意思是肯定女性有属于自己性别的自然与社会特质。很难说卢梭是一位男权主义者,他希望女性利用自己的聪慧与特质,“弥补她们体力的不足,并支配我们的体力”。
 
尊重同性恋已经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共识,但恰如“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公民”是对一位现代男性的主流要求,“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公民”也仍然是对一位现代女性的主流要求。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在《道德经》里,代表女性力量的“水”是至高之道的象征。男女尽管有别,但并没有高低之分。

原标题:男女平等不是要培养女汉子

作者:戴志勇(评论员)


西元2017年12月7日


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跟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孔子尤其是罪魁祸首。

说孔子歧视女性,倒也不算是无稽之谈。至少《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句,白纸黑字写着,谁也无法抵赖。照一般理解,大意是说:“只有女人与小人难以相处;与他们太亲近了,就恃宠而骄;疏远了,又会埋怨你。”仅凭这句话,就使儒家在现代女性中失去很多认同者。

当然,替孔子辩白者也不乏其人,但理由真是五花八门,大致可归纳为三派:

第一派可称为同情理解派。该派认为,孔子的说法,准确说出了女性的某些性格特点,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无所谓歧视与不歧视。因为男性大多有类似经验,和亲近的女性交往,她们常常会扭扭捏捏,无理取闹,甚至乱发脾气。

除分析性格外,这一派尤其善于寻找历史原因,认为古代社会的女性在经济和人格上都无法独立,尤其是呆在家里不读书,不免与社会脱节,心胸和视野因而大受局限,在一些事情上就显得不可理喻,男人当然会觉得“难养”。

第二派可称为特定场景派。他们认为,孔子的话不过是特定场景中的一句牢骚,被弟子记了下来,不代表他对女性的总体态度。

就像某女人受过几次男人的骗,就骂一句“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泄愤。结果呢?骂归骂,她还是会嫁人,生个儿子还是爱得不行。

同样道理,孔子不是道貌岸然的古板先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说不定哪天受了夫人的憋屈,向弟子们发点感慨罢了,大家何必太认真?有人则认为孔子这里是在谈政治,文中的“女子”和“小人”,特指进入政治核心的外戚和宦官。

更有人引经据典地考证了这句话的具体场景:当时孔子在卫国,一次随卫灵公出门,灵公坐在豪华的前车,身侧分别是以淫荡著称的夫人南子,和极善谄媚的宦官雍渠,三人谈笑风生,招摇过市。孔子的车跟在后面,显得冷冷清清,才有此感慨。“女子”与“小人”,分别指南子与雍渠。

第三派可称为训诂翻案派。这派的观点最为出奇。有人训“女”为“汝”,“女子”解释成“你们这些学生”,整句话于是被翻译为“只有你们这几个学生像小人一样难以教养。传授浅近的知识,你们就不谦虚;传授深远的知识,你们又埋怨。”

又有人将“与”解释成“嫁与”,“女子与小人”于是成了将女孩子嫁给小人,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全变了。这样一来,孔子不但没有轻视女子,反而特别关心她们的婚嫁。还有人将“汝子”解释成“你的儿子”,“小子”解释为“小孩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当然又有一番变化。

以上三种观点,很难说哪个一定对或错。我个人仍比较认同第一种,因为孔子总体上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这句话更像在陈述一种阅世经验。第二种当然也有道理,但老实说,这句话的具体场景实在难以考证了。至于第三种,则未免太过牵强附会。

有人仍不免质问:就算孔子这句话没有歧视女性,我国古代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事实,难道跟儒家无关吗?“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以及“三从四德”等礼教,难道不是压迫女性的吗?

对这类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立场,否则不易得出公正的结论。应该肯定,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男女不平等的事实(即使现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儒学确实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男性中心的立场。

但同时必须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儒学诞生于一个男性中心的历史阶段,不是由于儒学主张男性中心才产生了男女不平等。换句话说,就算当时没有儒学,或者有其他的意识形态,也很难保证女性不受压迫。

何况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后继者孟子,都是当时最有爱心的知识分子,且都是在母亲的教化下长大成才,说不定他们对母亲的情感还深一些,若说他们比当时的一般人都要轻视女性、压迫女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环顾人类文明史,那些历史上较为先进的民族,基本上都是男性中心的社会,妇女的地位比中国还差的多得是。

总体上看,在儒学中,女性和男性作为“阴”和“阳”,就像电池的两极,是同等重要的。但儒家大体认为,男人的社会责任大一些,女人的家庭责任大一些。

“夫为妻纲”之类,也不是要丈夫支配妻子的意思,而是要丈夫为妻子作表率。但我们切忌走上另一种极端。

比如传统家庭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在现代社会已必须予以修正,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反过来提倡“女主外,男主内”(这在一些特殊家庭当然也可以),鼓励每个女人都要做风风火火的“女汉子”,在各领域都与男人争一日之长。

因为男女平等,主要是就人格尊严而论,至于在心理、生理、智力方面,则要承认男女各有长短,相亲相敬、分工协作才是男女相处的王道。

围绕男女性别,当今社会上还流行着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一些家长认定“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问他们女孩富养的原因,回答是要女儿多见见世面,培养其高贵气质,免得以后被坏男人用几顿好饭,或几件漂亮衣服拐跑了。

这类想法,或许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但终究并非可行之道,社会上道德败坏、骄奢淫逸的富家女也多得是。说到底,无论穷养富养,最终都还是要靠教养。没有教养,形不成健康的人格,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男孩女孩都会出大问题。

原标题:孔子歧视女性吗

作者:孙海燕(广东社科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