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七、晋楚“西门之盟”(上)

 蚂蚁神威 2020-03-08

“蜀之盟”的次年,也就是周定王十九年(晋景公十二年,楚共王三年,鲁成公三年,前588年)的春正月,在楚国退兵之后,晋国又来了精神,会集鲁国、宋国、卫国和曹国伐郑。《左传·成公三年》说这是为了“讨邲(bì)之役也”,但其实郑国虽然在晋楚邲之战正式开打以前迫于武力不得不投降了楚国,但当晋军到来之后,还是主动派遣使者对晋国说明苦衷、表了忠心的,是晋国人自己窝里斗,打了个滑稽的大败仗,这才失去了郑国,所以现在要把这笔账记到郑国的头上,只能说是欲加之罪。

晋国之所以会这样对待郑国,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郑国处在东西、南北交通干线汇合的要冲,“其距晋楚道里俱各半”,又迫近王畿,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点诚如清人王葆所说:“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窥中国。”做为一心想要重新夺取中原霸权的晋国,不可能容忍楚国控制郑国,使楚兵“横行宋卫之郊,天下诸侯为之不宁”。

郑国夹在晋楚两强之间,常年奉行“与其来者”的墙头草国策,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它却一反常态,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我们不能以郑国也认为晋国太不讲道理来解释这件事,因为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意气用事只能适得其反,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当时主宰郑国的头脑都是些愤青的头脑,所以与其相信郑国的反常举动是出于义愤,还不如相信他们是认定了此时的晋国还不是楚国的对手——毕竟在上一年是晋国在躲避楚国的锋芒,而不是相反。

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郑国的公子偃巧设伏兵,在丘舆(地望不详)让晋国吃了场败仗之后,连邲之战这种已经过了九年的不是仇的仇都要找后账的晋国,竟然没有继续报复,而是联合了卫国掉头去打赤狄残部廧(qiáng)咎(gāo)如,把赤狄彻底给消灭了。

我们不知道晋景公这个操作是出于什么考虑,猜测起来,也许跟郑国取胜后随即就向楚国献俘有关——看来晋国果然还是不太敢跟楚国发生直接的正面交锋,郑国的算盘打对了。这说明,对晋国来说,如果不扳倒楚国,像郑国这样的国家就会一直倚仗着楚国跟自己作对,其想要恢复中原霸权也就只能是痴人说梦。

怎么办呢?晋景公有办法:扩军!丘舆之败的同年冬十二月,也就是在晋齐鞌之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之后,晋景公突然想起来应该奖励鞌之战的有功之臣,于是增设了新中军、新上军和新下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zhuī)、赵旃(zhān)皆为卿”。这一来晋国的三军六卿变成了六军十二卿,超过了晋文公在周襄王二十三年(晋文公八年,鲁釐公三十一年,前629年)所搞的五军十卿,使晋国军队的规模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巅峰。

晋作六军的同年,楚国的两个小弟郑国和许国打了起来,原因是“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国不让呛了。这一仗许国吃了亏,但到了第二年(周定王二十年,晋景公十三年,楚共王四年,鲁成公四年,前587年)冬十一月,当郑国的公孙申领兵划定上一年冲突中所得的许国疆土时,却又被许国在展陂(今河南许昌西)扳回一局。先赢后输的郑国立即进行报复,派兵占领了许国的鉏(chú)任、泠敦(均在今河南许昌境内)之田。

有意思的是,楚国对郑许矛盾不闻不问,反倒是晋国派出了军队救许伐郑,弄得好像是晋国而不是楚国才是郑许这两家的老大似的。其实,楚国装聋作哑是有苦衷的。它如果支持郑国的诉求,那就等于承认了郑国比许国的地位高,也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小弟还分三六九等,这种事作为既成事实大家心照不宣也就算了,不管谁当老大都不可能给予正式的认可;但如果它不支持郑国的诉求,那也就无异于把郑国重新推向了晋国的怀抱,因为谁都明白郑国在晋楚之间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楚国那里得不到的东西,晋国会很乐意给它——所以对楚国人来说,郑许矛盾最好能自生自灭,而从这件事已经拖了一年有余也没人想起来要找大哥楚国评评理来看,没准它还真能不了了之。

晋国一定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果断出兵的。它攻占了郑国西北边境的氾(fán)邑(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西北),兵锋直指祭(zhà)邑(今河南郑州东北),摆出一副要南下攻打郑都的架势,要的就是逼迫楚国不能再置身事外。很明显,楚国如果再不出兵制止晋国,那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所以它必须出兵救郑,可问题是,就算是楚国出兵救郑,它也注定将要失去郑国了。

这倒不是说楚国一定不会战胜晋国。实际上如果晋国够聪明,那就应该避免跟楚军交战,因为只要让楚国来给郑国和许国断官司,结果就是唯一的,晋国又何必跟楚国刚正面呢?它只要把楚国拉下场,让楚国自己去得罪郑国就好了。这是一个阳谋。我们不得不承认,它非常高妙,很可能出自郤(xì)克的继任者,刚刚被超拔为中军将的栾书之手。

破解这个阳谋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打实的再次击败晋军,让郑国彻底放弃对晋国的幻想,可惜楚国君臣既没有这个敏感也没有这个决心。事实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楚共王派司马子反率军救郑,但晋楚双方却没发生任何交战,想必是晋军听说楚军出动,自己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便主动撤退了。

管闲事的晋国人被“吓”跑了,可是经他们这么一提醒,郑国和许国也就顺理成章的想起来该找楚国评理了。面对各执一词,都摆出一副苦大仇深模样的郑国和许国,也不知道子反是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还是觉得事关重大不敢判断谁是谁非,他直接就把皮球踢给了楚共王,建议郑国和许国直接找楚共王去打官司。这一下子反算是把竿子插到了底,大猫都出来了,楚国连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

第二年(周定王二十一年,晋景公十四年,楚共王五年,鲁成公五年,前586年),许灵公真的赶到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北)告状来了。楚共王没有办法,只好通知郑国六月份“开庭审理”。结果可想而知,楚共王裁定许国没有在“事楚”的同时还有“事郑”的义务,郑国败诉,作为惩罚,楚国拘押了郑国的大夫皇戌和公子子国。

这引起了郑悼公的强烈不满,回国后立即派公子偃向晋国投诚。晋国等的正是这一天,所以毫不犹豫的就接受了郑国的请求。当年秋八月,在“楚讼”之后仅仅两个月,双方便神速的在垂棘(地望不详)达成了盟约。到了十二月,晋国趁热打铁,又召集齐、鲁、宋、卫、郑、曹、邾、杞等八国盟于虫牢(今河南新乡封丘县北),开始逐步扭转“蜀之盟”的不利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