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闪电战的形成分析

 q1338 2020-03-08

以下观点仅为我个人分析的结果,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一起讨论。

闪电战,一个在二战中威名赫赫的战术,几乎就是德军的代名词,在百度百科中定义为:由德军二战名次古德里安所创建,由空军与装甲部队进行密切协同,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敌作战的战术模式。

闪电战的形成分析

古德里安

我个人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闪电战虽然是古德里安的杀手锏,但是闪电战这种战术并非由他灵光一现而独立创立的。这种战法是由德国经过一战而逐渐形成的战术思想,最终由古德里安集大成。

说起闪电战,总会提到快,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来,闪电就是代表着快,但是它的内含绝不仅仅是快,而是突袭、快、连续进攻,至于百度百科中提到的装甲部队只是要实现这些目的而使用的工具而已。这种战法不是因为二战而生,而是由于一战逼出来的,为什么会说是逼出来的,那要从一战出现的几个问题说起。

一、马克沁重机枪。

闪电战的形成分析

一战与二战各有一种武器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一战时是马克沁重机枪,二战时是原子弹。马克沁机枪可以说是一战中的恶魔,它的出现让参战各国彻底对自己的战术进行改良,并且直接导致一战演变成堑壕战。它的出现还促使了坦克的诞生,因为它收割的人命太多了,它的恐怖让两军堑壕之间的土地变成了无人区,让英法联军一天伤亡近6万人。这种武器出现后,原来那种单兵一字排开的冲锋战术被彻底废弃,而大规模进攻之前的炮火准备效用无限降低,就算使用了毒气也无法取得什么决定性战果,所以逼得双方必须改变战术。

马克沁的出现还使一战出现了一种纯消极型战术—消耗战,这简直是有悖于战争理论的,之前的哪次战争不是为了取得胜利的,而这次居然出现了以消耗敌有生力量为主导的战术。

二、坦克与弹性防御战术。

闪电战的形成分析

坦克的出现终于抑制了马克沁的疯狂,英法军队的前进终于不用再付出每公里近万人的代价。可是早期坦克性能极差,越野能力不强,加上英法军方高层根本没有认识到坦克的正确使用方式,所以仅是当个推土机使用,坦克只是通过无人区的工具,通过之后还是老一套的战术。

鉴于此,德军率先采用了弹性防御战术。所谓的弹性防御战术,就是不再采用一战时双方普遍采用的一字型防守战术,而采用多层防守线。多层防守线也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等距线,而是前松后紧,逐步加强的方式,前面防线为消耗,后面的防线是歼灭。这种新战术的出现让英法就算有坦克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就算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最终还会被德军反扑回来。

可是战术这个东西没有专利权一说,德国用了英法也可以学,就像毒气一样,英法很快也学会了这种战术。所以一战的战场又恢复了胶着的状态。

在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这种战术德军在一战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可是在抗日战争时间,国军直到1941年的长沙会战才开始自发领悟到这种战术,可见当时的中国军队军事理论落后到什么地步。如果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中国军队就开始使用这种战术的话,不会有那么大的伤亡而无法阻挡日军的脚步。

三、闪电战初级版初次使用大展神威。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一直属于比较悲催的,总要带一个不给力的小弟,二战时是意大利,一战时是奥匈帝国。挑起一战的就是奥匈帝国,德国为了意气参战,然后搞出了第一次两线作战,东边帮着奥匈和奥斯曼打俄国,西边自己独立与英法对战。三年的消耗让德国元气大伤,虽然俄国因为十月革命退出了战斗,但是此时德国如果不出奇招也无力再对英法发动大规模的战役了。

在武器不占优,人力已经不太足,毒气也不灵的情况之下,德军鲁登道夫团队又搞出了一个奇招,这个奇招在1918年一举突破了英法防线,快速突进,一度打到仅离巴黎37公里处,如果不是美国参战,一战的历史都有可能被改写。这个奇招就是闪电战的初级版,或者叫测试版。

此次战役从开端就与过去不一样,德军从东线调集军队到西线,开始秘密集结。一战在此之前的战役双方从来没想过隐藏自己的集结行动,因为需要集结的时间长、人员多,可能觉得无法做到隐秘吧,但是这次德军有意的秘密集结,英法完全没有发现。战役开始之后,德军集中兵力从很小的突破口快速突破,并且一改过去稳扎稳打的做法,不再设预备队,而是将过去的预备队做为第二或者第三波次的进攻队伍,在第一波次取得成功之后,马上接着发起新的进攻。具体到战法方面,以突击队为先锋,突击队集中当时军队中的优势便携武器:自动步枪、机枪和轻型火炮,这些人自主寻找突破口,突破之后将阵地交由后续常规步兵部队防守,然后继续前进寻找新的突破点,由此形成了连绵不绝的攻势。在部队的指挥上,放弃按建制指挥的惯例,由处在最前延的部队,根据战况自行决定。此种新战法让英法军队措手不及,一泻千里,而德军由于对也自己的新战法能取得的战果心理准备不足,产生了混乱,没能马上扩大战果。

此次战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因为它已经具备了闪电战的几大特征。第一,秘密集结;第二,集中优势兵力和装备;第三,突然发起攻击,然后进攻、进攻、还是进攻;第四,不在意已取得的成果,突破、突破、还是突破。传统的军队,就算失败了,也会在远离战场的地方进行休整,然后马上组织反攻,可是在这种新的进攻方式面前根本没有休整的时间和空间,只能不断的跑、跑、跑,跑的距离越长,部队的建制就被冲的越散,建制被冲的越散,重新组织的困难就越来越大,所以一败而不可收拾。

二战时,德军无疑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战术,并且真正理解了坦克的使用方式(可悲的是将坦克集中使用的理论又是英国人先提出的),用空军代替了之间的火炮,能将事前打击的范围无限扩大,并且能在战役发动前先一步摧毁指挥和侦察(空军)力量。然后就是开辟了集团化作战方式,进攻不再以军为单位,而是集团军,互相配合,最大化的取得战果。这种战法就变成了让敌人丧胆的闪电战

闪电战虽然很可怕,但是当遇到苏联那么大的国土纵深以及春季连坦克也无法机动的地质环境之后,终于失去了神奇的效果,加上苏联人民宁死不降的意志,让闪电战失去了舞台。古德里安在苏德战争后期也彻底沉沦,闪电战也同他一起再也没有了踪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