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八妇女节,学术女神寄语社科大学子

 skysun000001 2020-03-08

女神节快乐

编辑部絮语

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活跃着一批学术精湛、教学严谨的女性学者,她们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值此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女性学者作为代表,她们有的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的编委,很多也是我们学报的优秀作者;她们中既有社科大(研究生院)的校领导和专任教师,也有在各研究所工作的我们社科大(研究生院)的导师们;既有学部委员,也有学术中坚,更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让我们听听,这些学术女神是如何和我们社科大的学子们讲她们的学术心得和人生感悟的。 
——林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执行主编 





朱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寄语Note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席卷全国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因此在很多方面,我们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无私无畏的奉献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击下,疫情的发展已初步得到控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疫”。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复杂,有些事情也还是不应该被影响的,比如学习,为了确保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社科大的各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离开校园和课堂的学习,总会使人感觉有些不同,所以借此机会,我来向各位分享,本人离开课堂后的一些学习体会与心得,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大约20多年前,随着现代经济学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学科,加强对外交流就变成了一项对学习很有帮助的事,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使我不断感受到经济学发展的新进展,从而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学无止境。然而,再读一个学位或时常中断研究工作去进修却也不可能。为此,我曾专门请教经济所的赵人伟教授。赵老师建议我,在研究工作中“扬长补短”“活到老学到老”。这次智慧的点拨令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不可为了图新而学习,而应瞄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去学习,尤其是选择最适合于改善自己能力的方式不断地学习。此后,我一方面通过参加短期研讨班学习专题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研究生们一起学习。基于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不但收获了“教学相长”的果实,而且在师生交流中升华了对人生的感悟。

1.作为经济学人,缺少人文精神而只重研究技巧,那是经济学工匠;缺少研究能力和悟性而只重人文精神,那也不是经济学家;只有那些富有人文精神而又视经济学为生命、同时充满经济学悟性和探索兴趣的人,才有可能因为其真诚的人文关怀,成为胸怀宽阔、视野高远、脚踏实地为公众服务的经济学家。人们常常讨论做学问有几种境界,在具备了经济学基本研究能力之后,是人文精神将学者所能达到的境界区分开来,而持续的学习,又是丰富个人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2.严谨细致的风格是从每一件小事培养起来的。每当交出一篇作业或是论文的时候,就是把注入了自己风格的产品交了出去。所以,应力求从内容到形式都尽善尽美。生活可以简单,但专业研究必须是精益求精。 

3.赚大钱和学术进取很难兼得。钻研学术确实需要衣食无虞,但是若被超出这之上的物质欲望所驱使,那就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 

4.做学问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如果以学术成就博得外界的承认为乐的话,那自己的学问很可能就走到了头。因为外界未必都是做学问的人,如果被这些人的偏好牵着跑,没准就会盲人瞎马夜半临池,学问就危险了。 

5.既然要做学问,那就必须又学又问。问谁去?必须与外界交往,而且至少应该维护一个学术社群,也就是research community。如果仅仅是自己钻研,那么在学问上的变化,只是change;与社群的同事展开交流,则为exchange,那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了维护这样的社群,首先就应当想想自己能为这个群体做什么。否则,若因自己的道德行为令人不齿而不被包容,那学问就不可能达到本应达到的深度。 

6.做学问的基本能力不难掌握,可是学问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目标远大、心胸开阔、道德高尚,才有可能使那些并非天才的人做出超越常人的贡献来。这就是道德情操对研究者的影响。最后祝愿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学有所成。 




张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副校长


寄语Note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我和大家的信念一样,我们必定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同时,也祝福每一位同学都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正在努力降低特殊时期对教学及对同学们生活的影响,正全力以赴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力争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你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希望同学们勤于思考,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志存高远。

让我们团结一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共克时艰,勇往直前,迎接风雨过后的美丽彩虹。




宋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寄语Note

在旅游领域学习和研究二十余年,愈来愈深切地体会到,旅游研究可将深刻的理性思考与鲜活的实践观察、严谨的科学研究与生动的个人体验相结合,趣味无穷而受益良多。菁菁校园,知识殿堂,宏阔而系统的专业学习,丰富而短暂的校园生活,与大师们的零距离接触,与伙伴们的全天候探讨,值得社科大每一位莘莘学子加倍珍惜。对于那些有志于以治学为生的女性而言,除却系统的学术训练、不竭的好奇之心、执着的探究精神、持续的专业历练以及自律自强自信等等普遍素养之外,还需学会智慧地平衡、笃定地坚持。




钟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寄语Note

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揭示中国改革与发展规律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的学者应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熟悉新中国历史,立足时代和中国国情,诠释中国的实践、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并针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寻中国改革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学习是一个受益终生的修炼过程,需要远离浮躁,静心读书,年轻人尤其需要耐得住寂寞。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任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寄语Note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有情怀、有眼光、有使命、有担当。密切关注现实、积极投身实践、踏实积累学识、终生服务社会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要求。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高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当代亚太》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寄语Note

对研究职业投入的勤奋与辛劳,决定学术成绩的下限;而对学术事业倾注的热情和看待世界的格局,决定学问成就的上限。



马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寄语Note

女性要求的平等,大多不是平等的待遇,而是平等的机会。只要有平等的机会,哪怕最后没有平等的待遇,她们也认为基本公正。



何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Note

热爱知识,渴求真理,就像快乐的小蜜蜂追寻花蜜。

珍惜拥有,胸怀天下,助力光明常在、春驻大地。




徐丽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寄语Note

攀上学术高峰的路很长,克服浮躁虚华、去除急于求成、坚持实事求是、勤奋踏实,方能登上认知的新高点!




皇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寄语Note

做科研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对真理和知识无止境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兴趣和热情,还有坚持,会战胜所有的困难。




汤洁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寄语Note

大学之道,在于传承与探索、批判与自省、质疑与思考。为学之人,应是智者,亦应为仁者。不盲从,不功利,是学术的风骨;常怀悲天悯人之心,以人文关怀为念,是学术的温度。





向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寄语Note

人文学科的研究有它独特的魅力,包括鼓励女性从性别、情感与经历等个人角度,找寻到一个有兴趣且值得深入探索的学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理性的思辨之美,也能享受创造的乐趣,甚至得到对生活的慰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