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TIGO赖楚浩 2020-03-08

文/麦穗小鱼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题记:

宫崎骏老师曾经说过:“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去交换长大的勇气。

SHE也在《不想长大》中唱到:“为什么苹果和拥抱都可能是毒药,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我们不禁要问:如今,我们为什么这么害怕长大?

作家三毛一针见血地切中了成长的痛处: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

或许,成长便意味着失去童真的朴素和洁白,长大便意味着要面对现实的“毒药”。所以,我们才那么渴望“返璞归真”吧!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少年老成”是福还是祸?

生活中,我们在评价一个年轻人成熟稳重,做事干练时,通常会交口称赞其“少年老成”。当一个年轻人做事没有章法,青涩而缺乏阅历时,我们也会指摘其“乳臭未干”或“少不更事”。

“少年老成”和“少不更事”就像是楚河汉界,一褒一贬,相互对立。

那么,什么是“少年老成”?

顾名思义,“少年”,指的是年轻轻轻;“老”,是指为人处世老道,像个大人;“成”,自然就是指行为举止给人的感觉很成熟。“少年老成”就是说,年纪轻轻,为人处世却像个大人一样老道而成熟。

“少年老成”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三辅决录·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一句“昂昂千里之驹”,足见其人们对少年老成的人有多么欣赏。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少年老成的人有很多共同点:一是,表面深沉,心无波澜。他们给人的感觉通常是不苟言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镇定自若,即使内心早已心急如焚,也绝不在脸上表现出来;二是,处处小心,时刻紧绷。他们时刻维护着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良好形象,处处谨小慎微,绷紧神经,整日带着厚厚的面具示人。

我朋友老季就是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他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夸成熟、懂事、有大人样。这个标签伴随着他长大,的确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毕业那会,去公司面试,他的谈吐和面相最受领导青睐,每次都是第一个被录用;参加工作后,也会颇受领导器重,时常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去完成。

老季是很多人眼中的榜样,但他一点也不快乐。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处在紧绷着的状态,怕出错;因为,他至始至终都活在别人的视线之中,找不到自我;因为,他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好形象,有了压力无处释放,有了情绪无人倾诉。

“少年老成”在别人看来是优点,在他自己看来就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这道枷锁让他在生活中、工作中一直端着自己、绷着自己,以至于活得很累。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直到有一天,这个“成熟、稳重、坚强、满身正能量”的老季竟然崩溃了。那天,他把自己喝的叮咛大醉,扯着嗓子对我说:“我特码的要撕掉伪装,去他的少年老成,去他的成熟稳重,我要做回自己。”此刻,他把压抑许久的情绪全都释放了出来,眼角留下的泪仿佛是在和“少年老成”的自己说告别。

他痛苦的说:“你知道吗?当他们羡慕我身上展现的少年老成时,我却在羡慕他们的我行我素。他们像天上飞翔的小鸟,自由而快乐。而我却像水底的鱼儿,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我听了之后,如梦初醒。原来表面的光鲜,掩饰不了内心的坑坑洼洼。

那天以后,老季仿佛变了一个人。工作越来越消极,精神面貌也颓废了不少。最后,他丢掉了让人羡慕的工作,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在他的身上,充分印证了杜利奥定律:如果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如果他能及早地学会倾诉和表达,如果他能放弃人们对他的成见,如果有人能主动聆听他的想法,或许就不会这样。可是,世间哪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结果和后果。一直以来的少年老成,早已让他不堪重负。

爱默生曾说过:

“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拥有怎样的人生。”

我们看到,许多少年老成的人,往往很早就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只是疲于应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不断地自我包装,自我设限。一个常常给自己设限的人,当然无法充分领略人生的美景。

他们不会知道,

你只有不断去表达,生活才会倾听你;

只有付出热情,生活才会以热情回应你。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为什么“少年老成”的人越来越多?

作家三毛曾经说过:

“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

这句话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地说到了人类的痛处,尤其是当下的一些年轻人,走过了少年老成的青春,却迈进了路也茫茫,心也茫茫的中年。

仿佛人总是在一夜间长大,仿佛度过了小学阶段,社会便强迫着你与幼稚,与不成熟说再见。生活也教会了我们要有认清现实的能力,要刻意地去锻炼自己少年老成的品行。现在想来,这就如拔苗助长,成活率真的不高!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那么,为什么现在少年老成的人越来越多了呢?抽丝剥茧后,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是,传统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孩子认知的偏差。

虽然我国极力主张素质教育,但是教育“功利化”的顽疾不易根除,依旧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辅导班,价格不菲的兴趣班依然很火爆,在父母看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学校里,很多老师也是“唯学习论”,只要学习好,便一切都好。比如近些年的热播剧《少年派》、《小别离》都有教育功利化的影子,这种教育理念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和性格培育。

同时,我国在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出生到三四岁这个阶段大多是空缺。教育的方式比较注重认知和理性,相对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像《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这类书,都是教育孩子怎样去适应社会、顺从父母,甚至是迎合他人。现代心理学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心理发育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情感交流,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注,才能逐渐培育出共情的能力——接受与关爱。如果在教育中过分强调孩子懂事、稳重、老成,在成长早期就过度置入各种观念,忽视孩子对爱和亲密情感的需要,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成长。并且,这类孩子通常缺乏创造力,习惯于被条条框框约束,不敢标新立异,突破自我。

  • 二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少年老成”被认为是一种可欲、可成的观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少年老成”一直以来都是个褒义的成语。如果一个人待人接物得当,会被认为是“老练”。“老成持重”是一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德行,在大家的观念里,不仅希望年轻人“少年老成”,还坚定地认为,“少年老成”的人必定会有所作为。可见,“少年老成”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可欲”和“可成”的观念。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特别是,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自小便被儒家的“伦理纲常”和“行为规范”所约束,人们不是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成人”,就是用“长袍马褂”把他们打扮成成年人的样子,动不动就拿“圣经贤传”去告诫孩子,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帮助孩子尽快成长。社会规范也习惯于把青年人塑造成中年人,好像“少年老人”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

“80后”、“90后”本该是豪气干云,青春激荡的年纪,却因为从小就经受等级尊卑、谨小慎微的洗礼,继承了“少年老成”的文化基因,从而造就了这样一个“无青年社会”,整个社会越发显得暮气沉沉,没有生机。

  • 三是,糟糕的生活阅历或是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促其早熟。

尼采说过:所有的少年老成,都是承受了与同龄人不符的痛苦与责任。

比如,《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是少年老成的。他自幼就成了孤儿,所有的风吹雨打都要自己扛,世界的残酷和社会的薄凉让他不得不拼命地让自己成长。所以,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学会了克制与隐忍,练就了百毒不侵。少年老成的他说出了那句让人感动又心疼的话:“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这些人,过早地接受了生活对他们的磨砺,过早地看到社会中的阴暗面,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他们小心翼翼的将自己包装起来,学着大人的模样,与这个世界开始对话。

久而久之,他们心里阳光的一面会被阴暗面逐渐侵蚀。与年龄极为不符的痛哭和责任让他们只顾着用力地活着,而丢掉了人生本该活出自我的底色。

有句话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老成、老练是广为称道,而叛逆、个性则被防范时,我们的少年无疑是缺乏应有的朝气和活力的。

试想一下,如果少年门都暮气沉沉,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那我们这个社会该多么可怕!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年轻人应该“如朝阳,如乳虎,如泼兰地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绝不应该成为“稳一代”,变得老气横秋,难见奔放和热烈。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

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只有容忍叛逆、释放人性的社会,青年才会有活力,国家发展才会有后劲。比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地出现了“嫩绿化”现象。如今,“嫩绿化一代”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中坚力量。(摘自《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少年和青年这一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也是一个人最有冲劲的时期。有冲劲必定会带来诸多的不稳定性。而如果大人们为了防范他们犯错误,或是害怕他们“误入歧途”,便对他们的所做作为进行“程式化”管教,并打着为了他们有个美好未来的旗号,对他们的人生之路进行“渠道化”引导和束缚。如此一来,孩子的个性就会被抹杀。

客观地说,我们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缺乏“容错机制”的。我们太过期望孩子尽快成熟,尽快知道社会的残酷性,从而在教育孩子时通常是反向激励,或是说一些危言耸听的告诫。很多的家长都是越俎代庖,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铺垫好了人生之路。一旦发现孩子走出了自己画好的区域,便会毫不留情地拽回来。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过一句话: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确实在孩子的教育中施加了过多的“操纵”,而欠缺的是“引导,教育,陪伴,鼓励”。在成人的世界里,自以为是的替代性补偿、“为你好”的体贴,有时候不过是成年人为掌控孩子制定的规则。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不是崇洋媚外,西方国家的教育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方有着对“浪子回头”的宽恕和原谅的文化基因。

在西方,则是用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少年”期的。他们主张让年轻人自己去经验生活,即使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也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少年的特权。他们鼓励给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由“他制他律”的方式造成年轻人“老成”或“老实”。

少年老成的人,看似超乎年龄的成熟,比同龄人要懂事的多,懂得扛起责任,懂得怎么为人处事。其实,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少年老成也让他失去了原本这个年纪应该享受到的喜怒哀乐。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少年老成的人,在“催熟”的过程中,都过早地“杀死”了稚嫩的自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许多少年老成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潘多拉恶魔,这个恶魔时常在暗处不停地敲打着你,鞭策着你,告诉你说:“你越成熟,就越有深度;越有深度,就越显得你有魅力。”从而,你不断地强迫自己去独立,去成熟。

少男老成的你时刻隐忍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不会在别人面前抱怨,不会向朋友倾诉你的难过。 久而久之,大家以为你刀枪不入百毒不侵。 可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多么怀念那个没有铠甲,只有软肋的少年。想哭,想笑,想闹,都有人原谅和理解。

然而,那个真挚的,个性的,疯狂的少年还没长大就已经“夭折”了。或许,成长的代价真的就是对青春的“扼杀”。

别再把“少年老成”当作引以为傲的资本,或许它只是一剂“毒药”

年轻人应该不怕失败而自由选择,保持这一年龄段特有的基本行为和价值特征,从而让社会保有了自由选择和创新的活力。

但让青年人有朝气,应多从社会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找找原因,看看我们究竟给了青年人什么,又究竟是什么妨碍着青春的绽放和梦想的放飞。

或许,只有释放人性、容忍青年人叛逆的社会,年轻人才不会暮气沉沉。真心希望,我们的少年是朝气蓬勃的,是不畏将来的。真心希望,“无青年社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得以改善。

一如梁启超所说的那样:

“年轻人应该如朝阳,如乳虎,如泼兰地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果真如此,这将是少年之幸!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