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器大全一篇读懂青铜文明 建议收藏

 来来永胜 2020-03-08

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两千多年的时空,一段被铭铸的历史。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青铜器,承载着中华文明轰轰烈烈崛起的行进步伐和精神信仰,把人类的青铜文化推进到巅峰。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惊了整个世界,创造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

△ 广汉三星堆青铜人首  |  商代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随着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文明兴起,人类经过刀耕火耨的石器时代,大约在五六千年前,进入了冶铜的第二次文明大发展时期。铜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金属,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冶铸出时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其氧化物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高,更易熔铸成型。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世界性文明的象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铸造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尧舜禹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的出现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青铜文明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春秋晚期,铁器的出现标志着青铜时代的结束。铜铁共存时代又绵延了千年,青铜把握了最后的时机,为自己浇铸了一段华丽的谢幕。

△单刃青铜刀  |  距今约5000年马家窑文化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是中国已知最古老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


鼎立九州  |  王朝复兴

▲ 四千多年前,洪水噬掠中华大地。有位黄帝的后裔大禹,率领先民开导阻滞、疏通河川, 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心血最终完成治水大业。大禹因治水广受尊重,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最终建立了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中国——夏朝。黄河中游地区古称华夏,居天下之中又称中原。随着夏朝建立,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邦遵从。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华夏中原为核心舞台展开。中原成为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汇聚的大熔炉,铸就了华夏民族包容万象的开阔胸襟,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 方格纹铜鼎  |  夏代  |  洛阳博物馆藏

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1975年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

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镌刻魑魅魍魉图形,让人们警防被其所伤。鼎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国灭则鼎迁,夏灭商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灭周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青铜器铸造必须经过采矿、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厚重的范铸工艺、先进的焊接技术、精湛的失蜡工艺,将中国青铜冶铸技术推进到巅峰时代。失蜡法的出现,使一些高难度的镂空装饰成为了现实,无范痕,表面光洁精密。失蜡法可以说将青铜器铸造技艺发挥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 上:编钟范铸法局部示意图

△ 中 · 下:虎头戈陶范与戈示意


 国之重器  |  文明史诗

中国青铜器造型丰富,纹饰美,铭文典雅。按器形及用途主要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杂器(生活用具、生产用具、货币、玺印、度量衡器)等。以鼎为代表的青铜器,作为贵族阶层宴享和祭祀祖先的礼器,作为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文化的载体,将恢弘壮阔的华夏文明历程熔铸其中,千古传耀

△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商代王室墓出土青铜器

◎ 食器

也是礼器,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代表着不同等级。食器主要分为蒸饪器、盛食器两种。蒸饪器包括鼎、鬲、甗等;盛食器包括簋、簠、敦、豆等。

蒸饪器

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有一种形制由大到小成组的列鼎,数目在周朝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天子之制为十二鼎。鼎为传国重器,是文明的见证,被赋予显赫、尊贵等义。鼎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载盛况,影响至今。

△后母戊方鼎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高133cm,重832.84公斤,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威武凝重。鼎上饕餮寓意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中间有一人头似被虎吞噬。耳上有两尾鱼形。足上铸蝉纹,线条清晰。鼎腹内长壁上有铭文司母戊。采用组芯造型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痕看由二十块范铸而成,司母戊鼎标志着商代精湛的青铜铸造水平。


△ 子龙鼎  |  商代末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体积最大的圆鼎,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造型雄伟,铸造精细,铭文“子龙”也是最早带有“龙”字的青铜器。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重达230公斤, 传河南辉县出土。

△ 大禾人面纹方鼎  |  商代晚期  |   湖南省博物馆藏

△ 夔龙形扁足青铜鼎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毛公鼎  |  西周晚期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重器,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鼎内壁铸铭文32行近500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铭文记: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被誉为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清道光年陕西宝鸡岐山县出土。

△ 大盂鼎  |  西周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1849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大克鼎  |  西周晚期孝王时期  |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膳夫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1890年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出土。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 禹鼎  |  西周晚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正鼎  |  西周  |  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 王子午鼎  |  春秋时期楚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

△ 错金银云纹青铜鼎  |  战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鬲。古代煮饭用的炊食器。其形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个中空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长方形方鬲,下部有门可开合放入木炭。

△ 兽面纹鬲  |  商代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卷龙纹鬲  |  西周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西周末春秋初,甗还与鼎、簋、豆、壶、盘等用作礼器。

△ 妇好三联甗  |  商代晚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44.5厘米,器身长103.7厘米,宽27厘米,重量138.2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全器由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组成。甑内壁和两耳际外壁均有铭文妇好两字。商代大型实用器,可同时蒸煮几种食物,弥足珍贵,国宝级的文物。

△ 圉甗  |  西周早期  |  首都博物馆藏 

◇ 盛食器

簋,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也作礼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簋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作簋,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器物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代表着不同的贵族等级。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 亚丑方簋  |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甲簋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利簋(武王征商簋 )  |  西周早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也是国家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珍贵文物之一。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2字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也称其为“武王征商簋”。簋腹内底铸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作器者名利随武王参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 神鸟纹方座簋  |  西周  |  宝鸡石鼓山出土

△ 叔簋  |  西周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鲁伯大父簋  |  春秋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簠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 青铜簠  |  西周  |  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盨是古代盛黍稷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 虢仲盨  |  西周晚期  |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与礼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 三角云雷纹敦  |  战国

△ 菱形勾连云纹铜敦  |  战国中期  |  随州博物馆藏

豆。古代食器和礼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成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 镶嵌狩猎画像纹豆  |  春秋  |  上海博物馆藏

铺。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 透雕交龙纹铺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盂。是古代的盛食器,商至春秋时期。盂一般作圆形,侈口深腹,有兽首耳或附耳。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商和西周初大多为中型,西周中晚期多为大型,春秋时已极少见。

△ 匽侯盂  |  西周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十大青铜器之一。 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口内壁刻有匽侯做饙盂5字铭文。

盏。盛食器。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食器,进入春秋后才出现。

△ 春秋铜盏  |  盛食器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器。

鍑。炊煮用具,与风炉是浑然一体,它形似大口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鍑在古代很兴盛,到了宋朝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 垂鳞纹鍑(煮茶用具)  |  春秋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匕(食器的辅助工具)。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长柄浅斗,体呈桃叶形。常与鼎、鬲同出,最早见于商代晚期。


△ 青铜匕  |  春秋  |  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 青铜染器  |  西汉

染指调味品。此染器中的耳杯用来盛酱、盐等调味品,染炉用来使之加热,满足当时人们喜欢用较烫的调味品濡熟肉食用的习惯。

△ 青铜碳炉  |  春秋  |  安徽博物馆收藏

俎。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的礼器,也可作供切肉小案子用。已发现的有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

青铜俎


 觥筹交错  |  曲水流觞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酒器也就自然成为了礼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有流似雀啄,后有尾,腹下有细长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无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尊贵之尊因此而来。战国以后大腹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 宝鸡石鼓山出土青铜器

也是礼器,代表不同等级。分为饮酒器和储酒器两类。

饮酒器主要有爵、角、斝、觚、觯(合称五爵)、觥。

储酒器主要有尊、方彝、壶、卣、瓿、罍、盉、缶。

◇ 饮酒器

爵。中国古代一种饮酒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常见。

△   |  夏朝(二里头文化)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器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器壁单薄,纹饰简单。通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 乳钉纹管流爵(角)  |  夏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兽面纹爵  |  商代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妇好爵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旅祖丁爵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斝。温酒的酒器,也作礼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酒杯,诸侯则用角。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 连珠纹斝  |  夏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兽面纹斝  |  商代中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饕餮纹束腰袋足斝  |  商代中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徙斝  |  商代晚期  |  河南省博物馆藏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流行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器型与爵相似,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不复存。

△   |  西周早期  |  河南省博物馆藏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兽面纹觚  |  商代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铜觚  |    |  湖北省博物馆藏

△ 黄觚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觯。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盛酒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形似尊而小,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而不叫觯。

△ 父乙觯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青铜鸮形觯  |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储酒器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怪兽等形状。

 四羊方尊  |  商代晚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器腹饰有饕餮龙纹,纹饰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商代铜尊的典型特征。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四个角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四条龙。羊角与头均为采用分铸法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制浑厚,造型雄奇精巧,技艺复杂,风格独树一帜,为商周青铜器中的奇珍。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 龙虎尊  |  商淮夷时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距今3000多年历史,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

 三羊尊  |  商代晚期  |  故宫博物院藏

△ 妇好青铜鸮尊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是古人崇拜的神鸟,商朝战神的象征。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 何尊  |  西周早期  |  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出土。

 盠驹尊  |  西周中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盛酒器。铸铭文105字,记述甲申日周王执驹,并赏赐两匹马驹,为纪其事而作。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千克,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牺尊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公斤。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  战国至西汉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眼睛以蓝料镶嵌,头部右侧口有细管状流,遍饰嵌金流云纹,展现出犀皮粗糙厚重质感。1963年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

卣。古代酒器。商代跟西周时期盛行用来装酒。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圈形足,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也作圆筒形,作鸱鸮或作虎吃人形等。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则多圆形,又承商代形制演变出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青铜卣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鈇卣  |  西周早期  |  陕西博物馆藏

通高36厘米,197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在造型样式和纹样装饰上明显的带有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风格。

 提梁卣  |  春秋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湖南湘潭出土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妇好瓿  |  商武丁时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乳钉雷纹瓿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罍。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 三星堆青铜罍  |  商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皿天全方罍  |  商代晚期  |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


 虎钮青铜罍  |  春秋·郑  |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


盉。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与水浓淡的器具。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妇好青铜盉  |  商王武丁时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鸟形盉  |  西周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兽面纹龙流盉  |  春秋中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吴王夫差盉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觥。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觥的装饰纹类似于牺尊、鸟兽形卣。和兽形尊不同的是,觥盖为兽头连接兽背的形状,流部为兽颈,用于倒酒。

 后母辛青铜觥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通高36厘米、长46.5厘米、宽12.5厘米、重8.5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青铜觥  |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父乙觥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盛酒器。高29.5厘米  长31厘米 底纵12厘米  底横16.7厘米  重4.8千克。

方彝。中国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妇好青铜偶方彝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户方彝  |  西周  |  上海博物馆藏

 盠(lí)青铜方彝  |  西周中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壶。古代盛酒器、盛水器和礼器。

饕餮垂叶纹贯耳壶  |  商代晚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饕餮垂叶纹在已经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是仅此一件。贯耳,圈足,直圆腹,颈饰饕餮纹,颈下之上腹部饰垂叶纹,下腹光素,圈足施以斜角云纹。1965年绥德螺头村出土。


 颂青铜壶  |  西周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51厘米。器颈内壁铸铭文21行152字,记述了周王册命颂之事。

 莲鹤方壶  |  春秋中期   |  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一藏河南博物馆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 蔡侯申方壶  |  春秋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壶为蔡昭侯作器。盛酒或盛水器,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部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腹部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

△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  |  春秋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觞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铭文。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花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盖内壶内口内壁各有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通高66厘米,上口长23.1厘米,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

 镶嵌画像纹壶  |  战国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错金银鸟篆文青铜锺  |  西汉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后大腹圆壶自名为锺 ) 盛酒或盛粮器。高40.5厘米,968年河北省满城县汉墓出土。

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


△ 镶嵌几何纹钫(汉代方壶自名钫  |  战国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错银青铜钾(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   战国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有成语:高屋建瓴。

 伯游父瓴  |  春秋中期  |  上海博物馆藏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禹可能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夏、商两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国家破亡。周鉴于此,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承置酒器的案具烙下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印痕——名曰酒禁。

 云纹铜禁  |  春秋中期  |  河南博物院藏

宫廷盛酒器具。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缶。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圆腹、有盖,身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楚高青铜缶  |  战国楚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栾书青铜缶  |  战国·楚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青铜器。盛酒或盛水器。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

△ 错金铜舟  |  战国·韩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酒具。高8厘米、口长17.1厘米、宽12.3厘米, 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奉匜沃盥  |  明鉴古今

水器

盥洗之用。大型水器有鉴、盘;普通水器有匜、盂、盆等,缶、瓿是春秋时期少量出现。鉴是重要的水器之一,一种大盆,有三种用处:盛水用以洗浴;贮水籍以照面;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西周中叶以前盘与盉相配合,西周晚期盘与配合使用

鉴。盛水器,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体形巨大的鉴多用作礼器或陈设器。

 青铜冰鉴  |  战国早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冰酒器。国家一级文物。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1977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吴王夫差鉴  |  春秋  |  上海博物馆藏

此器敞口,方唇,折沿,束颈,深鼓腹,平底。颈部两侧有兽首衔双环耳,两耳间的口沿装饰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体攀在器口作探头状。器身装饰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纹,最下饰三角纹,内饰蟠虺纹。腹内铸有铭文2行13字:攻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作御监。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盘。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

 曾侯乙尊盘  |  战国早期  |  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透空装饰鬼斧神工,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虢季子白青铜盘  |  西周周宣王时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传世青铜器铭品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盛水器。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为纪念其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xian 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奖而作的重器。盘的内底有铭文111字,对这段史实作了详细的记载。 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史墙盘  |  西周  |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1976年陕西扶风县出土。

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齐侯子行青铜匜  |  春秋·齐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匜底内铸铭文三行15字。高21.5厘米,流长42厘 米,重4.7公斤,1977年山东临朐出土。 

 鸟形青铜匜  |  春秋·燕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盆。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交龙纹盆  |  春秋中期  |  上海博物馆藏


 金声玉振  |  礼乐颂歌

乐器

乐器主要有钟、镈、铙(钲)、鼓、錞于、铃、铎、句鑃等。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镈、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饶,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长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饶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饶构成编饶。饶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编钟的件数逐渐增多,能奏出复杂的乐曲。甬钟在悬挂起来时,是前后倾斜的。而鎛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和甬钟不同。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宗周钟  |  西周晚期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编钟  |  西周周穆王时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曾侯乙编钟  |  战国早期  |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出土。


铜鼓是中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蛙饰鼓  |  东汉  |  上海博物馆藏

 透雕蟠龙鼓座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和编钟、编磬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青铜镈  |  春秋·齐  |  国家博物馆藏

通高65厘米,鼓间34.5厘米,铣间44厘米,1870年山西荣河后土祠出土。  

铙。打击类乐器, 是用来指挥军队进退及祭祀和宴乐的器具。《周礼》中说“金铙以止鼓”。被称为“大铙”的青铜器更高大厚重,多出于南方地区,可以奏出雄浑洪亮之音。祭礼之后常就地埋葬。

 青铜大铙  |  西周  |  福建省博物馆藏

镇馆之宝。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1978年建瓯小桥公社阳泽大队黄科山出土。

 虎纽錞于  |  战国晚期  |  四川省博物馆藏

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


 秉旄仗钺  |  群雄逐鹿

◎ 兵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古代青铜兵器种类较多,主要有: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机、甲胄等。

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君王用钺象征征伐。

 獸面紋鉞  |  商後期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亚丑钺  |  商代  |  山东省博物馆藏

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

△ 象首钺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宋公栾青铜戈  |  春秋·宋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6字错金鸟篆体铭文为宋国国君宋公栾所造。长22.3厘米,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兽面纹戈  |  战国  |  上海博物馆藏

 豹纽矛  |  西汉  |  上海博物馆藏

 人头形铜钩戟  |  西周  |  甘肃省博物馆藏

人头形,颈部有椭圆形銎,援基饰一牛首,阴刻牛头形徽识。宽23厘米,高25.5厘米,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

 越王勾践剑  |  春秋晚期越国  |  湖北省博物馆藏

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青铜铍  |    |  陕西秦俑坑中出土

 目雷纹刀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馆藏

 圆柱纹刀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馆藏

△ 错金银青铜弩机  |  西汉  |  南京博物院藏

 矢镞  |  战国  |  湖北省博物馆藏

   |  战国  |  湖北省博物馆藏  |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兽面纹胄  |  商代晚期  |  江西省博物馆藏

 鎏金铜虎符  |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宝马雕车  |  驰骋千年

车马器

 铜车马  |  秦代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1980年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出土,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是我国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

△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  |  战国·魏  |  车辕饰件

 鎏金龙马铜当卢  |  西汉  |  济南市考古所藏

 铜奔马  |  东汉  |  甘肃省博物馆藏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为中国旅游标志。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出土。


◎ 杂器

长信宫灯  |  西汉  |  河北省博物馆藏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错金银博山炉  |  西汉  |  河北省博物馆藏

博山炉,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山峦起伏,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

 诅盟场面贮贝器  |  西汉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滇王杀祭诅盟典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 五牛铜枕  |  西汉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青铜大立人像  |    |  三星堆博物馆藏   

世界铜像之王。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三星堆遗址 一号祭祀坑出土。

△ 三星堆凸目铜面具  |  商·蜀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祭器

 夔纹奁  |  西周

奁。放梳妆用具,也用于盛食。盛行于汉代。

△ 错金银狩猎纹镜  |  战国  |  日本永青文库藏  

照面用具。直径 17.5厘米,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  西汉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镀金银带钩  |  战国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作册般青铜鼋  |  商后期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鎏金熊形铜镇  |  西汉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压席用具

△ 兔形铜水盂  |  西汉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具

 楊臨信印鎏金辟邪钮  |  

 铜权  |  秦代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  度量衡  |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错金铜币  |  王莽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铲  |  商后期

 康侯青铜斧  |  西周周成王时期

△ 兽面纹臿  |  战国  |  上海博物馆藏  |  今称锹


中国青铜文化

华夏文明永恒的礼乐史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