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眼有诗人之眼,有作品之眼,诗人用戴帽之法寻求诗眼

 老街味道 2020-03-09

昨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诗眼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前言

要明白诗眼在一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诗眼。诗眼这个词,

诗眼,最早出自苏轼的诗。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

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又有《僧清顺新作垂云亭》写到:

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

那么诗眼是什么意思呢?

一、诗人之眼

诗眼的主要含义有两种,诗人之眼与作品之眼。

直接当作诗人的眼睛,有不少作品,如宋人冯取洽《金菊对芙蓉·宝镜缘空》词云:

扶阑一笑开【诗眼】,少容我、吟讽其旁。

李若水的《次韵舒伯源雪晴偶书四首》之一诗云:

朝阳飞影战余寒,楼上高人久屈蟠。想见倚栏三盏后,醉横【诗眼】与天宽。

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的“诗眼”,也指诗人的眼睛,但引申为诗人的观察力与鉴赏力。

这和题主所说的诗眼不是一回事。

题主所说的诗眼,是指诗词作品中的诗眼。

二、 诗词作品两种诗眼

除了诗人的鉴赏力以外,诗眼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诗词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诗眼还分两种。

一种是句中的诗眼,即是某个词或者某个字,用英文说就是word。

第二种是一篇中的诗眼,即某一句,这个没有歧义,不需要英文了。

简单来说诗眼有两种:

1、句中之眼;2、 篇中之眼。

点睛之笔,诗中之眼,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画龙点睛后,龙就活了,不点睛,是一条死龙。但是诗眼未必是诗“心”,不一定是反映这这首诗的中心之句。

三、句中的诗眼大多是虚字--炼字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过:

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如贺方回、吴梦窗,皆善于炼字面,多于温庭筠、李长吉诗句中来。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

这是词人对于炼字的重视。而“诗眼”就是指诗中点睛传神、含蕴丰富的警字。

需要注意的是,而这种炼出来的“字”往往是虚字。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中讲到:

子建诗多有虚字用工处,唐人诗眼本於此尔。若“硃华冒绿池”、“时雨净飞尘”、“松子久吾欺”、“列坐竟长筵”、“严霜依玉除”、“远望周千里”,其平仄妥帖,尚有古意。

所谓的虚字, 是指动词、或者当作动词用的形容词、名词、副词等,例如:冒、净、竟、欺.....

诗眼的位置不固定,也许在中间,也许在后面。

清朝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讲到: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咽”是动词,“冷”是形容词,作为动词使用。诗眼在句中。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讲了一个故事:

陈公(从易)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杜甫的诗集缺了一个字:身轻一鸟...于是大家猜来猜去,有人说“疾”,有人说“落”,有人说“下”。而且孰好孰坏,没有定论。

过了几天,大家得到一个完整的版本,看到老杜用的是:过。陈公(从易)不由得叹服,认为虽然只是一个字,但是这么多诗人没有人能够想到。

这首诗是杜甫的《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后略

身轻一鸟过,过是诗眼,位置在最后一个字。

注:炼字,虽然多指虚词,但是并非名词不重要,有的诗句可能全部由名词组成:古道西风瘦马。构造一个意境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意象,在意象的选择中,同一个意象还可能有不同的名词,都需要诗人仔细斟酌。

另:高三十五,是指杜甫的好友高适。

四、戴帽之法 诗眼不易得

关于诗眼的锻炼,谢榛有个比喻:

诗中用虚活字,时有难易: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且工且易,愈苦愈难。此通塞不同故也。纵尔冥搜,徒劳心思。当主乎可否之间,信口道出,必有奇字,偶然浑成,而无龃龉之患。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

诗眼有时候难,有时候容易。容易的时候,就像剖开蚌取出珍珠一样简单,难的时候如同破开石头寻找玉一样难。

好比去买帽子,试来试去总有一个合适的,用戴帽子的办法,那么诗眼总是会得到最好的。

例如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据说改了又改: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容斋续笔·卷第八》

更有一个苦吟诗人为了求诗眼,酿成了交通事故: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练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亦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

这个推敲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贾岛作诗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不是一堆帽子挨个试,而是两个帽子挑一个,这可犯了难了。还是韩愈给他定夺了“敲”字。

五、篇中之诗眼

不是每一句诗都有诗眼,但是也可能不仅仅一句诗有诗眼。有诗眼的诗句,可能也是一篇的诗眼。如果有两句诗都有诗眼呢?

俞平伯先生点评温庭筠的《菩萨蛮》很精彩。我们先录入这首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说:

“三四两句,一篇主旨,‘懒’、‘迟’二字点睛之笔,写艳俱从虚处落笔,最醒豁而雅。欲起则懒,弄妆则迟,情事已见。‘弄妆’二字,弄字妙,大有千回百转之意,愈婉愈深厚矣。”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各有点睛之笔‘懒’、‘迟’二字。而“弄妆梳洗迟”中俞平伯又特意说出‘弄妆’二字,“弄”字非常妙,

这两句都是一种句法中的复杂句,每一句有两个动词或形容词:懒起、画,弄、迟(形容词)。

点睛之笔是两个形容词:懒和迟。

不过整首词的点睛之笔是“弄”,而弄妆梳洗迟,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整篇的诗眼怎么判断呢?

可以用减法,不过有时候减到最后剩下的那句,可能并没有出彩之处,虽然这句表现了整首诗词的“主旨”。

但未必是点睛之笔。

结束语

句中诗眼在一句之中是点睛之笔,篇中诗眼在一篇之中可能是点睛之笔,也可能是寻常之句。

不是每句诗都有诗眼,有诗眼的诗句也不一定是整篇的诗眼。王安石的这首诗《泊船瓜洲》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您觉得哪一句是诗眼呢?

@老街味道

阮籍的咏怀诗,为什么是薄帷鉴明月,不是明月鉴薄帷?

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有几个大家未必清楚的知识点,您了解吗?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这两句诗有这么多讲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