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引申义(第4版)3:登

 爱雅阁 2020-03-09
登     dēng



作者:周建伟




登,甲骨文一(注一),中间图片是“豆”(没盖子),这是一个高脚碗,一般用来盛放食物,下方图片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豆”,上方图片是双脚,并且在字的最上方,表示向上走。

旁证一:“發”春秋文字图片(注十四),上方也有图片双脚
图片是一只手,图片是箭,图片是弓,“發”本义是以手持弓射箭(《说文解字》:“,射也。”)写在上方的图片“双脚”表示的是“向上、向前运动”。由此可证,图片“双脚”写在上方时,可以表示“向上、向前”运动。

旁证二:“前”甲骨文图片(注十五),上方图片是一只脚,下方图片是一只小舟。前,表示小舟往前运动,即“前进”。这里的
图片“脚”也是在上方,可以证明,“脚”图片写在上方,可以表示“向前运动”。

 


登,表示一个人捧着豆走上前献出祭品。因此,本义是“进献”。《玉篇·癶部》:“登,进也。”



                  图片
                                    陶豆(有盖子)(注十六)



甲骨文二图片(注二),下方图片是“豆”,上方图片是“双脚”。

金文一图片(注三),下方图片是“双手”,上方图片是“豆”。

金文二继承甲骨文一
,写作图片(注四)。

金文三继承金文二
图片,写作图片(注五)。

战国文字继承金文三
图片,写作图片(注六)。

说文籀文继承战国文字
图片,写作图片(注七)。

大篆继承战国文字
图片,写作图片(注八)。图片变成图片图片变成图片。省略图片

小篆继承大篆
图片,写作图片(注九)。

秦简继承小篆
图片,写作图片(注十)。

简帛文继承秦简
图片,写作图片(注十一)。

汉隶继承简帛文
图片,写作图片(注十二)。

楷书继承汉隶
图片,写作图片(注十三)。



登,本义是“走上前去,双手献出祭品”,即“进献”(动词)。
《吕氏春秋·仲夏》:“农乃登黍。”
高诱注:“登,进;稙黍熟,先进之。”(注十九)


进献大多是在拜祭天神祖先的时候,拜祭的祭坛一般都设立在高台,因此进献要走上高台,因此引申为“往上走”,即“从低处往高处移动”,即“上升”(动词)。《尔雅·释诂下》:“登,陞也。”《玉篇》:“登,升也,上也。”引申类型:因果引申与描述范围改变。“走上高台进献”是因,“人的位置往上升”是果。“人的位置往上升”特指“人的位置”,有具体的对象与行为。引申为泛指“上升”,只有动作,没有指明具体的对象,描述范围扩大。
《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注二十)


“往上走”引申为“走”(动词)。《集韵·隥韵》:“登,履也。”引申类型:描述范围改变。“往上走”是指“向上移动”,有具体的方向(上方)。“走”是泛指“移动”,没有具体的方向,描述范围扩大。
《水浒全传》第八十四回:“却说时迁,他是个飞檐走壁的人,跳墙越城,如登平地。”(注二十一)


人要“往上走、往上移动”,脚就必先要同时往下蹬,因此引申为“腿和脚往底下方向用力”,即“蹬”(动词)。引申类型:因果引申。“腿脚往下蹬”是因,“人向上移动”是果。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到那廂,用脚登开门看时,原来是个大东厕。”(注二十二)


“蹬”引申为“穿(鞋子)”(动词)。穿鞋子,脚需要往下蹬,那样才能把脚套进鞋子里。引申类型:目的引申,“蹬”这个动作,目的是为了“穿”上鞋子。
《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上面套着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着缎靴。”(注二十三)


登上高台进献,
即“从低处往高处移动”,即“上升”,“上升”即“升到高处”。因此“上升”引申为“高”(形容词)。引申类型:词性改变。“上升”是动词,“高”是形容词。
《国语·晋语九》:“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
韦昭注:“登,高也。”(注二十四)


“上升”引申为“使某人的地位、职位上升”,即“提拔”(动词)。引申类型:情态近似引申。“物体所处位置上升”与“某人地位、职位上升”情况近似,两者都是动词,都是所处各自位置的上升。“物体”上升的是空间位置,“某人”上升的是其所在组织内的位置。
《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注二十五)


“豆”这种高脚碗,一开始是盛放食物的食具,所以里面盛放的是煮熟的食物。由于食物也用于祭奠,
“豆”里面所盛放的祭品,多是煮熟的成熟谷物、肉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

由于“豆”里面盛着“成熟的谷物”,因此“登”引申为“成熟”(形容词)。《增韵·登韵》:“登,熟也。”引申类型:因果引申。因为“豆”里放的是“成熟”的谷物。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五谷不登。”
朱熹注:“登,成熟也。”(注二十六)


谷物成熟,即谷物的生长已完成。因此引申为“完成”(动词)。《尔雅·释诂下》:“登,成也。”引申类型:描述范围改变。“谷物生长完成”特指“谷物”,有具体对象。后泛指各种事情“完成”,没有具体对象,
描述范围扩大

《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
伪《尚书孔传》:“登,成也。成汝君之功。”(注二十七)


谷物成熟,然后收获,即“粮食会增加”,因此引申为“增加”(动词)。引申类型:因果引申与描述范围改变。“谷物成熟”是因,收获谷物,“粮食增加”是果。“粮食增加”特指“粮食”,有具体对象。后泛指事物数量“增加”,没有具体对象,
描述范围扩大
《左传·昭公三年》:“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杜预注:“登,加也。加一,谓加旧量之一也。”(注二十八)


不断的“增加”,即“积累”(动词)。引申类型:描述范围改变。“增加”是指“数量增多”。“积累”是“某种东西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聚集在一处”,“积累”描述范围比“增加”小。
《国语·周语中》:“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韦昭注:“登年,多历年也。”(注二十九)


“登上、上升”引申为“出现在书册的上面”,因此引申为“记载、刊登”(动词)。引申类型:情态近似引申。“人登上高台(人出现在高台上)”,与“描述事情的文字印刷上书籍上(文字出现在书籍上)”近似,因此引申。

《周礼·秋官·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郑玄注:“登,上也。”(注三十)
 

旁证:“上”有“上升”义(《易·需》:“云上于天。”(注三十一)),也有“刊登”义(唐张籍《和左司元郞中秋居十首》之十:新诗才上卷,已得满城传。(注三十二))


“登上、上升” 引申为“科举考试及格”,即“高中科举”,即“登科”(动词)。及格人被录取后会当官员,那个人就从平头百姓上升成为官员,身份、地位提升了。引申类型:情态近似引申。“物体位置上升”,与“某人身份、地位上升”情态近似。

唐郑谷《赠刘神童》:“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注三十三)


由于“登”(甲骨文一)里面有高脚碗“豆”
图片,高脚碗“豆”也用作祭祀的器具,因此表示“盛肉的礼器”(名词)。《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这种甲字里含有乙字,而又有乙字字义的情况,不属于字义引申。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注三十四)


“登”王力拟上古音图片(注十七),“当”王力拟上古音图片(注十八),两音相近,所以“登”有“当”字义,表示“立即、马上”类型属于“近音假借”(并非字义引申)。“登即”就是“当即”(副词),表示“立刻”。“登即”可以简略为“登”。清黄生《义府·冥通记》:“登,登时也。登之开声为当,盖言当时也。”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焦仲卿妻》:“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注三十五)

《水经注·洛水》:“自晨只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注三十六)



 

注一、注二:《甲骨文编》58页,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1965。
注三、注四、注五《金文编》86页,作者:容庚撰集,张振林、马国权摹补,出版年份:1985年。
注六:《战国文字编》86页,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年。
注七、注九:《说文解字》38页,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1963年。
注八、注十二:《甲金篆隶大字典》96页,作者:徐无闻,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1年。
注十:《睡虎地秦简文字编》18页,作者:张守中,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份:1994年。
注十一:《马王堆简帛文字编》59页,作者:陈松长,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份:2001年。
注十三:晋王羲之《东方朔画像赞》
注十四:
《金文编》850页,作者:容庚撰集,张振林、马国权摹补,出版年份:1985年。
注十五:《甲金篆隶大字典》94页,作者:徐无闻,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1年。
注十六:
图片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pd77TQpN8sfHsPFDQIlDdXwo1UbUnNQ99AEIzuYnnrjXvTbrjHSvUlFkrgepaFwVVEFJhWmgn0MwxOO58G9P_
注十七、注十八:小学堂上古音
http://xiaoxue.iis./shangguyin

注十九、
注二十一、注二十二、注二十三、注二十九、注三十、注三十三、注三十四、注三十五、注三十六《汉语大字典》(第2版)2953页。作者: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出版年份:2010年4月。注二十、注二十四、注二十五、注二十六、注二十七、注二十八:《汉语大字典》(第2版)2952页。作者: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出版年份:2010年4月。注三十一:《汉语大字典》(第2版)6页。作者: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出版年份:2010年4月。注三十二:《汉语大字典》(第2版)7页。作者: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出版年份:2010年4月。 





文字图片来源:
李学勤《字源》
书法字典
http://www.shufazidian.com




 

参考书目:
《王力古汉语字典》,主编:王力,出版社:中华书局,年份:2000年6月。
《常用汉字意义源流字典》,作者:
刘钧杰 李行健,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年份:2011年3月。
《字源》,主编李学勤,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年份:2012年12月。
《汉语大字典》(第2版),作者: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出版年份:2010年4月。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年份:2012年6月。
《古汉语虚词词典》,主编:白玉林、迟铎。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4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