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 孩子该打就要打! 尤其这3个行为别惯着, 超过6岁很难改

 骄阳飞雪 2020-03-09

孩子2岁前可以说是很多家长心中听话、可爱的小天使。但过了2岁后,各种调皮捣蛋不听话,经常与父母顶嘴、吵架,越来越难管教。

当孩子处于1岁半-2岁左右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就已经开始形成了,父母会发现宝宝做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想要自己尝试,还会不断地用各种“不良行为”来挑战父母的“底线”。

当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宝宝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性格的形成都会开始迅速发展。一般情况下,当宝宝3岁左右时,就已经能看出基本的性格特点。

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三岁看大”。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而宝宝3-6岁时基础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固定,行为习惯、性格等还处于可以造就的阶段,因此3~6岁也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孩子出现了一些坏毛病,家长千万不能惯着,该打就得打,等到6岁后想要改就很难了。

孩子这3个“行为”,别惯着

①“撒谎”

3~6岁的孩子撒谎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1种:孩子还没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掌握的词汇量不够,在转述时很难将正确的情况用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造成撒谎的假象;

第2种:处于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打骂、批评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当孩子第1次撒谎逃避了惩罚时,之后就会出于害怕而继续撒谎,导致撒谎的频率越来越高。

②达不到目的就威胁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2岁才会基本成型,这时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孩子2岁前表达自己的需求,基本上是靠大哭大闹,在2岁后依然会有这样的习惯。

如果此时家长在孩子大哭大闹后,没有及时拒绝,就会给孩子养成“只要用哭声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每次想要什么东西就会“威胁”家长。

比如不让我看电视就不吃饭等等。

③乱发脾气摔东西

宝宝一岁左右,手部的发育要比其他的肢体更为灵活,这时就会出现打人、扔东西的行为。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在宝宝2岁后有了基础的自我意识,很有可能会因为情绪发泄而乱扔东西,从而养成“通过摔东西来发泄情绪”的习惯。

而面对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忍心教训他。著名的教育专家李玫瑾就曾说过:“孩子该打就要打”。

孩子的坏行为到底该如何纠正呢?

3~6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还分不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觉得好奇就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时家长就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坏的,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

比如吃饭时看电视,会很难长高高,所以吃饭不能看电视。

家长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孩子的规则感,比如睡觉前要刷牙、不可以吃零食等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出现坏行为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惩罚方式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之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想要避免孩子出现更多的环境内,家长就要抓住3~6岁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孩子长大才能少吃亏有大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